原文
晉國苦盜。有郄雍者,能視盜之貌,察其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晉侯使視盜,千百無遺一焉。
晉侯大喜,告趙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國盜為盡矣,奚用多為?」
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盜,盜不盡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俄而群盜謀曰:「吾所窮者郄雍也。」遂共盜而殘之。
晉侯聞而大駭,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盜何方?」
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且君欲無盜,莫若舉賢而任之,使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則何盜之為?」
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秦焉。
——出自戰國·列子《列子·說符》
注釋
譯文
晉國被盜賊太多的情況所困擾。有個叫郄雍的人,能夠看出盜賊的相貌,只要觀察他們的眉目神情,就可以判斷是不是盜賊。晉侯派他去辨別盜賊,千百個人當中不會遺漏一個盜賊。
晉侯非常高興,告訴趙文子說:「我得到一個人,全國的盜賊都沒有了,何必用那麼多的人呢?」
趙文子說:「您依賴觀察外貌來捉拿盜賊,盜賊不但捉不完,而且郄雍一定會不得好死。」
不久,一群盜賊商量說:「我們之所以走投無路,就是因為郄雍。」於是盜賊們合夥抓住並殺死了郄雍。
晉侯聽說以後十分震驚,立刻召見趙文子,告訴他說:「果然像你說的那樣,郄雍死了。然而以後用什麼方法捉拿盜賊呢?」趙文子說:「周朝時候的諺語說:『視力好到可以看見深淵裡的魚,這樣的人不吉祥;聰明到可以推測出隱藏的事情,這樣的人會有災禍。』如果您想要沒有盜賊,不如選拔賢能的人並任用他們,使得統治者政治清明,好的風氣在下面流行。老百姓有了羞恥心,怎麼會去做盜賊呢?」
於是晉侯任用隨會來主持政務,而盜賊們都逃到秦國去了。
文言知識
說「舉」:「舉」的本義是「雙手抬起,往上托」,如「舉案齊眉」。
「舉」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推薦,選拔」。如上文中的「莫若舉賢而任之」。又如,《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指「提出」。如《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指「興起,興辦」。如「百廢待舉」。
- 指「動作,行為」。如《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 指「整個,全」。如「舉世聞名」,「舉世矚目」。
啟發與借鑑
晉侯先後採用了兩種方法來對付國內的盜賊。首先是用「能視盜之貌」的郄雍來辨認盜賊,結果賊還沒有抓完,郄雍卻被盜賊殺死。
隨後晉侯採用了趙文子的建議,任用賢才使得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結果盜賊不用抓自己全都跑掉了。
所以處理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只會治標不治本。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抓住並解決問題的根源,如此才能徹底根除,以絕後患。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