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網友對海灘假日的憧憬是《嚮往的生活》第六季給的。
面朝大海的獨棟臥室、海風拂面的二層露台、自然生態的濱海景觀,出海捕魚、近岸趕海,節目用幾組簡單的鏡頭便勾勒出了這一季的整體基調:愜意輕鬆、治癒美好。
顯然,這是整季節目的情感底色,它不像往季節目為了獲得足夠的食材既要鬥智斗勇,也要辛苦不休。當高強度的農耕勞作逐漸被弱化,在夢幻與現實的交織下,我們是否還會對瑣碎的生活心懷嚮往?又或者是否還願意再追逐茶餘飯後落日斜陽,回歸平淡的日常?
每一個節目的忠實觀眾都知道,馬爾地夫是「蘑菇屋」嘉賓們心心念念了五年「必須要去」的地方。行至第六季,蘑菇屋成員終圓海島夢,安家「馬爾地夫沙漁塘村分夫」。
上一季堪稱「史上最破敗的蘑菇屋」搖身一變,如今成為臨海而建的「夢中情房」。不同於前幾季一次次為現實所迫,嘉賓們不得不從早到晚地辛勤勞作,為糧食而奔波,這一季的節目從開篇就預示了這裡更像是童話一樣的地方——古樸自然的石砌廚房,開窗見海的單人臥室,二層露台隨時讓疲憊一天的人們眺望遠方,觸手可及的近海蘊藏著探索不盡的寶藏。
對於苦於綠碼久已的觀眾來說,疲於農耕的勞作日常固然能藉由嘉賓的體驗感受樸素自然的快樂,但更加能夠觸動他們的,還有茶餘飯後的插科打諢、不期而遇的驚喜與沙灘漫步的自在時光。「節目一定還是要放鬆的,不要『卷』」,節目總製片人王征宇認為,這檔節目之所以能夠一直受到期待,就在於它真正保持自己的風骨——能夠治癒人心,能夠讓大家帶著美夢去入睡。
因此,相比於節目話題和熱搜這種可量化的數據,王征宇似乎更在意那些不可量化的「感受」,「前兩天我看到一個評論,有個朋友患上抑鬱症,但會等著看節目。我覺得能夠讓觀眾從中得到心靈平靜,或者得到些其他什麼,那就可以了。」
作為一檔「夏日限定」節目,該節目在又一年的盛夏攜著東南季風撲面而來,攔都攔不住,就像自己隨手調製的檸檬氣泡水,明明沒有添加什麼複雜的原料,也止不住撲鼻而來的清冽酸甜,趕走高溫帶來的黏膩,刺激著四肢百骸。
看節目,你會收穫「鄰有兒女初長成」的體驗。節目中,三兄妹先行一步回到蘑菇屋,掛好窗簾、鋪好床鋪,包攬一家人的晚餐,泡上清涼濃郁的凍檸茶,坐在院子裡,等待晚歸的家長回家。進進出出地為迎接長輩而忙碌的三個孩子,讓人看到了多子女家庭的溫馨一面,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彼此惦念、共同成長。
上一季還是有一些打不開的張藝興越來越「活泛」,張子楓也逐漸能與不那麼熟悉的人聊得更加自然,節目主創將這種基於家庭關係框架內的人員變動視為家庭關係的拓展,誠然,在這個過程中始終面臨著爭議,但每一個新加入的人,都為節目帶來新的化學反應不容置疑。
然而,得到「拓展」的不只有家庭關係,更有節目主題從物質文明向精神文明的進階。該節目並沒有局限於做成一檔只熱衷於縱情勞作、老友聚會的節目,而是在每一季都有某一層面的創新表達;不是停留在原地一成不變,而是追求不同的模式方式,在一次次進階中追求更精神層面、更深層次的東西,給觀眾帶來更多新的體驗。
以第五季為例,舉行田園音樂會、籌辦鄉間圖書館便是節目由現實走向更加理想的精神層面的一次實驗。到了新一季,節目選擇科普魚類和海洋知識的方式「解鎖」大海,展現沙漁塘村當地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色的同時,傳遞關注海洋健康、維護海洋環境的理念。
無論是用海邊撿拾垃圾換取生存資源,還是聯合PADI和WWF兩家公益機構,共同倡導、宣傳、實踐對海洋健康和大自然生態的保護和關注,又或是邀請漁業專家幫助大家分辨、科普需要保護的海洋生物……從家庭關係的拓展,到內容模式的進階,節目多季以來做了大量氛圍感的營造和探索性的實踐,而這都是為了讓嘉賓和觀眾覺得,「這個地方(蘑菇屋)還挺來勁的。」
新一季節目開播之後,圍繞節目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內容無聊,有人吐槽這種生活並不實際。的確,一檔節目到第六季時,仍然能讓大家關注其內容而非其它部分,是令人欣慰的。但對於這檔節目而言,與其在意被評價為或好或壞,節目組更在意的是「評價」這件事本身,「有多少人喜歡你,就有多少人討厭你,你沒辦法讓所有人滿意。節目本身還有能夠吸引到觀眾的地方,而這,也恰恰是節目組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過去兩年里,大多數的人們都在承受著或多或少的生活壓力,面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人們對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節目新一季則針對這種不確定性,為蘑菇屋成員與到訪客人創造一場夢幻的海濱之約,可以放肆大笑,也可以肆意奔跑,在鮮活的互動、生動的交流中給予觀眾真實的安慰和可觸碰的溫暖。
所以,其實偶爾懷念過去對我們的生活無傷大雅,我們懷念,因為我們需要;同樣地,正是因為這份懷念才促使我們沒有長期沉湎於過去,而去期待和擁抱更美好的事物發生。
只要嚮往,就有可能會在未來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