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別合作區:跳躍8年,仍在落地

2019-12-11   南方樓事

一夜之間,人們突然想起來,遠在百公里外,深圳還有「第11區「。

雖然早在2011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就已經正式成立,但直到首個商品房獲批預售證,大部分深圳人從未了解過這片土地。

(下高速就能看到的售樓廣告 讓人有種回到鄉鎮老家的錯覺)

人們在冷雨天驅車兩個小時,從深圳市區直奔售樓處,來不及多看幾眼巨大的沙盤和區域規劃圖,排隊拿號、遞交資料、刷卡認籌,一氣呵成。

對於習慣被遺忘的本地居民來說,突然湧入的人潮和車流,令人欣喜又措手不及。

但當夜幕降臨,那些風風火火驅車趕來的人流,又匆匆忙忙的向西離去。只留下無數個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工地,燈火通明。

(建設中的人才安居項目 ——深耕村)

這片計劃成為「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的地區,目前來看仍處於邁入發展快車道的前夕。最先啟動的鵝埠片區已經初具雛形,但產業園區內緊閉的大門透露著缺失的人氣。


在這張468平方公里的「白紙「上,美好藍圖已經逐漸呈現,但真正付諸行動的人,似乎還在路上徘徊,等待更好的時機。


一夜驚醒,深圳人瘋狂湧入「第11區」


「裡面人太多了,不安全。出來十個,才能進去五個。」

振業時代花園售樓處,兩扇雙開門僅留下半扇,身穿黑色雨衣的安保人員堵在門口,試圖勸阻剛剛到達的十幾位購房者繼續入場。


(14度的冷雨天,依然沒有澆滅人們的購房熱情)

三天前,猶如平地一聲驚雷,凍結兩年半的深汕特別合作區突然宣布「解凍」商品房,緊接著振業時代宣布獲批預售,均價1.1萬/平,低於東莞、惠州等臨深地區。


總價不到百萬,幾乎無限制的購房條件,讓看慣了千萬豪宅的深圳人瘋狂湧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將售樓處圍堵得水泄不通。

(門口停放的私家車 幾乎清一色的粵B牌照)

在12月2日發布的《關於啟動深汕特別合作區過渡期商品房銷售的公告》中,在合作區購買的商品住房不計入購房者在深圳市其他區(新區)購買商品住房的套數限購範疇。


這意味著,首次購房者在合作區可以享受三成首付和相關貸款優惠。


但實際情況是,快速趕到現場認籌的購房者中,需要辦理貸款的並不多,更多深圳人選擇全款支付。


在現場等候認籌的購房者中,有不少結伴而來的中年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

(現場認籌的大多數都是30-60歲的中年人)

「家裡有三套,這套買來先放著。」一位來自深圳福田的中年男子毫不掩飾購房意圖,他們一家人都在深圳原關內生活、工作,這套房產自住的可能性極低。

和他同行的另一對夫妻也是同樣的打算,「主要考慮的就是價格。」,總價百萬拿下一套房,這是他們湖南老家才有的物價。

(工作人員在角落裡清點購房者的資料 剛到中午又是滿滿一沓)

像這樣完全以投資目的購房的人不在少數。許多人都已經有房產記錄,首付達到七成,乾脆選擇全款支付,頗有財大氣粗的架勢。


一對老年夫妻當場表示要認兩個籌,銷售提出需要徵信報告,老人強調自己兩套都是「全款」,銷售似乎非常無奈,「全款也需要徵信報告。」


和三五成群聊天的中年人形成天然的壁壘,認籌等候區坐著一些埋頭玩手機的年輕人。


「我們公司在這邊有一塊地,十幾個同事都來認籌了。」這位年輕小伙所在的是一家從事特種材料研發、生產的公司,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已經建設了自己的生產基地。

(金科特種材料生產基地 圖源深汕視點)

「可能以後會過來工作。」這位看起來不到30歲的小伙子,想要全款買入一百多平的戶型,「我自己住,那個戶型設計比較好。」 但是銷售透露,他能搶到那類戶型的可能性很小。

相比投資買家,小伙子想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儘早買下房產的意願顯然更加強烈,他透露自己前年還在一路之隔的輝煌花園認了籌,「交了3萬,我們很多人都交了。」


深圳人對學位房的狂熱,似乎也蔓延到了這塊飛地。除了投資和自住,現場還有不少衝著南外學位來的家長。


深汕特別合作區宣布「解凍」後,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深汕學校(九年一貫制)也發布公開招聘的通知,預計2020年9月開學。


(一位夾著「五年中考三年模擬」練習冊來買房的家長)

雖然南外(集團)深汕學校主要是作為人才安居房深耕村的教育配套,但學校與項目二期僅一路之隔,不少家長看中了機會,畢竟這裡比深圳的名校學位房便宜太多。


(正在建設中的南外學校)

最終,經過四天的認籌,376套房源,共吸引了2618位誠意登記人,中獎率僅14%。這樣的熱門程度,在深圳中心區也非常少見。

據媒體報道,認籌時間截止後,還有不少未能成功認籌的購房者堵在門口抗議。


「給錢都不讓進!」 一位似乎已經完成認籌的中年男子,高舉著一沓資料從圍堵在窄門處的人群中擠出來,臨走前還回頭吐槽了一句,但臉上並不是憤怒。


喝茶、聊天、坐等拆遷 。本地人的生活節奏並未改變


等著戶口本上真正變成「深圳人」,這是8年來所有本地人最殷切的希望。


這次突如其來的解凍,像是等待已久的平靜湖面被投入一顆石子,短暫地泛起了漣漪。


陪朋友看房的唐生(化名)發現,他常去的那家飯店突然爆滿,平時飯點也才兩三桌,現在上下兩層都坐滿了客人。

(剛到飯點 店裡已經坐滿了)

進店的客人似乎都是從外地趕來,風塵僕僕,坐下就開始催促,飯店的服務員顯然沒料到眼前的情況,四處應和著,忙得暈頭轉向。


「你們先去售樓處看看。」唐生點了菜,趕緊讓朋友一行人先去看房,他估計這頓飯一時半會吃不上。但沒想到的是,一個小時後,菜還沒有上齊,米飯已經沒了。


「忙不過來,從沒這麼多人。」服務員也有些委屈,昨天已經忙了一天,今天兩個員工請假,客人反而更多了。

(店門口幾乎都是粵B車牌)

這家開在主幹道路口的飯店,距離售樓處僅200米左右。餐廳兩年前開業,空間不小,兩層樓,近20張餐桌,裝修環境比周邊整潔。但平時客人很少,服務員還沒有適應突然增加的工作量。

「前兩年基本都是虧本經營,先把這個位置占住。」唐生透露,這家飯店老闆主業是基建,有一定資金實力,考慮得比較長遠。

對於本地人來說,雖然深汕特別合作區已經成立多年(2011年),但他們的日常生活並未發生巨大的改變,大部分本地人仍然過著慢節奏的生活,晚睡晚起,喝茶聊天。


(合作區所在的四鎮,即使在GDP常年「墊底」的汕尾市仍屬於落後地區)

「以前這裡屬於落後的貧困區,村民都是靠農作、打漁生活。日子苦,長期需要扶貧。汕尾推給惠州,惠州幫了幾年又推回來,所以能走出去的年輕人都出去了。」

一位本地居民表示,合作區規劃對他們的直接影響其實並不是特別大。


只不過,本地人似乎還跟不上「深汕速度」。


「原來這邊都騎摩托車,不太遵守交通規則,之前也沒有紅綠燈。現在搞建設,大車變多了,紅綠燈也掛起來了,可是大家還沒有意識,所以交通事故變多了。」

(2017年,合作區戶籍人口7.7萬,常住人口卻僅有7.17萬,人口外溢嚴重。圖源汕尾市2018年統計年鑑)

從落後的貧困地區,跳躍成為深汕特別合作區,地位突然上升,本地卻又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支持產業發展,等待征地改變命運幾乎成為本地人的普遍狀態。

(雖然赤石中心區已經建起了商業廣場,但入住的商家寥寥無幾,本地居民還是依賴鎮上的店鋪)

「最大的變化就是感覺物價上漲了」,另一位本地年輕人表示,雖然房子值錢了,但大部分本地人都買不起。


深汕特別合作區「解凍」後,最先獲批預售的振業和輝煌,有30%的房源優先提供給本地的企業員工,符合繳稅50萬標準的企業可以有一定優先選房的名額,但因為符合條件的企業和員工都不多,競爭並不激烈。


「有個親戚在的公司有名額,但是沒錢,也沒買。」因為基本上所有的本地人都住自建房,統一征地後,政府還會留10-15%的自留地給村民,所以本地人對商品房的需求也並不大。


(首批獲得預售的項目都在區管委附近)

已經征地的親戚,每個人基本都拿到了6、70萬。」小伙子表示自己也在等待征地賠款。


「拿到錢後就想投資房子,哪裡的房子值得投資就買哪裡,或者再建房到時出租」。

已經邁入中年的本地居民老王(化名),顯然不願一直被動的等待。


老王擁有數棟自建房和上百畝地皮,因為市場「凍結」,既無法公開買賣,也不能私自建房,為了防止加建,村裡24小時巡邏查崗,「最嚴的時候連一塊磚都進不去」。


(查封違建 圖源網絡)

眼瞅著已經被征地的村民先富起來,老王想提前變現,他在創業村附近開了一家地產公司,做起了中介。


「沒有證的,就是咱們私下交易。」 老王毫不避諱這些房源、地皮的違規做法,看到來自深圳的客人們一臉詫異,他又解釋道「我們自己的房子本來也是自建的,沒有證的。」


老王掛出來的這些地皮,價格差距很大,最貴的一塊地位於深汕大道旁,單價達到1.35萬/平,而村內的自建房,便宜的僅2250元/平。

(門口張貼的房源紙張已經泛黃 交易並不活躍)

這個價格在深圳並不高,但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征地標準為5萬/畝(666平),最近甚至還有4萬多/畝徵收的。


即使是在片區的中心地段,人均擁地百畝的家庭並不在少數,實際賠償金額還是比較可觀。


被問到此前的征地標準,老王也不避諱,看到客人們對買地皮失去興趣,他沏起茶,聊起了認籌情況,還透露自己三年前就認籌了輝煌花園,熱情好客的態度從始而終。


臨近傍晚時分,唐生的朋友們準備吃過晚飯再返回深圳,為了避免像中午那樣苦等1小時,他們繞路到了本地人較為聚集的街道,在網上搜索了一家評分還不錯的火鍋店,徑直前往。

看著門口的空地停滿了私家車,他們預感到不妙,走上樓,果然又是滿滿一屋子的人,幾位阿姨忙著上菜,完全沒空招呼新來的客人。

「今天人太多了。」阿姨第三次上錯菜後,無奈的解釋道。

旁邊三四個年輕小伙,在火鍋店裡喝著啤酒,搖起了骰子,窗外已是寂靜漆黑的冷雨夜,沒有路燈的深汕大道,只剩下大貨車匆匆忙忙,時鐘只是剛過晚上7點。

即使是身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本地人,似乎還未感覺到成為「深圳人」的實際意義,外界的討論到這裡被稀釋得不再激烈,人們在原有的生活軌跡上前行,等待被迫改變的那一天。


被摁下暫停鍵,新深汕人仍在等風來


相比停滯不前的本地人,兩年前進駐到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生活的新深汕人,卻像是在新的軌跡上被按下了暫停鍵。


雖然深汕特別合作區正式成立於2011年,但即使是最先集中發展的鵝埠片區,也是2018年才開始大規模建設。


90%的企業都在等,17年進場的書城,現在往返的巴士,都是虧損狀態。」許多企業進駐到合作區,開始建設自己的產業園和生產基地,但並未投產,對應的人才也沒有到位。


(沿著深汕大道 兩側的工業園已經初具規模)

白天看著新建的諸多產業園還有些熱鬧的錯覺,到了夜晚,大多數園區都是一片漆黑,僅有門口的保安亭閃著微弱的燈光。


作為早期一批進來的新深汕人,唐生的日常和其他城市的同事截然不同。


就像其他為了早早來「占坑」而建設產業園的企業一樣,唐生也是企業提前布局的一顆棋子,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相關的管理條例通過之前,最主要的工作是維護和等待。

(圖源深汕特別合作區貼吧)

但這份等待,需要足夠的忍耐力。


「去年下半年才好起來,以前經常停水停電。」唐生在深汕工作已經兩年了,眼瞅著片區逐漸發展起來,他的生活質量才開始有了基本保障。


說起當初過來開疆闢土的首批基建人員,更是苦。「水龍頭一打開,都是紅色的水。現在自來水廠建好了,就都正常了。」


「下雨天還好,灰塵不多,以前鵝埠地區就是一個大工地。」另一位在深汕工作一年多的女士對惡劣的生活環境也頗有感觸。

(樂觀的新深汕人)

除此之外,新深汕人在居住問題上也面臨不少難題。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很多人都難以想像,深汕特別合作區最先達到深圳水平的是租金。

「30平的單間,沒有衛生間,租金1800元/月,還搶不到。」 雖然部分企業會配建員工宿舍,但中小企業並沒有這樣的待遇,人才住房的申請標準也非常嚴格。


一位本地居民透露,某大型國有銀行行長曾經試圖申請人才房,但是排隊半年都沒有成功,最後租了農民房裝修給員工住,每年租金高達18萬。


因為征地拆遷,房源供應減少,又「凍結」了房地產,近些年來湧入的新深汕人,沒有宿舍福利的,大多住在附近的鎮上。

沿路可以看到不少村民把自建房改成公寓出租,據說早已供不應求,「租金一天一個價。」


和租金一樣搶先達到深圳水平的,還有整個片區的物價。生活在這裡的新深汕人,生活成本並不低,但工資水平卻沒有如此大幅的提升。


(雖然本地人工資不高,但是物價水平已經與深圳中心區沒有差距)


今年4月,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對外招聘行政事務員,一位通過面試的男士透露,本科稅前5000+元/月,研究生稅前6000+元/月,對於有工作經驗的人來說,這個薪資水平遠低於心理預期。

高物價、低薪資,還有工地般的生活環境,願意留在深汕特別合作區的人,多多少少對這裡有一些特別的期望。


「這裡承載了南方最大的機會」



順著深汕大道穿過鵝埠片區集中建設的產業園區,通過產業路後,依次經過創強路、創富路、創元路和創文路,最後以創新大道結束這段創字頭路網。


而沿路經過的人才安居房,靠近深汕大道的黃色外牆的住宅小區,赫然立著「創業村」的門牌,不遠處正在24小時施工的巨大工地,醒目標註著「深耕村」字樣。

正在建設的深耕村

整個產業園區,從路名到項目名,無時不刻提醒人們,這裡屬於創業者。


「相當於再創上個世紀低成本的創業環境」,對深汕特別合作區未來的發展,唐生報以高度期待,「北雄安,南深汕,計劃GDP增長不會低於30%。」

(按照規劃,深汕特別合作區將圍繞政務文化片區和高鐵站片區,依託強大的交通規劃網絡,結合山海資源,以及中部赤石河的濱水特色,構建「一心、兩軸、三帶、四組團」的總體空間布局。)


因為深汕特別合作區此前屬於粵東的「燈下黑」,田地少,近海漁業發展難,長期需要扶貧,本地人有能力外遷的都已經遷出,因為土地上涉及的問題並不複雜。


「一次征地,一次拆遷,不給違建留機會。」

相比廣州、深圳等城市面臨的城中村改造難的現狀,深汕特別合作區「後來者居上」,試圖從源頭上解決產權問題。

(曾經一夜誕生10個億萬富翁的深圳福田區崗廈村 圖源網絡)

和雄安新區一樣,接近白紙狀態的深汕特別合作區擁有廣闊的土地來接受更系統、全面的規劃,此前中心區概念城市設計,更是啟動國際諮詢,要求立足全球視野和國際標準。


尤其是2018年下半年開始,整個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工地徹夜燈火通明,保證建設速度。

位於鵝埠片區中心區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汕門診部,從立項到封頂建成,不到100天的時間,被媒體稱作「創造了『深汕速度』」。

在企業招商方面,想要分深汕特別合作區一杯羹的企業也非常多。


「招商局門口有上千個項目在排隊,標準都是往深圳中心看齊的,主要是科技創新類、5G+AI。」


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深汕特別合作區全年共接洽企業420家。截至目前,區域累計已供地產業項目83個,其中已投產項目23個,即將投產和已動工建設項目33個,計劃總投資超過386億元,全部達產後預計年產值達683億元。

(圖源深圳規劃院)

「3、5年就能出小樣。」,兩年多的蟄伏,讓唐生對這個片區了如指掌,包括片區發展眼下面臨的最大難題——人才不足。

與企業招商的熱火朝天形成巨大反差,在最需要的創新人才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卻一直處於「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尷尬境地。

「公務員的工資目前還是汕尾在發,財政還沒有轉移給深圳。」一位知情人士解釋道,目前片區內的就業機會並不多,薪資待遇也沒有跟上。


「之前有一位海歸來應聘,聽到薪資4000元/月,到手3500元,面試不到三分鐘就走了。」


「去年年底常住人口只有5萬,今年就有十幾萬了,主要是基建人員。」雖然掛牌之後,片區人口大幅提升,但創新人才的數量仍然遠遠不夠。


按照規劃,深汕特別合作區在2035年的人口將達到150萬,而城市基礎設施公共配套更是按照300萬人口標準配置,未來將發展成為一座中等規模的濱海城市。


雖然騰訊深汕雲計算數據中心、華潤新一代數據中心、華為(深汕)雲計算服務基地等項目就早已引進園區,但這些龍頭企業還未形成顯著的集聚發展效應,片區就業氛圍仍然冷清。

目前,在吸引人才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最為矚目是人才安居房規劃,「嚴格控制房地產,用足夠的安居房和最好的配套來吸引人才。」

在整個住房體系中,保障性住房占比達到60%,計劃2022年建設11個保障性住房,提供約7萬套房源,眼前的配套就有北大深圳醫院、南外教育集團和深圳書城等。

圖源人才深圳 可視化實驗室

雖然保障性住房解決了年輕人在大城市生存的最大問題,但在吸引人才的政策上,深汕特別合作區顯然還有諸多可以補充、調整的空間。在人才大戰上從不服輸的深圳,未來將為吸引人才作出哪些創新舉措,目前仍是未知數。

但值得一提是,片區近期的動作頻發,已經讓以唐生為例的新深汕人,成功被點燃熱情。

也許對於習慣了高樓大廈的深圳人來說,深汕特別合作區與他們印象中的深圳,仍有一段距離,但對於那些親眼見證了「第11區」發展變化的新深汕人來說,他們選擇相信這裡將誕生新的城市奇蹟。

(圖源深汕特別合作區貼吧)

「歷史給了我一次重來的機會,以前沒抓住,這次要抓住。」


在唐生看來,眼下的房地產解凍政策只是「大規模動起來」的準備動作,等相關的管理條例理清楚,深汕很快將迎來爆發。


臨別時,唐生向朋友調侃道,「你們深圳機會已經飽和了,來我們這裡吧。」


他臉上那種對美好未來的篤定,是許多深圳人從未擁有的光彩。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特別鳴謝騰訊大粵網深汕站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