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車BU獨立,是一種多贏

2023-11-27   每日汽車觀察

原標題:華為車BU獨立,是一種多贏

在「華為車BU拆分,長安汽車入股」的傳聞出現不到一周,靴子便落地了。

11月26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安汽車」) 分別發布公告,擬成立新的合資公司。

公告稱,華為擬設立一家從事汽車智能系統及部件解決方案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服務的新公司,業務範圍包括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台、智能車雲與智能車燈等,長安汽車已於11月25日和華為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計劃入股這家新公司。

業務範圍內的部件和解決方案原則上都由新公司面向整車客戶提供。華為原則上不從事與新公司業務範圍相競爭的業務。

本次交易長安汽車及其關聯方擬出資獲取目標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40%,具體股權比例、出資金額及期限由雙方另行商議。

這意味著華為車BU迎來了獨立,對於華為、長安汽車和其他與華為合作造車的汽車製造商來說,都是一種多贏。

尷尬的車BU

華為車BU在華為內部的角色,一直有一種尷尬。

在手機業務受到美國制裁影響後,華為需要找到新的出口來彌補手機業務下滑造成的影響。而作為未來最有前途的智能終端,進入汽車行業也是必然之舉。

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核心領域,華為都有布局。雖然華為一直強調不會親自下場造車,還是讓很多車企心存戒心,不然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不會喊出那句「與華為合作會失去靈魂」。

這讓華為很無奈,余承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新勢力為了市值,為了自己有控制力,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國際巨頭,因為華為被制裁,不會選我們;傳統車企害怕失去靈魂,也不會選我們」。

一邊是在汽車行業內尷尬的處境,另一邊,則是財務上的壓力。

雖然去年捧紅了一個問界汽車,拯救了賽力斯,但是一個事實就是,華為車BU業務在華為內部是唯一的虧損大戶。

余承東自己給出的數據是,「華為車BU業務1年需要花掉十幾億美元,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其中70%研發人員都在研發智能輔助駕駛上。」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一年,屢次傳出過華為車BU業務被打包出售的傳聞。不過隨著今年9月問界新M7的一炮而紅,車BU的業務迎來了轉機。

打造「火車頭」

問界新M7的火爆,雖然沒能讓華為車BU業務繼續留在華為內部,但是卻為它此次單飛增加了不少身價(估值)。

按照華為與長安汽車達成的備忘錄,華為將汽車業務最核心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全部注入了新公司,今後車的業務華為不會再自己做,重點繼續放在通信、晶片等高精尖業務上。

新公司中,目前長安系最多持股40%,接下來還會繼續引入新股東,包括賽力斯、江淮、奇瑞、北汽這些已經與華為車BU有合作的車企都有機會成為新股東。

實際上在11月26日晚間,賽力斯已經緊急發布聲明,確認了已收到關於共同投資目標公司,共同參與打造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台的邀請,並積極論證參與投資與合作的相關事宜。

通過引入更多股東入伙的方式,華為自身在新公司中的地位會進一步弱化,讓有意與華為合作又怕失去靈魂的車企,可以放下戒心。

余承東在評價新公司時也提到,「我們一直認為,中國需要打造一個由汽車產業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台,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台。

我們與長安深化合作,同時還會與更多戰略夥伴車企一起攜手合作,不斷探索開放共贏的新模式,共同抓住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機遇,實現我國汽車產業崛起的夢想。」

至於車企之間是否會排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都是用的華為這套智能汽車的技術和供應鏈,車能不能賣得好,就看各家自己的本事了,有競爭總是好事。

而且加入華為的隊伍,除了現成的成熟技術產品,營銷造勢也不缺噓頭,股價市值也有了天然催化劑,長安汽車過去一周飛漲的股價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願意加入華為隊伍的,肯定是傳統車企中的國家隊成員,沒有太多負擔,自身在智能化方面有有弱勢。

現在,壓力給到了特斯拉、自力更生的「蔚小理」們以及其他自主品牌中的民營車企,比如比亞迪、吉利。

特斯拉和新造車們大機率不會加入,那麼比亞迪、吉利們要不要入伙呢?這個問題,交給時間給出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