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為何以龍為圖騰?專家發現這一國寶,揭露了真相

2023-12-04     三目史官

原標題:我們的祖先為何以龍為圖騰?專家發現這一國寶,揭露了真相

中華上下五千年,是所有炎黃子孫都知曉的一個常識。但在國際史學界並不承認這種說法,也不承認中國夏朝的存在,因為沒有考古實物可以證明,商朝有殷墟、有甲骨文,而夏朝只存在於古籍記載中。為此在2002年,國家開始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14年艱苦的考古工作在浙江上山遺址發現一萬年前的栽培稻、河南舞陽出土的8000年前的七孔骨笛、東北遼河地區出土的C形龍等等,證明了「中華文明五千年並非虛言」。

而河位於南洛陽地區偃師市的二里頭遺址,目前學術界多數學者傾向於二裡頭是夏王朝的一處都城遺址,有人稱之為「夏墟」。在二里頭遺址中,有許多青銅禮器和玉器相繼問世,而在2002年發現的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的大型綠松石龍形器更是在考古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它由2000多片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厘米,厚度僅0.1厘米左右。綠松石龍龍身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色彩絢麗,龍頭呈扁圓形,梭形眼,眼珠為圓餅形白玉,鼻樑由三節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蒜頭狀鼻端由綠松石雕成,用工之巨、體量之大、製作之精之巧、用綠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見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是獨一無二的,堪稱絕世超級國寶。

二里頭綠松石龍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巨大反響,學者們紛紛撰文討論,他們都認為這件綠松石龍的出土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總負責人許宏先生則說,這一件出土於「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都」的綠松石龍,才是真正的「中國龍」。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早在堯舜禹時期就有「豢龍氏」,夏朝孔甲時期有「蓄龍氏」更是說明古人或許曾經養過龍,而隨著內蒙古紅山文化碧玉龍、東北遼河C形龍、安徽凌家灘白玉龍、河南濮陽出土的蚌龍等,再加上此次二里頭遺址中發現的綠松石龍,專家推測,龍應該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經過夏商周的不斷發展,到了秦漢時期龍的形象也基本成型,而龍所代表的高貴、智慧也更加深入人心,我們也自豪的自稱為龍的傳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6ea38043f05197aaff9870b7dc8e8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