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麻建宇】或許是被「累計虧損764億元」的熱搜戳痛了,蔚來對「盈利」的重視程度似乎拉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日前,蔚來一份代表業績向好的三季度報告發布。財報顯示,蔚來第三季度營收為190.7億元,環比增長117.4%,同比增長46.6%,創歷史新高;整車毛利率環比大幅提升至11%,重回兩位數;現金儲備452億元,較上季度增加137億元。
或許是因為這份業績向好的財報,蔚來港股股價12月6日上漲4.87%。但一個現實且冷酷的問題是,蔚來仍在虧損,儘管虧損額度環比大幅收窄,但45.57億元的虧損額度在「蔚小理」三家中依然最高,且還是會讓蔚來的「累計虧損」再上一個台階。
不過,比起既定的虧損,蔚來對於財務數據態度的轉變才更加值得關注,比如,財報電話會上,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透露,電池自製項目被評估為三年內無法改善毛利率,因此已經做出調整,由蔚來自己研發電池包、電芯、材料,委託他人生產。
當然,為了盈利,蔚來的打算還不止於此。
被虧損戳痛神經?蔚來在想辦法盈利
蔚來的2023年,算不上多順利,其曾經歷過銷量低谷,更被質疑快倒閉了。至於原因,也許「累計虧損764億元」的熱搜就是最好的炒作素材。也或許正是如此,在李斌「打工玩笑」以及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不得不親自回應「不會倒閉」之後,蔚來開始將對盈利的重視程度拉升到新的高度。
說起來,蔚來明顯的態度轉變大概是在11月開始,彼時,蔚來剛剛進行了一番大規模組織調整。李斌在發布的全員信中提到,今後,蔚來三年內不提升財務表現的項目,將被推遲和削減,以確保公司的長期競爭力。
三季度報告發布後,蔚來推遲和削減項目的第一刀落在了電池自製項目上,李斌表態,蔚來將繼續在內部進行電池研發,但現在計劃將所有製造業務外包。目前,蔚來所有電池都從寧德時代和中創新航購買。毫無疑問,這是降本的一套措施。
與此同時,李斌在財報電話會議上的另一番表態也很值得思考,「從製造角度,如果我們完全由自己獨立製造,製造成本會下降10%。」這句話的背景是,蔚來出現在了工信部的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系統中,並且蔚來受讓了江淮第一先進位造基地和第二先進位造基地的生產設備和資產。
當然,「節流」只是一方面,「開源」也是盈利的關鍵,李斌表示,「我們梳理和調整了公司的關鍵目標、優先事項和行動計劃,專注於高效執行和體系能力提升,來確保關鍵技術持續投入、銷售能力足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這句話結合蔚來目前的動作,重點在提高銷售能力方面。
據李斌透露,蔚來目前銷售顧問已經有5700人左右,其中有超3000人是近期剛入職的,要形成銷售能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接下來也會制定更為高效的銷售人員考核機制來帶動銷量。與此同時,其也強調,2024年,我們不會出現產品切換打擾銷售節奏的情況。整體上認為2024年比2023年對蔚來而言會更好。
讓補能真正成為「財富」 蔚來的種子終於要結果了嗎?
除了以上動作,蔚來似乎還將盈利的重點放在了換電方面,當然,這也是外界對蔚來詬病最多的部分,畢竟換電的成本壓力是出了名的大。事實上,蔚來也正在探索削減換電運營成本的方式。
李斌表示,目前也在嘗試對外開展合作,例如合作夥伴建設換電站、持有換電站,進入到蔚來的網絡里,交由蔚來運營,已經有幾十個換電站採用了這樣的合作方式,將來這個模式也會成為可持續的經營模式。
這種模式也就是所謂的「輕資產模式」。不過,李斌對換電的理解更多或許還是在盈利方面:相信換電業務長期來看是一個可持續、且頗具盈利能力的業務。值得一提的是,11月,蔚來先後宣布與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達成換電業務合作,似乎蔚來換電的盈利渠道已經打通了一部分。
同時李斌也透露,蔚來計劃開放的是代號為「阿爾卑斯」的第二品牌的換電體系。蔚來會將第二品牌的電池包和換電站開放給合作夥伴,相應的開發費用不會很高,但需要一定時間周期。而除了開放帶來的盈利渠道之外,蔚來此前對補能設施的重視也終於迎來了資本的目光。
「目前充電樁業務基本已經實現盈虧平衡,也有投資者對NIO Power(蔚來能源體系)獨立融資感興趣,也有一些初步接觸,未來不排除NIO Power獨立融資」,李斌的這句話為蔚來的補能業務留下了巨大想像空間。根據官方數據,12月6日蔚來公布最新換電站落成數量為2200座,年內新增換電站數量達到895座,距離完成今年新增1000座換電站的目標僅有一步之遙。
作為最早的造車新勢力之一,優質的服務以及補能設施為蔚來贏得了不少用戶的青睞,不過「盈利」卻始終是蔚來的痛點,而在一系列調整之下,蔚來的「盈利」喜報何時能夠到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