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爸媽認字的第111天

2024-10-27     兩廣大地那些事兒

你能想像一個不認識字的人,要如何在現代化城市裡生存嗎?

大到填表辦事,小到出門坐車、用手機發條消息、買菜購物...... 看似不起眼的事,卻能輕而易舉地絆住他們的腳步。

在九年義務教育得到普及的今天,「文盲」一詞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他們真實的困境卻近在眼前。

被文字困住的大半生

陳軍飛今年20歲,來自安徽蕪湖的農村。去年國慶期間,她在小紅書上傳了自己的第一篇筆記,「教父母認字的第一天」。

陳軍飛的第一篇「教案」。圖源:@有用的蛋卷

陳軍飛的父親今年55歲、母親48歲,如今在江蘇的一家工廠幹活。雖然日常做的都是體力工作,但身處大城市,大字不識,會讓他們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

「因為不認字, 他們用手機只會發語音,也沒辦法乘坐地鐵、高鐵,連去餐館點菜,都看不懂菜單,更別說找工作了。但凡需要閱讀的活兒,都不願意要他們。」陳軍飛感嘆道。由於家境困難,父親上完小學一年級就輟學了,母親也因為家庭變故,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兄弟姐妹。

文化水平不高這件事,沒少讓父母遭受白眼。「他們認識自己的名字,但不會寫,需要簽名的時候,就用蓋手印來代替,很多事情都需要旁人的引導和幫助才能完成。」總有人沒那麼多耐心,鄙夷、輕視、嫌棄的眼神,甚至一些不好聽的話,都讓陳軍飛心裡很不是滋味。

陳軍飛和媽媽的聊天記錄,媽媽用語音轉文字與她對話。圖源:@有用的蛋卷

就連陳軍飛在網上發帖記錄,也收到過一些不懷好意的私信, 表面上看是誇她勵志,實際上話里話外夾帶的嘲弄,還是讓她無法忽視。「難以想像父母背負著多大的壓力,是怎麼把我養到這麼大、養得這麼好的。」

這件事,或許也一直是父母心中的隱痛,因此, 當陳軍飛提出要教他們認字的時候,他們表現得非常積極。「一開始,父親還推諉了幾句,說自己 年紀大了、沒必要學,但我母親則是迫不及待地開始學,還喜滋滋地向他展示學習成果,就把他也調動起來了。」

父母的態度,越發讓陳軍飛意識到這件事的必要性。她決定在社交平台上打卡記錄自己的教學過程,教一天、記一天,截至發稿,她的教學日記已經更新到了第111篇。

第111篇「教案」,教學目標變得清晰明了,一年過去,陳軍飛的字也漂亮工整了許多。圖源@有用的蛋卷

這一次,為自己而學

「掃盲運動」並不簡單。正好,陳軍飛學的是學前教育專業, 她像教小朋友一樣,買來部編版的教材,從拼音開始教起。但父母沒接觸過英文字母,一段時間後,眼見效果不佳,一家人決定調整方式, 乾脆直接學認字,就從基礎字、常用字學起。

學習時間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十分寶貴。陳軍飛上大二,正是學業繁忙的時候,父母在工廠,每天五點多下班,需要早早睡下補充體力,一家人只能擠出時間來打視頻電話,陳軍飛在這頭寫下幾行字,父母在那頭跟讀,努力記住這些字的模樣。

一開始,每堂課要上40分鐘左右,後來熟練了,兩位學生也很積極配合,20分鐘就能解決,課後還會舉一反三,在外面看到認識的字,還會主動跟老師報告反饋。 經過一年的教學,以前必須要通過視頻語音才能交流的三人,現在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文字溝通。

左:2024年1月,右:2024年9月。識字的進度,在母女倆的聊天框里直觀體現。

眼見學生如此好學,陳軍飛老師很滿意,「雖然現在還不會寫,但我們畢竟時間、精力有限, 能認字就已經很不錯了,先解決眼下的困難,保證日常生活,其他的慢慢來,不急。」

今年國慶放假期間,陳軍飛回家陪父母,母親臥在一旁自覺複習。

同樣秉持著「快樂學習」觀念的,還有今年60歲的張蘭枝(化名)。作為家裡的長女,迫於生活壓力和傳統觀念,她擔起了供弟弟妹妹讀書的責任, 自己則成了整個家族唯一的文盲,丈夫雖然上過幾年學,能多認識幾個字,但也有限。

目不識丁的她,過去在上海做保姆, 用電器只能靠死記硬背,記下每個按鍵對應的功能,不會坐公共運輸工具,基本去不了僱主家以外的地方。張蘭枝兩口子靠著驚人的毅力,把留守的兒子「拽」出了農村,送進大學、送往北京。去年冬天,張蘭枝來到北京照護即將生產的兒媳婦,這讓兒子「蹲」到了機會。

「我老公一直想教父母認字,只是苦於以前聚少離多。」張蘭枝的兒媳曲女士說,「婆婆來後, 我們給她專門布置了一個『學習角』,每天給她布置幾個生字,她閒下來了就學一會兒,老公下班後還會檢查她的學習成果。」

張蘭枝的專屬學習角。圖源:@了不起的Amber(帶娃版)

張蘭枝不是沒拒絕過, 「老了學這個沒用」「腦子笨學不會」「麻煩得很」都曾是她的藉口,但兒子兒媳並不把這話當回事。「她嘴上說著不學, 但你去考她,她其實是記得的。」曲女士沒有戳破婆婆的嘴硬,只是持續鼓勵著她。 「她可能是擔心自己學不好、被笑話,但這並不代表她不想學。」

學習最大的阻礙是忙碌。小孫子出生之後,張蘭枝忙了起來,認字的進度暫時耽擱下來, 但曲女士並不打算停止對婆婆的「繼續教育」。「婆婆平時很尊重、愛護我們這些小輩。現在是我們回報她的時候了。」曲女士表示,「我們正在考慮,孩子之後的早教、識字課程,也讓婆婆一起參與學習。」

張蘭枝兒子監督母親學習。圖源:@了不起的Amber(帶娃版)

3800萬「文盲」被看見

起初,得知婆婆不識字時,曲女士是驚訝的。 「我原本以為『文盲』這個詞離我們很遙遠,沒想到竟然身邊就有。」

在陳軍飛的帖子下,經常有人給她留言,稱自己受到她的啟發,也開始教家裡不識字的長輩學習,還有人私信找她討論教學方法。

事實上, 不識字的窘境,籠罩著一個龐大的群體。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的文盲人口(15歲以上不識字的人) 將近3800萬人,其中,女性占比達到了 75%。

在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 不識字的人出門,幾乎等同於「睜眼瞎」。有人不會填表,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有人第一次出遠門,不會坐車,只能一路向路人求助問詢;還有很多人因為不識字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後也總被解僱......

圖源:@長江說法

成人學認字, 花不了太多錢,只需要很多愛。陳軍飛教父母認字,頂多花了一些文具錢,買點紙筆、字帖;張蘭枝認字靠的是兒子購入的小黑板,和平板電腦上的識字App。想要更省錢的話, 如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也有著不少公益直播間,粉絲從數千人到幾十萬人不等。

社交平台截圖

今年75歲的楊維雲,也是這些公益主播中的一員。從小學語文老師到幼兒園園長,楊維雲一輩子都在和語文打交道。退休後,她仍閒不下來,2021年5月,楊維雲的「喜洋洋直播間課堂」正式開播,免費教授拼音、漢字讀寫。

一開始,她的目標學生還是學齡兒童,但漸漸地,她在評論區看見了這樣的留言:

「老師,我今年50歲了,現在學認字還來得及嗎?」「我70歲都學會了。」「我以前沒念過書,跟著老師學會很多字了。」

這讓楊維雲意識到,有很多不識字的成年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錯失了學習的機會,因為不識字,一直生活在自卑和困頓中,「我想給他們一個新的起點。」於是,她在直播中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年人零基礎學拼音識字」。

圖源:@喜洋洋拼音課堂

這些成人學員,在楊維雲的直播間學到了自己認識的第一個字。識字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質的改變:有人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有人第一次獨立去銀行,順利填表、辦理了業務,有人學會了網購,有人嘗試用漢字表示感謝,在評論區寫下一句又一句 「老師,謝謝你」......

直播間之外, 也有人暮年方識字,「逆襲」猶未晚。山東作家姜淑梅60歲學識字,75歲學寫作,80歲學畫畫,從「文盲」變成了出版多部書籍的「網紅作家」,她一生的潛能與歷練,在這一刻迎來綻放。

姜淑梅在寫毛筆字。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攝

1952年,在慶祝建軍25周年的全國運動會賽場上,起跑不用發令槍,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先跑。

圖源:解放軍報

「識字就是起跑線」,五十餘年過去,這個隱喻仍然激勵著人們前行。教育的缺失,並非人主動選擇的結果, 「文盲」只是一群暫時被時代落下的人。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只要想改變,什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關注@央視網

監製 | 李紹飛

編輯 | 雲成章

審校 | 天明

來源 |央視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e83261abd01a5c4d7bb1df38bc258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