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三大都市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路徑」|本刊策劃①

2023-05-30     支點財經

原標題:建設三大都市圈: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路徑」|本刊策劃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以來,湖北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切入點,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推動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領都市圈發展、以都市圈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三大都市圈以流域綜合治理守牢發展底線,全面激活全省高質量發展動力源。2022年,湖北GDP增長4.3%,增速全國領先。2023年一季度,湖北GDP跑出5.1%的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一方陣,展現出穩中向好的強勁勢頭。

治荊楚必先治水。「把流域綜合治理作為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十分契合湖北省情的現實和長遠考量。」在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看來,湖北選擇的這條路,可以視作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湖北路徑」。

湖北之責: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先試

滔滔長江水,巍巍黃鶴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湖北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5次考察湖北,參加全國人大湖北代表團審議,賦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等使命任務,為湖北改革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

殷殷囑託,催人奮進。

近年來,湖北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踔厲奮發、真抓實幹,旗幟鮮明講政治,對標對表抓落實,攻堅克難善作為,凝心聚力促發展,堅決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湖北落地生根。

2022年6月,湖北省召開第十二次黨代會,擘畫了湖北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個時期的發展藍圖,確立了「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鬥目標。

湖北省委表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是「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在新發展階段的內在要求,是湖北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路徑,體現了湖北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先試、開路探路的大局意識和責任使命。

藍圖已繪就,關鍵在落實。

2023年1月29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新春第一會」——全省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會議,並印發《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會議明確,《規劃綱要》是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行動綱領。

《規劃綱要》指出,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高度契合湖北自然資源稟賦,是解決流域資源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抓手,是湖北踐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唐凱表示,在良好生態基礎上,湖北要著力解決四化發展不協調、不同步的問題,發展新型城鎮化。其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基本形成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和宜荊荊都市圈為引領的格局,進一步協調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關係,持續縮小區域差距,打造更強的經濟增長極。

發展所需: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難題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解決問題則是時代的根本任務。

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認為,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湖北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經濟發展質效有待提升,四化同步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均衡性不強,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發展的優勢。

2022年,武漢都市圈(武鄂黃黃)實現GDP2.49萬億元,同比增長6.9%,但與長江經濟帶沿線都市圈相比,差距較大。2022年,位於長江上游的重慶都市圈與位於長江下游的南京都市圈分別實現GDP3.05萬億元和4.63萬億元。這表明,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爭力,增強中心城市及都市圈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仍是湖北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不夠是湖北的最大實際,促進省域經濟布局優化是湖北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和重要任務。」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認為,建設「先行區」、大力發展三大都市圈,體現了湖北發展所需,著眼解決的正是發展不充分的問題。

按規劃,未來三大都市圈將持續做強都市圈核心區和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協同聯動、組團發展的格局,提高經濟集聚度和城市競爭力,推動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其中,武漢都市圈將以武鄂黃黃為核心,加快武漢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建設,打造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襄陽都市圈要著眼增強都市圈的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建設成為引領漢江流域,輻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長極;宜荊荊都市圈要著眼強化面向渝東、湘西、鄂西北的區域輻射勢能,建設成為長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長極。

動力之源:三個「支撐點」為「建成支點」賦能

星漢燦爛,洪波涌流。

時代的重任,再一次落在武漢、襄陽、宜昌這三座城市肩上。

為什麼是這三座城市?

「從湖北的發展實際來看,只有構建武漢、襄陽、宜昌這三個支撐點、受力點,才能使湖北『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真正支起來。」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智庫聯盟秘書長秦尊文表示,也只有將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個都市圈建設好,湖北才能更好擔起「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歷史使命。

作為長期研究湖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學者,秦尊文早在21世紀初就提出湖北要加快發展襄陽、宜昌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與武漢一起形成三個增長極,進而帶動全省協同發展。

從區位分布來看,攤開一張湖北地圖,位於鄂東的武漢、鄂西南的宜昌、鄂西北的襄陽這三個城市,正好連起了一個規則的等腰三角形;以這三個城市為圓心,以三角形的腰為半徑畫圓,這三個圓(相當於三大都市圈)幾乎可以覆蓋湖北省的全部版圖,以多增長極模式推動全省協同發展。

從經濟規模來看,武漢、襄陽、宜昌這三座城市的GDP長期位居全省前三,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有較強的規模集聚效應。以它們為中心形成都市圈,可以有效發揮各自的引領和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從產業發展來看,這三地經過多年發展,均已形成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對周邊地區具有較強引領帶動作用。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全國聞名,正加快向周邊延伸產業鏈,形成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周邊的產業體系。襄陽已培育形成汽車及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支柱產業,並具備引領漢江流域、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群和南襄盆地發展的能力。宜昌、荊州、荊門三地,產業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工業尤其在磷化工產業上可協同發展,著力培育國家級磷化工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級動力電池產業集群和核心基地。

東風正勁好揚帆。湖北正形成武漢都市圈、襄陽都市圈、宜荊荊都市圈「三大都市圈」引領,沿江發展帶、漢十發展帶、襄荊宜發展帶「三大發展帶」支撐的空間結構,共同增強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構築「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

未來所向:順應世界城市化一般規律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

「以中心城市引領都市圈發展、以都市圈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既是湖北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關鍵性、戰略性舉措,也順應了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秦尊文認為,湖北加快推進三大都市圈建設,是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必然,體現了未來所向。

從全球經濟發展來看,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是世界性的潮流,它們的形成是空間聚集經濟規律作用的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經濟風起雲湧,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發展迅猛,城市化進程加快,出現了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專業化市鎮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分工格局,並逐漸形成以東京都市圈、巴黎都市圈、紐約都市圈等為代表的大型都市圈,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

2019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對都市圈給出明確定義:「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作為城市群下具體運作的空間形態,都市圈的發展將對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秦尊文認為,城市群的地域面積相對寬廣,城市之間的聯繫程度以及與中心城市的互動關係,相對沒有都市圈內緊密,在城市群內培育和壯大一批都市圈,通過都市圈發揮示範效應,才能把城市群建設得更好。

而在都市圈建設過程中,中心城市首位度較高是一個必經的階段,隨著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心城市的功能將從以集聚為主逐步轉向以輻射帶動為主。

以武漢都市圈為例,目前,武漢正以規劃建設武漢新城為抓手,不斷強化汽車、鋼鐵、電子信息等產業對周邊地區的溢出效應,推動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放眼荊楚,湖北三大都市圈正縱深推進,加快推動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持續做強都市圈核心區和中心城市,形成大中小協同聯動、組團發展的格局,為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奠定堅實基礎。

大江鋪長卷,時代揮椽筆。古老的長江故事正在翻開新時代的新篇章。

記者 何輝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84e19a39d48404e0f918b1d5a07c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