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
最近最火的國產劇,非《夢華錄》莫屬。
播出至今,它不但累積播放量破7億,而且其豆瓣評分也從剛開分的8.3一路漲到8.8,拿下「2022國產劇豆瓣最高評分」。
坊間對它爭議頗多,有人說它是近年來少見的「古偶之光」,也有人說它評分虛高、名不符實。一時之間,《夢華錄》的口碑仿佛成了「薛丁格的口碑」,讓人難以定論。
《夢華錄》成色到底如何?
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首先聲明,寫這篇影評,我們是剝離顏狗濾鏡來寫的。
劉亦菲的顏值扮相無可非議,她和陳曉的互動也確實很有磕點。可私以為,具體到一部劇的好壞來說,我們還是應該沉下心去挖點更有價值的「料」。
《夢華錄》由關漢卿的元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改編而來。
原著篇幅不長,主要圍繞風塵女之間仗義相救的故事所展開。早前在2002年,這段傳奇故事便被古裝單元劇《愛情寶典》搬上了熒幕。
如今,《夢華錄》通過改編,在體量上做出了較大的延伸。關漢卿的故事只占據前六集,此後三十多集都是原創劇情,講趙盼兒、孫三娘、宋引章如何「北漂」闖東京,在東京立足的故事。
儘管故事有了比較大的改編創作,但原作「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內核卻未作變動,只是給民俗市井文化和俊男靚女故事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劇中故事一共有兩條敘事線,一條愛情線,一條事業線。
女主趙盼兒原本出身官宦人家,因父親獲罪而淪為賤籍(樂伎),後改籍歸良,在杭州錢塘開茶坊。
趙盼兒與書生歐陽旭兩情相悅。可歐陽旭高中探花後卻成了「陳世美」,接受宮中娘娘指婚,另攀高枝。
趙盼兒不相信自己遇人不淑,決定遠赴東京討一個說法。進京路上,她沿途搭救了小姐妹孫三娘和宋引章,三人同行,最終在東京紅紅火火地搞起了茶樓事業。
在處理姐妹情上,《夢華錄》做得比較出彩的,是它沒有加入姐妹互相扯頭花的狗血橋段,而是用女性之間的互相救贖、互相欣賞感染觀眾。
這種「非雌競」敘事,是女性主義劇近年來最常用的一種敘事,具有很明顯的討好意向。
導演楊陽曾說,她希望拍一部宋朝女子的「北漂故事」。因為有些東西是古代與現代相通的——無論古今,和好姐妹一起開一家夢想中的小店,都是一件讓人夢寐以求的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夢華錄》的創業線和《她們創業的那些事兒》《北轍南轅》的創業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往女性創業上整活。
只不過,為了凸顯困境,編劇故意將三位女性的社會地位擺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她們沒有好出身,也沒有好境遇,都經歷過遇人不淑。
三人一個被負,一個被休,一個被騙,擱一塊就是一出古代版的比慘大會。
為了保證劇集的樂趣性,《夢華錄》故意縮減了女主們的苦難史,放大了她們的勵志史。
我們知曉她們各自的遭遇,但卻很難被她們的遭遇刺痛。劇中只用零星段落簡單地交代了她們的過去。比如孫三娘上一秒跟丈夫兒子爭執,下一秒就投河自盡出現在了水上;宋引章與人私奔出走,再出場時已是落魄潦倒,像牲畜一樣被圈養在家。
這種粗淺的交代,讓觀眾很難與她們達成真正意義上的共情,我們不理解她們脫籍的意義,也不知道她們為何要篤定心思地證明自己。
此外,在劇情設定上,《夢華錄》還有一些古偶通病——男性拯救和金手指。
雖然該劇高舉女性主義大旗、強調女性獨立自強,但具體到故事中,男主顧千帆多數時候依舊以拯救者的形象出現。
趙盼兒和顧千帆第一次相遇,顧千帆就上演了英雄救美的情節。趙盼兒在縣衙面臨杖打折磨時,是顧千帆派手下及時出現救下了她。入京後,姐妹三人被人陷害遊街示眾後,也是顧千帆替她們出氣,安排她們入駐頂級宅院……
有意思的是,該劇為主人公加設的金手指,也同樣不在少數。
顧千帆是東京皇城司的「活閻羅」,不但自己有錢有勢又能打,父親還是即將升任宰相的東京知州。
孫三娘廚藝一流,做茶點天下無雙;
宋引章是江南琵琶名手,隨便彈一曲,就引得路人交口稱讚。
趙盼兒不但足智多謀、茶藝高超,而且還自帶buff,可隨機解鎖高超球技和高超賭技。
這些設定打一開始就註定,劇中角色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平民角色,而是讓普通人望而卻步的偽平民、偽底層。
所以,實事求是地說,拿下8.8的高分,對《夢華錄》這部劇來說,確實是虛高了。
因為從縱向來看,豆瓣與其評分不相上下的古裝劇,都是這個水平:《甄嬛傳》9.3,《大秦帝國之裂變》9.3,《大秦帝國之縱橫》9.3,《漢武大帝》9.2,《康熙王朝》9.2,《大明宮詞》9.1……除質感過硬外,往往還具有一定的史詩感。
與上述劇集比起來,《夢華錄》的格局無疑小得多。
之所以能夠拿到8.8,除營銷影響、粉絲力捧外,該劇還有一個致命的殺手鐧——同行襯托。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當下的古偶範疇內,《夢華錄》確實擔得起「一家獨大」的風頭:它沒有演技拉胯、沒有辣眼濾鏡、沒有柔光磨皮、沒有塑料特效、沒有摳圖置景……
就製作層面來說,劇組確實下了功夫。從服化道到取景、構圖、色調,都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煙雨江南還是繁華汴京,氛圍感都很足。
趙盼兒的湖邊茶坊,臨水而建,楊柳成排,近處二三客人喝茶聊天,遠處碧波蕩漾,看上去詩情畫意,清雅別致。
編劇對北宋歷史做足功課:稱呼皇帝為「官家」、衙門官職分門別類、橫彈琵琶、百姓對簿公堂沒有跪著而是站著……
如果非要在製作上吹毛求疵,那就是武打動作略顯浮誇,有點「神劇」色彩,相對敷衍。
與製作相得益彰的,是該劇情感戲上的「小火慢熬」。
《夢華錄》沒有使用「一見鍾情」的古偶模板,而是讓男女主在「不打不相識」中慢慢摸索、彼此吸引。與那些迅速示愛、充滿工業糖精的古偶劇比起來,這種暗戳戳的心意拉扯,顯然更為抓人。
劇中很多沉默場景,都帶出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香雲樓送別那場戲,一個衣香鬢影 ,憑欄遠眺;一個蓮葉泛舟,默默回望。什麼都不必說,極限拉絲的眼神已經讓情思瀰漫,酥酥麻麻。
衙門重逢那場戲,趙盼兒穿越擁擠人群看到了屏風後面的顧千帆,兩人只用眼神上的交互,就道出了心緒上的暗涌。
絕。
導演點染成畫、以景襯人,用這種點睛之筆,點出了古人情感上的欲語還休,有古風古韻,也有歷史氣息。
只可惜,作為一部古偶劇,《夢華錄》的好,也僅僅止步於此。
它的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它與真正的古裝好劇存有明顯的距離,但又可力壓一眾「庸脂俗粉」,成為近期古偶劇里最出挑的那一個。
它成色如何,註定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它的出圈,既得益於觀眾的寬容仁慈,也得益於國產古偶的粗製濫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