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在歷史長河中,台灣人文薈萃,名人輩出,在哲學、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其中包括顏思齊、翁裕、鄭成功、沈光文、沈葆楨、劉銘傳、施琅、劉永福、羅福星、連橫、蔣介石、林語堂、三毛、古龍、李敖等台灣著名的歷史人物,下面讓我們來了解這些台灣歷史名人吧。
1、顏思齊
顏思齊(1589年-1625年),字振泉,漳州海澄縣人(今廈門海滄青礁村),開拓台灣歷史人物。顏思齊生性豪爽,仗義疏財,身材魁梧,並精熟武藝,在台灣開發史上,顏思齊最早率眾縱橫台灣海峽,招徠泉漳移民,對台灣進行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拓墾,因而被尊為「開台王」、「第一位開拓台灣的先鋒」。《台灣通史》為台灣歷史人物列傳,「以思齊為首」。
2、翁裕
翁裕,又名翁雲寬,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鹽倉村人,雲嘉平原上屈指可數的大業戶。台灣開拓先民的典型人物。翁裕之父翁應瑞,年青時隻身渡台,開墾於諸羅山葉仔林,傳衍下今嘉義縣一脈翁姓子孫。翁氏父子在雲嘉平原的拓墾業跡,以翁應瑞為起始,到翁裕經營時期達到巔峰,成為雲嘉平原上屈指可數的大業戶﹔最後又因為墾首的身份和地位捲入械鬥,遭致不幸,走過了一段充滿血淚,充滿曲折的滄桑歷程。翁應瑞乃一介書生,康熙末年渡台時只有十八、九歲。
有關他渡台的情形,台灣《翁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應瑞生性儒素,幼而好學,事親孝,事兄恭,與朋友信,人均譽之謂賢士也。因家清貧,無以為生,況復椿萱在堂,贍養無力,愴惻之心,無時或已。乃商之於二兄曰:『雙親在堂,昆季繞膝,菽水承歡,景固佳矣。然坐食山崩,守株待兔,非計也。請棄舉子業,航台營生,以供甘旨之一切。』皆曰若。遂隻身渡台,寄籍諸羅山之葉仔林地方,殫心竭瘁,披星戴月,從事拓殖工作。」
3、鄭成功
鄭成功(1624年8月26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有《延平王集》行世。鄭成功死後,台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4、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號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軍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將領,康熙時領軍收復台灣。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決定攻台,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台灣。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台灣水師獲得大勝,後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
5、劉銘傳
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期淮軍重要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台灣省首任巡撫,民族英雄。1885年,劉銘傳任台灣巡撫,在台任職期間,進行了編練新軍,修建鐵路等一系列洋務改革;並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教育事業,促進台灣貿易以及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使得台灣防務亦日益鞏固,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是推動台灣現代化建設的先驅者。
6、沈光文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出生於浙江鄞縣,中國南明時期文人、官吏,後半生因故流寓台灣。沈光文以詩文寫下了台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留下若干紀錄當時台灣風土民情的第一手資料,是從事台灣文獻的第一人,為台灣文體拓荒者,在台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貢獻。沈光文寓台30年,寫下大量詩文,著述有《台灣輿圖考》、《草木雜記》、《台灣賦》、《流寓考》、《文開詩文集》等作品。
7、沈葆楨
沈葆楨(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福建福州人,晚清時期重要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沈葆楨1866年首任總理船政(欽差)大臣,主持船政九年,功績顯赫。1874年他又以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身份,渡海撫台,挫敗外敵占領台灣的陰謀,他鞏固台防、開發台灣、為台灣發展作出貢獻,後擔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大力發展近代海軍。
8、劉永福
劉永福(1837年—1917年),清末民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又名義,字淵亭。幼隨父母遷於廣西上思。少為傭工。咸豐七年(1857年)參加天地會起義。同治三年(1864年)率二百餘人加入吳亞忠部,以七星黑旗為隊旗,稱黑旗軍。同治六年(1867年)入越南,進據保勝,擴充隊伍。同治十二年(1873年)應越南國王邀請率黑旗軍抗法,擊斃法軍頭目安鄴,因功被越王封為興化保勝防禦使。光緒九年(1883年)再次援越抗法,在河內城西擊斃法軍統帥李維業,被封為三宣提督。
中法戰爭爆發後,受清政府收編,以記名提督在中越邊境抗戰,曾在臨洮大敗法軍。戰後被調回國,授廣東南澳鎮總兵。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期間,劉永福奉命幫辦台灣軍務,駐台南。次年(1895年)在反割台鬥爭中,被推為全台抗日首領,在彰化、嘉義等地抗擊日軍,九月因糧盡援絕,棄軍內渡廈門。後曾署廣東碣石鎮總兵。辛亥革命爆發後,曾應胡漢民之請任廣東民團總長,不久便辭職回籍。
9、羅福星
羅福星(1886—1914),字東亞,號國權、中葡血統,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藍坊鄉大地村,生於印尼雅加達,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廣東蕉嶺「抗日三英傑」(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之一。少年時期始終懷著為國雪恥、振興中華的抱負。1903年,隨父遷台,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事業。1912年,羅福星奉孫中山先生委派回到台灣成立中國同盟會支部,籌劃抗擊日寇、光復台灣的革命事業。羅福星主張以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台灣遭受異族統治的命運。
1913年4月中國同盟會台灣支部大會在苗栗縣召開。會議明確提出以武裝起義鬥爭形式進行抗日復台的方針,羅福星自撰寫《大革命宣言書》動員台灣人民為爭取回歸祖國而鬥爭,公開號召「在日本強權壓制下的台灣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國主義以外,別無自救之路。」因為羅福星的抗日革命活動,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從而進行大搜查,羅福星在1913年12月不幸被捕。羅福星在獄中寫下《致愛妻》《致愛卿書》等四封遺書,書中表現他對革命的忠貞:「不死於家,永為子孫紀念;而死於台灣,永為台民紀念耳。」1914年,羅福星被日寇殺害,實踐了他生前的豪言壯語:「大好頭顱誰取去,何須馬革裹屍還。」
10、連橫
連橫(1878年2月17日—1936年6月28日),男,漢族,幼名允斌,譜名重送,表字天縱、字雅堂,號武公、劍花,別署慕陶、慕真。台灣省台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即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著有《台灣通史》《台灣語典》《台灣詩乘》《大陸詩草》《劍花室詩集》等,是台灣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台灣文化第一人」。清康熙年間(18世紀初),連橫的七世祖興位公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於滿清統治,渡海來台,擇居台南鄭成功駐兵故地環境幽雅的寧南坊馬兵營,自此晚輩沿襲祖訓,誓不侍清,在台以製糖為業。先祖連南夫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11、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其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進程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12、三毛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後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人。1943年出生於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後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台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
13、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福建漳州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先後留學於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林語堂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並於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林語堂的小說作品有《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等,散文和雜文文集有《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
14、古龍
古龍(1938年6月7日-1985年9月21日),原名熊耀華,籍貫江西南昌,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畢業於台灣淡江大學。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並與金庸、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古龍的小說作品有《流星·蝴蝶·劍》、《蕭十一郎》、《楚留香傳奇》等等。
15、李敖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字敖之,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949年隨父母到台灣,中國台灣著名作家、評論家、歷史學家,畢業於台灣大學。李敖是台灣省無黨派人士,曾任台灣「立法委員」,還獲得過1990全美華人協會傑出華人成就獎、2011年年度新浪微博最具影響力文化人物獎等榮譽。李敖代表作品有《李敖大全集》、《李敖回憶錄》、《北京法源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