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午時三刻」具體是今天的什麼時間?怎麼計算?

2022-10-06   言語者

原標題:古代的「午時三刻」具體是今天的什麼時間?怎麼計算?

在古代中國,先民們早就學會了計時的方法和手段,藉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完成一個晝夜的計時手段,將一天分為12個時間段,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哺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個自然現象和生活習性來計時。

但這種依據太陽方位計時的方式很粗糙,而且因季節變化會造成極大的偏差。後來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計算晝夜,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由於古代中國先民採用的是十二進位計時,換算成今天的二十四進位計時就是:

子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23:00—01:00】

丑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01:00—03:00】

寅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03:00—05:00】

卯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05:00—07:00】

辰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07:00—09:00】

巳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09:00—11:00】

午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11:00—13:00】

未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13:00—15:00】

申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15:00—17:00】

酉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17:00—19:00】

戌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19:00—21:00】

亥時:指代當今二十四進位計時的【21:00—23:00】

(註:計時與今的二十進位關係中是向下包含,向上不包含)

古代的午時

在古代中國先民十二進位計時中,午時指代的是就是【日中】(又稱日正、中午等),即是十二地支對應計時中的午時,換算成今天二十四進位計時方式,則就是今天的11:00—13:00,其中12:00在古代又稱正午十二時,有平午、平晝、亭午等別稱據宋蘇舜欽《紫閣寺聯句詩》:「日光平午見,霧氣半天蒸。」說明【平午】這個時候是一天中太陽最猛烈的時候。相傳這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將會產生,而馬是陰類動物。

時辰換算成刻

在古代十二進位計時對應中,一個時辰對應兩個小時。而每時辰又分為八刻,即上四刻和下四刻。那麼,八刻對應現在的時間就是120分鐘,即一刻就是15分鐘(120/8)。那麼,古代的「午時三刻」就應該屬於午時的上四刻中的前三刻,午時從今天的11點開始算,11點到13點總共是午時共八刻。所以在中國古代的「午時三刻」就是11:45。如果按照現代不帶十二進位的計算方法,太陽在子午線上方時為正午,一般是12時左右,現在一個小時又是4刻鐘,那麼,「午時三刻」的時間就變更為12:45。因此,中國古代的「午時三刻」就變成一個期間值,即11:45—12:45之間。

此外,由於中國古代還有「秋後問斬」一種說法,這裡面就涉及到問斬日期、時辰、時刻上的吉凶問題,排除掉這些,所謂的「午時三刻」也只能是一個概數,不會如今天的具體的推算是11:45或者12:45,這就更確定了真正的「午時三刻」一定是午時三刻以後至午時七刻、六刻、五刻、四刻之間的一個具體的時間,真正的「午時三刻」或許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但時間肯定是在如今計算的11:45—12:45之間。(外話: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的天文科學家,把時間計算得這麼準確,尤其是十二進位結合八刻的使用,尤其還構建了圓形日晷,為現代鐘錶提供了依據。)

1小時60分鐘的由來

在古代,人們經過長期的觀察之後知道一年有365.25天,而最接近365,容易在一個圓環上刻度的數是360,所以把一個圓環分為360度就成為最自然的選擇了。我們的一小時也可以分為360秒,可惜360秒不好度量,中間加入一個分,一小時=60分=3600秒也是為了合乎人的感知。其實我們再往下或往上就不再是60進位了。一秒鐘被分為10份或100份,而24小時才被成為一天。

另一種說法,今天的時間採用60進位,沿用了古代巴比倫的60進位計時方法。巧合的是,古巴比倫和中國都是四大文明古國,在計時與天文又高度切合,古巴比倫和古代中國在利用天文計時、曆法方面都高度的發達一致,並且古代中國先民就有了以圓(圓360°)計時的計時工具日晷。因此,這種60進位的分鐘、秒鐘計算就約定俗成地繼承了下來。

歡迎留言、評論、轉發、收藏!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