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的記載有兩種說法,時間上也相差一年。比較普遍的說法是,由北京應用技術研究所,於1987年9月14日經由義大利ITAPAC發往德國的內容為「越過長城,走向世界」、通訊速率為300bps的電子郵件,被稱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就是知名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開啟了中國網際網路與世界的連接。
1987年夏天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第三次CASCO會議。9月4日到14日共11天,措恩教授的隊伍完成了ICA方面的主機西門子7760/BS2000在作業系統級上的修改,解決了中-德郵件交換的一切軟體問題。9月14日他們共同起草了一封電子郵件,寫道:「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過長城,我們可以到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This is the First Electronic Mail from China to Germany」(這是第一封中國到德國的電子郵件),標題和內容均由英、德雙語寫成,也就是後來知名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郵件。在該郵件上署名的除了王運豐、措恩教授,還有11個中德雙方的參與工作的人員,包括項目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李澄炯所長。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內瓦時間4點11分,北京時間11點11分,由當時任高能物理所ALEPH組組長的吳為民,從北京710所的IBM-PC機上發給ALEPH的領導——位於瑞士日內瓦西歐核子中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的電子郵件(E-mail)是「中國第一封國際電子郵件」。
吳為民「第一封電子郵件」英文翻譯內容:
「親愛的Jack,我很高興通過計算機聯網給您發這封信,我相信,這是在西歐核子研究中心與中國之間的第一個成功的計算機通訊。我想再次感謝您最近對北京的訪問。正是這次訪問導致了這個有價值的計算機通訊試驗的成功。我想,現在,每一個ALEPH協作組的成員,都用計算機網絡聯繫起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當然,要在北京分析ALEPH的數據壓縮帶,還有許多問題,並且需要為此找到經費。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始啟動。目前我是用710所的IBM-PC機與您聯繫的。我們將把目前用於聯接M160H的計算機的微波通訊,從高能物理所直接與你們聯機。請您代向同事們問好,祝您、新西亞和您全家幸福。順便問一下,您在上海買的地毯如何?為民」
由於吳為民發布的所謂「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沒有過多的記載,而且發布的內容也是後期才編譯回來的,因此存在存疑的地方。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都是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的一次進步,是中國網際網路與世界連接的開始,都是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