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膝下子嗣眾多,康熙帝是其第三個皇子,而他的長子早夭,次子福全也就成為了實際上的長子,即康熙帝玄燁的大哥。
福全受封裕親王,曾聯合恭親王常寧征伐噶爾丹,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將帥,康熙帝對於這個哥哥也非常信任委以重任,福全也算得上是清朝時期的一代賢王。
福全生於順治十年,他的母親是寧愨妃董鄂氏,雖然同姓,但寧愨妃與董鄂皇貴妃在順治帝心中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因順治帝長子夭折,福全成了事實上的皇長子。
在福全小時候,順治帝就問過他將來想做甚,福全自稱願意做個賢王就可以了,康熙帝登基後冊封這位長兄為裕親王,參與朝政議論,這一時期的福全並沒有什麼格外的出挑之處。
眾所周知,康熙帝從小是被祖母孝莊太后撫養長大的,其實福全也差不多,這兄弟倆都在孝莊太后跟前成長,兩人對祖母也都非常孝順,因此感情很好。
孝莊太后在康熙帝的心中分量非比尋常,而福全也跟他一樣,這讓康熙帝玄燁從小就跟哥哥福全之間的關係格外親厚,這種感情,也延續到了兩人長大之後。
康熙帝與福全之間,堪稱是兄友弟恭的典範,兩人關係很要好,福全對這位弟弟非常尊敬,福全一心想要做個賢王,他甘願做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輔佐弟弟坐穩江山。
直到康熙二十七年,福全的人生迎來了轉折,當時準噶爾部噶爾丹勾結沙俄,攻伐喀爾喀蒙古為禍漠北,之後又進攻漠南蒙古,清廷隨即回擊,福全擔任撫遠大將軍率軍出征。
事實證明,福全的確是個有能力的人,他遵循康熙帝的意思,對噶爾丹的作戰接連獲勝,而在沙場上,他又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作戰相當勇猛,很快就取得了初步勝利。
不過在出征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福全曾因糧草不足,沒有請示康熙帝就擅自做主撤退,這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滿,回京後,福全被康熙帝治罪,而福全並沒有為自己辯解半句。
本來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要削去福全的爵位,但康熙帝那時候氣已經消了,而且福全畢竟是自己的哥哥,還有傑出的戰功,因此只是將其罰俸三年,撤去了三個佐領,取消了議政王身份。
對於弟弟的懲處,福全絲毫沒有埋怨,只是悲從中來,但他對康熙帝仍舊忠心,在後續對於準噶爾的作戰中,福全鞍前馬後,依舊戰功赫赫,康熙帝自然也都看在眼裡。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突然重病,康熙帝心急如焚,親自前往王府探望慰問,康熙帝出巡塞外的時候福全病得越發重了,康熙帝讓隨行皇子趕緊回京看望,但福全已油盡燈枯。
福全病故之後,康熙帝中斷出巡迴京,親自主持祭典與行殯,在福全的靈前痛哭不止,對哥哥的離世極其哀慟,從康熙帝的態度還有福全的人生來看,他的確是個忠厚勤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