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是春節檔之光不意外

2022-02-04     我實在是太CJ了

原標題:說他是春節檔之光不意外

正在忙著寫春節檔相關推文的時候,突然被提醒「明天冬奧開幕」。

後知後覺把大年初四和2月4號划上等號的同時,又回想起2008年:從火炬傳遞到賽事進行,我涯始終激昂熱切。

那時候我才多大,以實習版主的身份在帖子裡跑來躥去,是不需要操心工作和積蓄的。一轉眼已經這麼多年了,自媒體人看似來去自如但活法依然很社畜,假期里連計數都和外界脫節這一點就是證明。

好在央視新聞懂得體恤我們日夜顛倒打工人,貼心「劇透」了這屆冬奧看點,和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夏季奧運會正好互補:

如果說當初驚艷世界的太極、飛天、萬人擊缶、活字印刷術誕生與演變……都離不開「人海戰術」,那麼2022冬奧開幕式會更加輕盈。

因為這次參與人數從2008年的1.5萬人銳減到了3000人,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說他想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去呈現一種「人少而不空,空靈而浪漫」的效果。

開幕式這天剛好立春,所以有很多「春」的元素,但最能反應冬之浪漫的雪花則會被放大,以承載人類共通的情感傳遞。

負責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工作的張藝謀,也曾執導過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所以有不少報道給他冠上了「全球首位執導過夏奧和冬奧開閉幕式的『雙奧』總導演」頭銜。

但這位70多歲的老人家卻無暇顧及外界贈予的虛名——

眼下,他仍在鳥巢奔忙著,一刻不敢懈怠地調整彩排質量。開幕式籌備的最後衝刺階段,如何確保轉播萬無一失是張藝謀現在最關心的事。

「在很多層面上,就像拍電影一樣,其實是要跟OBS(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所有的轉播團隊進行最細節的溝通,方方面面的試驗,各種事情、大小事情,要確保轉播成功。」

「因為那是給全世界的觀眾看,因為我是影像工作者,所以OBS團隊也非常信任我。2008年就是這樣,他們說很難得跟一個懂影像的導演在一起工作,而我也能很體諒他們的這些要求。」

雖然平常也會有這樣那樣的調侃,但看到張藝謀70多歲了還在研究新的視聽技術,那種謙遜和自律令人由衷敬佩。

也不只是張藝謀,和他幾乎同年齡的李安、徐克、陳凱歌、田壯壯……其實都在努力嘗試著更多元也更有新意的表達。

所以我近來越發覺得,這一批大導們之所以能在幾十年前憑作品獲得國際影壇的肯定和持續關注,不僅僅是因為趕上了經濟飛速發展、文藝創作放開的好時候,更因為他們是真心熱愛著電影的。

才會把人生感悟融進對創作的理解中,從前些年為接軌國際的大片追求中毅然轉身,用刪繁就簡來回應時代越發快速的更迭。

如果說夏奧到冬奧的「輕盈」還不足以對此說明,那麼誠邀各位看看張藝謀首次進軍春節檔的作品《狙擊手》。

和女兒張末合拍,但大方向和視聽美學仍然是標準的謀氏風味,「高度寫實。」

目之所及,一片茫茫白雪。

都是真實雪景,張藝謀堅持假雪會影響效果,「不如不拍」,所以劇組常常一起等雪來。

這是深冬的東北,連能抵禦這種嚴寒的動物都回窩冬眠了,志願軍里一個小小的單位「五班」卻在雪地里艱難行進。

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執行帶回偵查員亮亮遺體的任務,卻沒想到這是美軍特意設下的埋伏。

埋伏衝著誰來?五班班長劉文武,傳說中的「冷槍狙神」。

現在的孩子應該不知道《狙擊手》的原名為什麼叫《最冷的槍》,我甚至還看過有人真誠提問,「是因為雪地里打仗很冷嗎?」

但那和曾經的「冷槍冷炮運動」有關——

1952年-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對聯合國軍發起一系列高密度、低強度的小規模襲擊和狙擊戰鬥,創造了戰爭史上不可忽略的驕人戰績。

劉文武就是箇中好手,連《紐約時報》都刊登過他的傳奇故事——中國「死神」完敗聯合國軍。但被敵方報道的「光環」也讓這位例無虛發的狙擊手無法再在作戰中完成隱匿。

他因此成了美軍想要撒網捕捉的目標,五班戰士們也在這個陷阱中逐次失去了生命……血濺在滿地積雪上,是觸目驚心的紅。

紅到再也無法躲避戰爭無情給人帶來的傷和痛。

亮亮的好友大永只是個愛哭鼻子的新兵,和全員精英的五班還有太多差距,但他在直面戰友犧牲之後終於意識到自己作為軍人應該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決定站出去的劉文武,和懂得躲起來的大永在無聲之間完成了狙擊手之魂的傳承。

五班屬於哪個連哪個排,張藝謀沒打算細說。

因為《狙擊手》沒有具體原型,它是首部根據抗美援朝真實狙擊手群像事跡改編的電影,你能從中看到很多有名狙擊手的「影子」:

例如鄒習祥,出身獵戶家庭,在抗美援朝時期,他一個人就用206顆子彈,狙殺了敵人203名。

另一位槍神是張桃芳,他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在此之前他從未摸過槍,一切全憑手感。

只是狙擊手們「就是要藏起來,不藏起來你就是戰場上的活靶子」,所以他們雖然戰功累累卻又孤寂無名。

而「五班」,只是這個沉默英雄群體的小小縮影。

張藝謀選擇了用「小」來寫「大」,單場景、小人物,把留白做到了極致。

小人物的傳奇色彩要靠演員實現,所以他決定大膽啟用全新人陣容,在海選里200選8。

用年輕演員面孔營造一種陌生化的效果,讓觀眾更能貼近電影的劇情,用記錄的真實性來娓娓道來故事,展現更多元的美學觀。

選完人後,八位狙擊手經過半年封閉式訓練,不斷挑戰體能極限。

為了增加他們的信念感,不斷地給他們的訓練加碼——

在持槍訓練兩個小時後,臨時給槍加上重量,新人演員陳永勝多次嘗試後失敗,然後用痛來促使自己專注。

而狙擊手就需要這份專注。

兩軍交戰,方寸之間,一個疏忽就可能中彈。

「個體」也在針尖對麥芒的緊張交戰中變得鮮明豐富起來。

敵軍不再是臉譜化的,他們設陷阱的做法雖然非正義,但最終還是奉行「 狹路相逢勇者勝」。

飾演敵方狙擊手的著名美國演員曹操,是個中國通,中文說的比張譯還好。

而我們的狙擊手戰士,則更讓人難以忘懷。

不苟言笑的劉文武,總是會說 「給老子憋回去!大永你又哭啥?」

但其實每一位戰士犧牲時,他也在心裡悄悄落淚,最終決定終身一躍來破局。

「他們都有,但是我們什麼都沒有。」

可五班戰士們就是用非一般的凝聚力完成了情報傳遞,用血肉之軀阻擋了美軍企圖發動的進攻。

「我的戰友都犧牲在那個無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個個普通的名字」讓人格外淚目:

是個體組成了五班,只要五班還有一個人活著,那麼五班精神就永不會滅。

從傷口裡掏出情報的亮亮,犧牲前唱歌、給兒子取名字的胖墩,惦記老婆手套的綠娃子,還有一直想要戴上班長望遠鏡的小徐……

他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也是最可愛的人。

零酬勞客串的張譯這次仍然給出了高質量的表演,他的敬業精神也給新人演員們以啟發:

有場戲是連長踏雪趕來營救戰友。張譯覺得褲腳有雪化之後濕漉漉的痕跡會更為真實,徵求導演同意後便立刻跪在雪地里。

在場的群演們紛紛效仿,這種感染和團結就是一種「五班精神」。

然後張譯又用自己十年老兵的經驗帶領大家反覆練習五班喊「到」的戲份:

「米老二」「小徐」「胖墩」「陳大永」「五班」——

「到」!

三次點名貫穿始終,從從「初見」到「犧牲」,再到「傳承」,每一次應答都鏗鏘有力,每一張面孔都帶著中國必勝的信心。

這是信仰的延續,熱血在燃燒,讓人淚目。

其實,我們現在也是如此。

從2008年奧運到2022年冬奧會,每次奧運的舉辦都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新形象,展現強有力的中國信心。

如今的美好生活源自於革命先烈的熱血拚搏和不屈鬥爭。

張藝謀導演之所以拍攝小人物《狙擊手》就在於他希望觀眾們在除了看《水門橋》這種超級大片之餘,也能夠關注到一些小人物去,聽他講述人物背後的小故事。

偉大的戰爭是由一個個看似很渺小的人物組成的,當年的青年戰士全憑這一腔愛國熱血才能用小米加步槍對抗武裝到牙齒的飛機大炮。

我認為電影最戳中我的地方就是把這種宏觀的偉大的精神,濃縮在一個微觀的故事裡,拋開一切旁支藩籬: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站在高處說教,更沒有弱化對手。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用一次次精彩震撼人心的對決,用細微的真實感十足的鏡頭講述志願軍為什麼必勝。

這不僅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表達,更是對青春的禮讚。從而引發了觀眾的共情,讓和平年代的我們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美好:你就是我,是那個為了讓我生活在更好的未來世界的我,我也是你,和你一樣愛這片熱土,願意把青春獻給我愛的祖國。

所以不少吃瓜群眾都變成自來水都在呼喚多排片,讓好片讓更多人看到。

生活在美好生活的你我更應該走進電影院,好好感受這群平均年齡23歲的志願軍戰士,如何把青春獻給祖國,才換來如今山河無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2642bcba566c22a6283d80caa0a8a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