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關鍵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堅持好運用好守正創新原則?

2024-10-2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二十大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等專欄後,2024年澎湃新聞攜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鍵詞。我們將圍繞全會《決定》選取關鍵詞,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進行解讀。

今天的關鍵詞是:堅持守正創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指出,堅持守正創新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是規律性認識,要堅持好,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是實踐性要求,要運用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在哲學上,守正,即守正道、守真理,守的是事物本質規定性與發展規律性之正;創新,即創特色、創方法,創的是事物適應實踐發展與時代變遷之新。守正是根本、是前提,以守正保證創新之正確方向;創新是動力、是要求,以創新賦予守正以新的內涵;二者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契合於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體現了「變」與「不變」、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要激發守正創新、奮勇向前的民族智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要堅持守正創新,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同時要敢於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守正創新原則,如同一條紅線,貫穿《決定》文本始終,體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領域全過程。

堅持守真理、守正道,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

守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正。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背離或放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但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教條,而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根本是堅持其立場觀點方法。《決定》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集中體現;提出要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運動是最強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決定性的」重要觀點的運用;提出「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的豐富發展。

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之正。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已經並將持續被歷史證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決定》指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改什麼、怎麼改的根本尺度。此總目標是由兩句話組成的整體,兩句話都講,才是完整的。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後一句規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這就是說,改革不是改向,變革不是變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否則就會犯顛覆性錯誤。這也是《決定》指出的築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的原因所在。

守黨的全面領導之正。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這是被歷史證明的事實,也是被事實證明的歷史。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決定》明確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寶貴經驗、重要原則之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好、運用好,特別是,「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堅持創新特色、創新方法,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激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動力

創中國式現代化之新。中國式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也是中國式的,具有基於中國國情的基本特色。《決定》總結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廣闊前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理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與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位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要積極識變應變求變,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變局中開新局,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特別是,「要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製度保障。

創方法論之新。「社會總是在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其中有一些可以憑老經驗、用老辦法來應對和解決,同時也有不少是老經驗、老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階段,要突破舊體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我們採取的是「先破後立」的方法。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已初步成型,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有適應時代發展、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新方法,必須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的方法,以革除既有體制機制弊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再如,《決定》強調要突出重點,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發揮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牽引作用;強調要強化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推進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等。這些都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方法論上的創新。

創各具體領域之新。創新是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必須適應時代與實踐之變,敢於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不斷推進各領域各方面創新,以新理論指導新實踐,以新舉措推動新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要積極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於創新的濃厚氛圍,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決定》提出的300多項改革無不是推動發展的新舉措新要求。比方,針對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等問題,提出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一系列新舉措新要求,以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e0e3c7ae76e64cb87e15252f8e944c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