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對抗:為什麼愚笨的總是那一群人?

2019-08-05     陳老師談教育

今天終於去電影院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感覺很震撼。這部優秀的國產動畫片,給我帶來的不僅是好幾撥眼淚,更有好幾個角度的啟發。除了育兒策略外,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思考,人類的命運,究竟是天註定,還是人決定?如果命運掌握在人類自己手中的話,命運的齒輪究竟是英雄還是庸人推動呢?

這部電影以封神大業為背景,講述了魔丸轉世的故事。因為申公豹心懷嫉妒,偷走了寶蓮里的靈珠,將神力傳給龍王三太子敖丙,而魔丸則降生到李靖夫人肚子裡,哪吒帶著符咒出世,註定只能活到三歲。陳塘關的老百姓害怕排斥哪吒,哪吒得不到接納與認可,愈加頑劣,後來李靖夫婦騙其說是靈珠轉世,讓哪吒跟著太乙真人學習法術。在三歲生辰上,申公豹故意揭開真相,而敖丙接受龍族使命來到陳塘關,被人發現後打算殺死所有的人。哪吒與敖丙大戰一場,保護了陳塘關的老百姓,天雷還是按時到來,敖丙和哪吒共同承受,後來肉身被毀,靈魂得以存活在寶蓮里。

作者將這個故事講的很圓滿,哪吒最後的命運,既有天意,又在人為。在哪吒出生時,陳塘關的百姓得知哪吒是魔,所以害怕排斥哪吒,而哪吒正是因為百姓的排斥和否定,激發出體內的魔性。只是在最後,自己的坐騎告訴自己,他的父親李靖願意拿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自己,哪吒才轉變個性,喊出了那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真正找到了自我,建立自我人格。

在很多英雄主義的電影里,都遵循一個母題:英雄只有在真正找到自己,接納自己,建立起自我人格之後,才能激發起內在的力量。比如說漫威電影里的《銀河護衛隊》里的星爵,驚奇隊長等等。而在個人特質成長的過程中,有一類人不可或缺,那就是普普通通的群體。

這些電影里,存在著一種對抗:個人特性和群體心理的對抗。這種對抗會一直持續到英雄開悟,提升到一種新的境界。

在《哪吒》這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有典型的3類人:

一.心理群體:陳塘關的百姓

電影里,哪吒和母親踢完毽子逃出李府來到街上,陳塘關的百姓落荒而逃,有的甚至藏到了水井裡,哪吒又去捉弄那群孩子。作為觀眾,我們知道哪吒並非天性如此,當他還很小的時候來到街上,向一個小女孩表達友好的時候,街上的百姓看到他的眼神就像看到了鬼一般,而正是電影一開始被捉弄的那幾個小孩,率先向年幼的哪吒砸去了蔬菜和雞蛋。

我們很疑惑,這個時候,哪吒並沒有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為什麼老百姓對待他如此的冷酷和殘忍呢?《烏合之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會群體,發現在一個心理群體中,人的個性和判斷力會消失,智力水平下降,感情會發生變化(有可能會變得更好,有可能會變得更加糟糕)

當哪吒以妖魔的身份出生後,陳塘關的百姓已經自動形成了心理群體,潛意識中認為,妖魔都是傷天害理,應該被憎恨的。個人的理性消失後,群體變得更加的衝動,易變和暴躁。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群體輕信且易受暗示。

最典型的一幕就是,哪吒追海夜叉追到海邊,救了石化的敖丙和小女孩。而一開始滿懷敵意的村民帶著一大群人追到海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認為哪吒是傷害孩子的妖魔,也不管小女孩說的話,隨後因為一句「妖怪」激化了矛盾,引得哪吒拳打四方,被李靖帶回去懲罰。心理群體的第三個特點,就是推理能力低下,只看到表面現象,無法觸及實質。沒有人動腦子想一想,如果哪吒想要傷害小女孩,哪兒會等到村民一起趕到海邊呢?

面對這樣一群有著單純道德觀,固執又偏激的人們,哪吒沒有辦法得到他們的接納和認可,更加沒有辦法告訴他們真相,只能通過暴力的手段來懲罰他們,正如哪吒所說:「他們認為我是魔,我就偏偏做給他們看!」

和心理群體對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麼完全發生衝突,毀滅對方,要麼選擇妥協,融入對方,當然,哪吒最後通過第三條路,拯救對方,超越對方。

二.異類:哪吒

哪吒的出身帶著魔丸的身份,除了李靖夫婦和太乙真人,得不到任何人的認可。這是一部他的成長史,也是一部他的對抗史。成長和對抗相互融合,相互推進。

當哪吒還很小的時候,他第一次來到街上,想要交朋友。但是迎接他的,卻是老百姓的逃跑躲避,以及臭雞蛋,爛菜葉。這突出了他的異類特質。

後來哪吒長大了,他開始和群體不斷發生衝突,來到街上倒數10個數字,然後捉弄別人,毀壞建築。

當李靖夫婦欺騙他是靈珠轉世時,雖然頑劣,但是他依然想要融入群體,想要通過斬殺妖魔獲得人們的認可,這也是他在海邊和敖丙大打出手,甚至不顧及小女孩安危的原因。救人只是贏得認可的一種手段。

最後,哪吒和敖丙在李府上空激烈的戰鬥,拯救了自己的父母,也拯救了陳塘關的百姓,他對敖丙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完成了自我人格的建立。這個時候,他和陳塘關的百姓沒有衝突了。他超越了對抗或者妥協的牛角尖,獲得了真正的自我。令人欣喜的是,陳塘關的百姓對著寶蓮里的哪吒磕頭,感謝哪吒救了自己。就好像漫威電影里的那些英雄一樣,為了人民,但是不屬於人民。

群體和個體的交鋒:敖丙和李靖夫婦

如果說哪吒是群體外的那個異類,那麼還有一類人,就是遊走在心理群體邊界的人,比如說李靖夫婦和敖丙。李靖夫婦守衛著陳塘關,和陳塘關的百姓是一體的,敖丙屬於龍族,肩負著龍族大任。然而,他們卻沒有完全喪失自己的個人特質。

當陳塘關的百姓在哪吒出身時請求李靖大義滅親的時候,李靖站出來保護哪吒,當李靖得知哪吒只能活三年時,李靖求來了換命符,準備在最後兩年將哪吒引入正途。最感人的一幕是,李靖居然抓來了海夜叉,準備在哪吒的生辰宴上,還給哪吒一個清白。在陳塘關百姓自發形成的心理群體中,李靖是清醒和明白的。他明白百姓的固執和偏見,所以他在海邊即使聞到了海夜叉的味道,也依然懲罰了哪吒。李靖的內心和行為是分裂的,表現著個體和群體的激烈交鋒。

敖丙同樣如此,最後敖丙要冰埋陳塘關,正是他於心不忍,想要救哪吒,想要救李靖夫婦導致的。他的身上背負著龍族的使命,他的內心卻是嚮往著友情和良善的。他和李靖夫婦一樣,同樣面臨著矛盾和強烈的內心衝突。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電影中還有一個小女孩,就是一開始給哪吒毽子,後來被哪吒救了的小女孩。她是純真無暇的,沒有受到群體意識的影響,因為她還沒有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意識。我在想,如果這個女孩在這樣的環境中繼續成長,很大可能,她也會被同化,仇視那些被認定為妖魔身份的人。

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挖掘的東西,所幸在電影的結局,我們看到的是,在個體特質和群體的激烈對抗下,沒有產生毀滅性的的結果,相反,哪吒和敖丙,以及李靖夫婦,都保存了珍貴的理性和自我。

作為觀眾,我們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究竟是成為了戴著有色眼鏡,有偏見而不自知,有情緒無推斷,極其容易被集體煽動情緒的群體成員之一呢?還是面對群體的否定時,不斷堅守自我,接納自我,獲得超越的人了呢?

希望,我們都是後者。

你還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jMqmW0BMH2_cNUgWI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