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老師談教育
我們都讀過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講述了魯濱遜遭遇航海失事,流落到一座荒島,努力生存下去,後來回歸文明社會的故事。這部小說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設想:如果我們流落到一座荒無人煙的荒島,我們能否活下去?我們該如何活下去?如果再次重回現代社會,我們的生存狀態又是如何?
這樣的疑問不僅開創了一個文學母題,甚至也給現代真人秀帶來了一些靈感,比如說《荒島求生營》《原始小哥》等等。在2000年,羅伯特·澤米基斯導就這個問題展開設想,由他導演,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電影《荒島餘生》上映,好評如潮。這部電影的深刻之處在於,他將主角丟在一座荒島上,集中展示了人生在世必須經歷的三重對抗,還嘗試為我們解答了問題:從原始蠻荒之地回到現代文明,生存狀態會是怎樣。從這部電影來看,答案是殘酷的。
一.流落荒野,順應蠻荒讓他活下去
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叫查克,他是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在一次出差的旅途中,由於飛機失事,同行的人全部罹難,查克僥倖生還,卻被困在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在島上生存了1500多天後,他終於回到現代文明社會。然而當他回到家後,發現自己深愛的女朋友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妻子。
查克從文明社會中一下子被丟到荒島上,巨大的差異讓查克措手不及。主人公在生存的1500天裡,他嘗試出逃,結果失敗而歸,還把腿弄傷了。一開始查克還保留著一個都市人,一個文明人的生活習慣,他上廁所的時候會躲到一個草叢後面,怕別人看見,可是島上除了他,又有誰呢?他埋葬了同行的人,還為他製作了一塊墓碑。因為缺乏必要捕食技巧和生活技能,只好靠椰子和生魚蝦蟹為生。
在了無希望的情況下,查克只好順應荒島生活,將自己對文明的追求退化到原始野蠻的生存狀態。
他變了,從一開始大腹便便的美國人變成了一個,除了短褲不著衣物的原始人。他鬍子拉碴,精壯幹練,赤著腳,用簡陋的魚叉嫻熟的捕魚。在這個與世隔絕的荒島,沒有工作壓力,沒有道德約束,只有最簡單的生存需求。當物質需求被降到最低的時候,時間就開始變得漫長,查克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精神孤獨。這也是他順應蠻荒的第二個表現。在一個排球的陪伴下,他可以發獃好長時間,用來打發漫漫長日。
二.三重信仰,心系文明讓他逃出去
我們明顯看到查克為了生存,被動退化到野蠻原始的生存狀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仍然保留著對回歸文明社會的渴望。對文明的懷想,是他能夠逃出去的最大動力。
- 關係:愛人
第一重信仰,就是他對女朋友的思念,查克時常把女朋友的照片拿出來,放在岩石上,放在海邊。在一個沒有人陪他說話聊天的荒島上,對愛人的思念讓他多了一重回歸的慾望,和愛人的點點滴滴美好的回憶,成了度過漫長時間的精神慰藉。
- 社交:排球
在他鑽木取火失敗並且弄傷了手之後,他狠狠地發泄了一通,他無意中在排球上印上了一些血手印。冷靜下來之後,他在血手印上畫上了眼睛和鼻子,並且給他取了個名字:詹姆斯。有趣的是,當查克頭髮和鬍子都長長後,「詹姆斯」的形象也發生了變化:查克給排球也做了頭髮。後來查克在出逃前的夜晚,發脾氣把排球丟到了外面,立馬淌著海水把排球撿了回來,並且再次刺手放血,給排球畫上了眼睛。在出逃的海上旅途,排球被水沖走了,查克奮不顧身的去救排球,並且在丟失排球後大哭一場。
從這些情節,我們都可以看出來,排球在查克心中的重要性:排球此時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運動用品,而是一個人格化後的朋友。和「詹姆斯」的聊天,表現出查克的社交需求,他必須要保持最簡單的人際關係,即使流落荒島,他仍然是一個社會化的人。
- 使命:快遞
隨著查克流落荒島的,還有一堆快遞。本來作為聯邦快遞公司的一員,他要履行他的職責,要把快遞安全的送到用戶的手裡。在荒島上,查克打開了這些快遞,包括一堆磁帶,一雙冰刀鞋,一件女式的裙子等等。這些快遞都派上了用場,尤其是冰刀鞋,讓查克可以製作簡單的工具,甚至幫自己治療牙痛。然而,查克還是保留了一件快遞,並沒有拆開,直到影片的最後,都沒有交代快遞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查克沒有拆開這件快遞,其實他在影片結尾送快遞的時候已經揭曉了答案:他給快遞的主人留言說這個包裹救了自己一命。這件快遞其實一直在提醒自己在流落荒島之前的社會身份,也是他與現代文明建立聯繫的橋樑。
我們看到,三個很小的物品,卻都是他回歸現代文明的信仰。即使身在荒島,肉體已經適應了原始荒蕪之地,但是精神上,他卻一直沒有忘記回到文明社會。順應原始野蠻讓他能夠生存下去,但是一直懷有對文明的信仰,讓他能夠逃出去。
三.回歸社會,十字路口卻無路可走
然而殘酷的是,當他回到自己魂牽夢縈的現代社會中去,卻發現一切都變了:他的同事為他舉辦了喪事,在他們的心裡,已經接受了他死去的現實。當他回來時,很顯然,接受他死了比接受他回來更加輕鬆。其次,更加令他深受打擊的是,他日夜思念的女朋友,早已嫁給了別人做妻子,還生了女兒。
他回到自己的公寓,看著同事們舉辦的歡迎排隊剩下的殘羹冷炙,看到了螃蟹腿百感交集,夜晚他沒有誰在自己的床上,而是睡在地板上。在一個下雨的夜晚,他去找自己曾經的愛人,受到道德的約束,他選擇了放手,自己獨自離開。最後他去送快遞,有一幕令人心酸,他站在十字路口,茫然無措,因為回歸現代社會後,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卻無路可走。
原本他生存在現代社會中,有自己的一套信仰和生命哲學,但是生命中發生了變故,他被丟到了荒島上整整1500天。經過原始與荒蕪的洗禮,經歷過緩慢的生命,再次回到現代文明,卻發現自己已經無法用原來的生存哲學看待原本生命中熟悉的一切。所以這部電影揭示了另一個層面的「荒島餘生」。即為:現代都市文明也是一座荒島,而他將要在這座荒島上度過餘生。
有人說,網絡和自媒體的發展,將地球變成了地球村,每個人看似距離變得接近了,然而被時代和信息網絡裹挾的我們,其實都是一座座荒島。當我們脫離了社交網絡後,我們的生命變得如此漫長,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荒島一般荒蕪呢?
狄金森說:「我本以為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光明。」享受現代教育的我們,是無法回到原始蠻荒的時代的,正是對於文明的嚮往,讓我們不斷地從荒島中突圍,希望有一天,我們將從都市荒島中突圍,找到新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