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段子,說三哥是次大陸小霸王。只要動手就飛機大炮戰鬥機,唯獨跟兔子較量,只用冷兵器。面對蓬勃發展的三哥,後蘇聯時代俄國似乎有一點疲弱。一路走來都是在紛紛補補,將剩餘裝備升繼續利用。海軍雖然沒有建造大型戰艦的能力,一些中等噸位的艦艇彌補了大型艦艇的缺失。
飛彈護衛艦:蘇聯解體對海軍的影響與20385項目
蘇聯解體對處於鼎盛時期的蘇聯海軍來說是一次重創。黑海艦隊陷入不明確的狀態,最終被分割,而其他艦隊的艦船數量立刻顯得過剩,既無法維持它們的正常運營,也沒有資金進行戰備訓練。美國的合作夥伴幾乎直接指出哪些艦船必須立即報廢,即使這些艦船剛剛服役或仍在建造中。訂購新艦艇的計劃被擱置,僅有少數幾艘被單獨完成建造。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里,俄羅斯的軍艦建造業陷入了長時間的停滯。
在2000年代初俄羅斯逐漸恢復氣力,更新艦隊的問題變得尤為緊迫。蘇聯海軍的殘餘艦艇日漸老化,急需替換。而軍艦製造業同樣需要國內訂單來保持技術能力和人才隊伍的完整。幸運的是,一些資金也得以重新流入國庫。
到2008年初,俄羅斯海軍僅有六艘護衛艦(СКР),它們屬於五種不同的型號,平均艦齡為28年。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甚至沒有任何護衛艦。俄羅斯從較小的多用途近海區域艦艇入手。
俄羅斯的第一個多用途護衛艦項目的設計競賽中,中央海軍設計局「Алмаз」勝出,最終項目的設計還包括了「阿芙羅拉」、科洛姆納工廠、中涅夫斯基造船廠等單位,在俄羅斯國防部第一中央科研研究所的指導下進行。2001年初,技術設計(項目代號「護衛艦-1」)完成。艦船的總設計師是亞歷山大·施利亞赫堅科,首席設計師為伊戈爾·伊萬諾夫。
在阿穆爾造船廠(ASZ,隸屬於聯合造船集團)為20385型「銳意」號(工廠編號2110)護衛艦舉行了龍骨鋪設儀式
20380項目近海區域護衛艦的設計旨在:
• 在國家近海區域執行任務,對抗敵方水面艦艇和潛艇;
• 在兩棲登陸作戰中通過飛彈和炮擊支援海軍登陸;
• 在責任區進行巡邏以實施封鎖。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北約的分類,20380項目及後續系列的艦艇被歸類為護衛艦。
該項目基於多功能性、緊湊性、低可探測性、高度自動化的艦船系統和模塊化架構的原則。使用了最新的技術來減少雷達和紅外信號,包括建築結構上的特點,結合特殊塗層,內置飛彈武器系統和天線裝置,使用高吸收雷達波的材料,以及對船體、武器和技術設備進行局部保護,這些措施顯著減少了艦艇在上半球的物理信號。
與同類艦船相比,20380項目艦艇的有效散射面積(ЭПР)降低了約三倍(對艦飛彈的瞄準機率從0.5降至0.1)。艦船的防護性和生存能力得到了提升,改進後的適航性允許在5級海況下使用武器,而經濟性保證了一次加油即可航行至澳大利亞。
目前已建成9艘20380型護衛艦(「守護者」級),另有3艘在建。
同時,改進型護衛艦20385項目也在研發中。俄羅斯國防部於2006年3月27日與北方造船廠簽署了建造兩艘20385型護衛艦的國家合同。2011年3月17日,俄羅斯國防部在2020年前的國家武器計劃框架內與「北方造船廠」簽訂了額外建造8至9艘20385型護衛艦的合同,計劃在2020年前建造6艘護衛艦。單艘護衛艦的造價預計超過100億盧布。
然而,2014年針對俄羅斯的制裁終止了進口設備的供應,而這些設備被廣泛用於20385型護衛艦。最終,北方造船廠僅建造了兩艘依據2006年合同鋪設的護衛艦。
建造也因項目中使用的德國MTU主柴油發動機的供應禁令而嚴重拖延。這個問題通過用科洛姆納工廠生產的1DDA-12000柴油發動機替代德國發動機得以解決,這些發動機也曾用於20380型護衛艦。2015年1月30日的補充協議確認了這一更換方案。
20385項目的首艦「雷鳴」號(工廠編號1005)於2012年2月1日在北方造船廠鋪設龍骨,第二艘「迅捷」號(工廠編號1006)於2013年7月25日開始建造。「雷鳴」號以北方艦隊的「雷鳴」號驅逐艦命名。單艘護衛艦的造價根據不同估算在140億至180億盧布之間。
「雷鳴」號於2017年6月16日下水,2017年6月30日正式下水,2019年4月21日開始工廠試航,並於2020年12月29日正式服役於俄羅斯海軍。2021年11月30日,「雷鳴」號抵達海參崴。
由於放棄了20385項目的進一步建造,新的訂單轉向了20380型護衛艦,但配備了多功能雷達系統「Заслон」,並在塔式上層建築中安裝了固定天線。
最終,20385項目在配備俄羅斯發動機的情況下得以繼續。2020年12月15日,俄羅斯國防部與阿穆爾造船廠簽訂了合同,計劃在2024年至2028年期間交付4艘20385型護衛艦。在科姆索莫爾斯克市鋪設了「勇敢」號(工廠編號2107,2021年8月23日鋪設龍骨)、「理智」號(工廠編號2108,2022年6月12日鋪設龍骨)、「迅速」號(工廠編號2109,2022年7月1日鋪設龍骨)和「激進」號(工廠編號2110,2023年6月9日鋪設龍骨)。
最初,20385型護衛艦被定位為近海區域作戰艦艇,但在首艦準備就緒時,它已被認為適用於遠海區域。
「轟鳴」號337(工廠編號1005),北方造船廠,建造始於2012年2月1日。2017年6月30日下水,2020年12月29日投入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第114護衛艦支隊。
「敏捷」號341(工廠編號1006),北方造船廠,2013年7月25日鋪設龍骨,2019年9月下水,2024年6月18日再度下水,現正在浮動中完工,準備進行系泊試驗。計劃於2025年12月交付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
阿穆爾造船廠建造的艦艇:
「勇猛」號(工廠編號2107),龍骨鋪設於2021年8月23日,計劃於2025年下水,2026年12月交付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正在建造中。
「理智」號(工廠編號2108),龍骨鋪設於2022年6月12日,計劃於2026年下水,2027年12月交付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正在建造中。
「迅速」號(工廠編號2109),龍骨鋪設於2022年7月1日,計劃於2027年下水,2028年7月交付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正在建造中。
「銳意」號(工廠編號2110),龍骨鋪設於2023年6月9日,計劃於2028年下水,2028年12月交付使用,隸屬於太平洋艦隊,正在建造中。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1800噸,滿載排水量2430噸。艦長:92米(在水線處),最大長度106.3米。艦寬:最大寬度13米。吃水深度:中間吃水3.7米,最大吃水深度7.95米(帶有球鼻艏)。
動力裝置:4台科洛姆納廠生產的16D49柴油發動機,2根軸,總功率24000馬力。推進器:2個五葉螺旋槳。航速:最大航速27節,經濟航速14節。航程:在14節下,航程4000海里。自持力:15天。船員:100人(包括14名軍官)。
導航設備:NRLS 「Pal-N」雷達定位系統。雷達設備:多功能雷達系統「Zaslon」、聲納系統「Zarya-2」拖曳式、聲納系統「Minotaur-M」下沉式、聲納系統「Anapa-M」衛星導航系統CH-3101。電子設備:BIUS「Sigma-20830」、火控系統5P-10「Puma-02」,電子對抗系統:4個PK-10「勇敢者」發射器,120毫米電子對抗手段:TK-25-2。
武器裝備:1門100毫米A-190主炮(332發彈藥),防空炮:2門30毫米AK-630M(6000發彈藥)。飛彈武器:1座8單元通用垂直發射系統、2座8單元「紅寶石」防空飛彈系統、可攜式防空飛彈「針-VERBA」、2座4單元324毫米「包袱-NK」反潛魚雷系統(8枚魚雷或反魚雷)。航空設備:1架卡-27PL反潛直升機,帶甲板機庫。
基於20380項目設計的20385型護衛艦與其前身有著顯著的區別。20385型多用途護衛艦主要用於探測和摧毀敵方潛艇和水面艦艇,確保登陸部隊的順利登岸,並能執行近海區域的多種任務。
根據設計,該艦的動力裝置原本應安裝德國MTU高轉速發動機,每台功率約為5700千瓦。然而,由於制裁的影響,這一計劃被迫取消。最終不得不回歸之前在20380型上驗證過的方案,即使用兩個1DDA-12000動力裝置,每個裝置由兩台科洛姆納工廠生產的16D49中速柴油主機(每台功率6000馬力)和由AO 「Звезда」生產的RRD 12000反向減速齒輪箱組成。
據設計師介紹,相比德國的高轉速柴油機,俄羅斯的發動機在壽命上有優勢,但單位功率較低。2016年5月,缺失的兩台柴油機被安裝在「轟鳴」號的尾部機艙中。
更換柴油機後,艦船的速度有所下降。
然而,20385項目相較於20380的主要區別在於武器裝備。
20385型護衛艦配備了通用的1×8艦載飛彈發射系統3S14 (UKSK),可以發射「口徑」系列飛彈(包括「口徑-NK」、「縞瑪瑙」和「鋯石」飛彈),以及91R系列的「回答」反潛飛彈。這一系統取代了20380型護衛艦使用的「天王星-U」系統(2×4,即8枚「天王星」反艦飛彈)。
防空系統也得到了加強——相比20380型的12個「紅寶石」防空飛彈發射裝置,20385型增加到了16個發射單元。
由於額外武器的安裝,滿載排水量增加到2430噸,艦長也增加了2米,達到106.3米。
此外,在「轟鳴」號上,首次為這種排水量的艦船配備了卡-27直升機的機庫,大大提高了護衛艦的反潛能力。
20385型護衛艦配備了先進的雷達系統、火炮系統(包括100毫米A-190-01艦炮和兩門30毫米AK-630M防空自動炮)和「包袱」反潛系統。
得益於獨特的設計、復合材料的使用以及特殊塗層,護衛艦的雷達、聲學和光學可探測性大大降低。
「格雷姆尼什契」號護衛艦主發動機安裝
「格雷姆尼什契」號護衛艦下水儀式
「格雷姆尼什契」號護衛艦在建造碼頭
2019年4月,聖彼得堡
北莫爾斯克 2019
「轟鳴」號(項目20385)護衛艦
在「北方造船廠」鋪設的兩艘護衛艦的命運完全不同。「轟鳴」號建造了近9年,但最終完工。2021年,它成為聖彼得堡國際海軍沙龍和海軍日主要海軍閱兵式上的「明星」。最初計劃「轟鳴」號將加入北方艦隊,但下水後宣布該艦將加入太平洋艦隊。
2021年8月至11月,「轟鳴」號率領一支艦隊(包括「沃爾霍夫」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號潛艇)從波羅的斯克經過地中海和蘇伊士運河,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航行。107天內,航程超過16,000海里。同時,該艦還與北方艦隊的艦艇編隊進行了演習。2021年12月,該護衛艦開始在太平洋艦隊服役,隸屬於堪察加艦隊第114護衛艦旅,駐地位於堪察加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市的伊里切夫灣。
「敏捷」號的命運卻沒有這麼幸運。它的建造已經超過11年。該艦在2019年9月以技術狀態下水,但隨後艦體再次被吊回船台。儘管存在各種延誤,仍計劃在2022年底交付海軍。
然而,在計劃入列前一年,2021年12月17日至18日,在準備最終下水時,艦上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火災。
火災原因不明,當時周五並未進行活躍的施工。據報道,火災於12月17日18時左右在主控室內發生,可能是在塗漆工作時引發的。
「起火點在主控室和塔樓桅杆結構,隨後火焰通過腳手架蔓延到第四和第五甲板。滅火工作因艦上存在塗料而變得複雜。艦船正處於塗裝過程中。」
起初報道火焰覆蓋了80平方米,三小時後燃燒面積擴大到800至1000平方米。火災被定為最高級別的四級,滅火行動共有168人和42台設備參與。滅火工作持續了29小時。到天亮時,火勢被控制住,但直到周日上午火災才最終結束。有三名消防員受傷。其中一人燒傷面積達15%,處於中度危險狀態,另一人手部燒傷,情況穩定。另一名消防員右小腿軟組織挫傷。
上層甲板、主控室駕駛室、鋁鎂合金塔桅結構受損嚴重,從艦首到直升機庫的復合材料上層建築幾乎被完全燒毀。上層建築的殘餘部分需全部拆除。護衛艦的艦體未受嚴重損壞,上層建築內也沒有設備。
一種可能的火災原因是造船廠工人違反了安全規定。
在軍艦上使用易燃材料建造上層建築的想法令人費解。據稱,這種上層建築是按隱身技術設計的,應該對雷達不可見,但結果卻像稻草一樣被燒毀了,還沒來得及出海。這是否表明這種概念本身就是失敗的呢?目前,調查結果尚未公布。
「敏捷」號護衛艦的船員被決定解散,並轉移到其他在建的艦船上。
指揮部決定修復該護衛艦。據非官方估計,損失約為220億盧布(「敏捷」號的成本約為300億盧布)。因此,入役時間推遲至2026年。
2022年4月14日,中涅夫斯基造船廠被委託製造一座新的艦橋,並計劃在2022年底交付。同年11月14日,新艦橋提前成功安裝。2022年8月16日,在「軍隊-2022」論壇上,「北方造船廠」股份公司總經理伊戈爾·奧爾洛夫向記者表示,護衛艦將提前交付,預計在2024年。
2024年6月18日,在聖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廠」股份公司(隸屬於聯合造船集團)舉行的隆重儀式上,「敏捷」號護衛艦再次下水,目前正在進行漂浮建造,並準備進行系泊試驗。
下水儀式由俄羅斯海軍總司令亞歷山大·莫伊謝耶夫海軍上將主持。
「敏捷」號護衛艦服役後,將加入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堪察加混合兵力艦隊的第114近海警衛艦旅(伊里喬夫灣),駐紮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市。
20380/20385系列護衛艦,特別是後續的20386項目,在相關領域引發了廣泛爭議。
總體而言,現役的10艘這些項目的護衛艦(20380型有9艘,20385型有1艘),加上正在建造的9艘(20380型3艘,20385型5艘,20386型1艘),以及計劃中的10艘,構成了未來幾年內俄羅斯海軍的重要支柱。目前,這是俄羅斯海軍第四代主力艦船中規模最大的系列。
這些護衛艦擁有強大的武器系統,能夠對地面目標、海上目標、包括水面和水下目標以及空中目標進行打擊。就戰鬥力而言,這些護衛艦與許多外國護衛艦相當。
儘管它們主要用於近海作戰,但這些護衛艦經常進行遠航,前往紅海、太平洋中部,從楚科奇海到菲律賓海不等。其航海性能足以應對這些任務。
問題在於細節。首先是對進口的巨大依賴,尤其是在發動機製造方面。在制裁開始後,這使得即使是建造如此小型的艦船,建造時間也延長到10年以上。此外,護衛艦在進行臨時的進口替代後,速度無法達到該級別標準的30節,這增加了反潛作戰的難度,並使得護衛艦在編隊中使用更加困難。
此外,護衛艦「敏捷」號的事故暴露了軍事造船管理中的全球性問題,也顯示了輕合金結構在火災中完全燒毀的極端危險性,這在戰鬥條件下是不可接受的。
20240618聖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廠」股份公司舉行了正在建造的20385型護衛艦「敏捷」號(廠號1006)下水儀式
形式上強大的20385項目護衛艦的防空系統需要在「最接近現代戰鬥」的條件下進行檢驗,因為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包括空中(及其他方面)攻擊手段的數量和質量。這裡指的是現代小型反艦飛彈、制飛彈藥和無人機。
很可能需要加強對新型攻擊手段的防護。
毫無疑問,模塊化系統並未如預期那樣在應用的技術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取得成功。
20385項目的第二級多用途護衛艦,具備近海和遠洋作戰的飛彈武器,可能是俄羅斯海軍在這一類別中最好的艦船,但也有一些缺陷需要儘快解決。
原文出自:海軍收藏/Морская коллекц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