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每一句嘮叨,都是在給孩子的逆反心理加碼

2019-07-22   沛澤媽讀心理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做到一日三省。當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變得緊張、不和諧時,問題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很有可能出在親子相處關係上,但我們往往很難認識到這個問題。

這幾天,我常常一邊在跑步機上跑步,一邊看電視劇《少年派》,看到王勝男管教女兒的情景,我很為林妙妙打抱不平,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啊?洗手要打幾遍肥皂,要洗幾分鐘都有明確規定;早晨起床後,必須要大便,不然毒素排不出去,會影響身體健康;每個月大姨媽來之前,王勝男打電話給孩子的生活老師、班主任,讓他們提醒女兒要注意保暖,當心痛經,搞得全班同學都知道了林妙妙來大姨媽的日子是哪一天……

王勝男簡直就是惡魔般的存在,要是自己有這麼一個嘮叨婆媽的老媽,肯定會崩潰的。這部電視劇看得我是氣憤填膺。可是漸漸冷靜下來之後,我突然發現在王勝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把手洗乾淨了嗎?就聽見嘩啦一聲就洗完了?」「你把筷子往上拿一點,手指都快伸到盤子裡了」「你做作業專注一點,你看這個字寫得東倒西歪」「你怎麼說謊、騙我啊!」……

最近一個星期,我和沛澤的關係有些緊張,無論我說什麼,他都跟我反著來,對抗,即便不頂嘴,但他歪著脖子、撅著嘴巴的表情都在向我傳達一個信息——我不服!之前,我會安慰自己說:「七八歲人嫌狗不待見,別跟處於叛逆期的孩子一般見識。」看過《少年派》後,他突然意識到孩子的叛逆,與父母對著干,不一定都是叛逆期惹的禍,父母的嘮叨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嘮叨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導致逆反心理

看到孩子哪方面做得不好或者做錯了事,我們就會不停地嘮叨孩子,嘮叨一是為了排遣我們自己內心的緊張、焦慮、壓力;二是總以為我們多嘮叨幾句,孩子就能聽得進去,情況就會有所改觀,或者通過嘮叨強迫孩子去接受我們的意見、觀點,但事實卻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抵抗。

我們的嘮叨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被傷害過,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經常有些家長感到困惑,孩子做錯了,只是提醒了孩子一下,為什麼孩子立馬會像個刺蝟一樣,頂起牛來?簡直不可理喻!

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因為我們平時嘮叨的太多了,當孩子感受到了被要求、被強迫,會條件反射地反擊,而不會理智地去思考父母說的是不是有道理,就像突然有人打了你一拳,你會因為疼痛立馬反擊,哪裡會問:「你為什麼打我啊?」

做父母需要修煉的一個基本功——耐心,教孩子一個生活技能也好,糾正孩子一個錯誤也罷,往往需要反覆多次,如果我們沒有耐心,就會把教育簡化成了嘮叨、說教,從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強烈。

父母都不喜歡孩子叛逆,因為叛逆的孩子不好管教,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親子之間的戰爭,我們在與孩子相處時,常常陷入到爭奪權力的漩渦中,希望通過打壓、控制孩子,讓孩子變得順從。殊不知,這會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孩子有逆反心理並不是壞事,這說明孩子在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與你戰鬥,如果孩子對你的嘮叨、訓斥不做反應,才是真的可怕,這會造成兩種結果:一種是玩世不恭,你愛說什麼說什麼,我表面答應就是了,背地裡依然我行我素;一種是破罐子破摔,「我就這樣了,你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要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自強的真正的強者,我們一定要保護好他的自尊心。因為自尊心能讓人自強不息,實現自我價值,並維護人格的尊嚴。

好好和孩子說話,孩子才能不逆反

我發現親子之間的很多問題都源於不能好好說話,我們常常會把嘮叨當成是與孩子溝通的一種方式,卻不知道這會激起孩子強烈的反抗,反過來我們又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和孩子沒法溝通。

要想讓孩子逆反心理不那麼強烈,我們首先就要從說話這一點上下功夫,除了少嘮叨孩子外,在說話的語氣、語調、用詞上都應該特別注意,如果讓孩子感到不舒服,他們要麼會和你對抗,要麼關上心門,不與你溝通,這兩種結果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我們希望了解孩子,通過與孩子溝通,發現問題,協商解決問題,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1.少用命令的言辭

比如必須、務必、一定、應該等,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命令、被強迫、被威脅、被操控,這是一種非常不愉快的感受,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緒,繼而與父母對抗。

2.少用否定的言辭

比如不能、不行、不可以等,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被拒絕,這會讓人感到自尊心被傷害了,為了維護自尊心,自然會奮起反抗,我們可以換一個字眼,比如你可以說,我覺得……、你可以考慮……等等,當孩子感到被尊重時,才會考慮你的建議和意見。

3.注意一些頻率詞的使用

孩子因為馬虎,做錯了一道題,你是否會說:「你總是這樣馬馬虎虎」「你經常這樣丟三落四」「你每次都三心二意」,像經常、總是、常常、每次等這些表示頻率的詞,會讓人很不舒服,讓孩子覺得你這是在翻舊帳,不能就事論事,所以,要儘量少用這些詞。

除此之外,我們要記住不能在氣頭上和孩子溝通,當彼此都心平氣和時再去溝通,才能讓我們與孩子都能正視問題,進行深入地交談。

總之,孩子的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與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孩子出問題時,好好反省自己也是教育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