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四百年,它就俘獲了中國人的胃

2023-02-09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短短四百年,它就俘獲了中國人的胃

短短四百年,它就俘獲了中國人的胃

中國人會吃,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了

辣椒,雖然是舶來品

但是仍在中國人的手底下玩出了花

與本土菜完美融合

讓許多省份都找到了自己的「天選之味」

無論你是不是嗜辣如命

又或者能不能吃辣

看完這篇文章

保證你有想吃辣的衝動

正愁不知道吃什麼?

地理君聽說部分地區有降溫趨勢

寒冷的天氣,和吃辣很配哦

東南地區的吃辣遺珠

不少人應該都知道,辣椒原產於美洲,大約16世紀下半葉進入中國,大概就是 明朝末年,也就是說辣椒進入中國也就是四百多年的歷史,時間雖短,卻憑自身的美味俘獲了中國人的胃。

辣椒最早登陸的地區是浙江,之後又相繼從廣東、福建進入中國。神奇的是這三個省份也是公認的「 不能吃辣省」,這可能和 地理因素、經濟條件、飲食習慣有關係。

全國吃辣地圖,你的家鄉在什麼吃辣等級

圖源:中國天氣網

西南大學的藍勇教授認為東南沿海比較溫暖,冬季雖然潮濕但 日照時間長不需要辛辣調味品抗寒。

曹雨教授在《中國食辣史》也補充了其他觀點,當時東南沿海 相對富庶,不 缺乏食材和調味品,對於辣椒需求並不大。

還有我們對辣椒賦予的含義,在西南地區吃辣可以除濕抗寒,但是在廣東,人們認為 吃辣容易上火,不符合當地的飲食習慣。

狂飆劇照,主角吃的是廣式早茶

福建也受到飲食習慣的影響, 福建沿海地區喜歡吃海鮮,如果加辣椒會蓋過海鮮的鮮味,因此福建人也並沒有那麼愛吃辣。

不過呢,這三個省份里也藏著非常能吃辣的城市,分別是 浙江衢州、福建南平和廣東韶關。

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 都在幾個省份的交界處,他們的地理條件很接近鄰省,飲食習慣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了鄰省的影響,下面就詳細講講這三個「格格不入」的吃辣遺珠。

浙江衢州

位於浙、閩、贛、皖四省交界,集百家之長

衢(qú),有 四通八達之意,衢州便有其意, 「四省通衢,五路總頭」。

衢州位於浙江西部, 西連江西,北連安徽,南鄰福建,東通向浙江腹地。

衢州市地圖

衢州市北鄰安徽,西鄰江西,南鄰福建

獨特的地理位置, 反倒讓衢州適應了隔壁江西的辣味,沒有繼承浙江清淡的口味,網上說 衢州像是江西寄養在浙江家的。

以及衢州的地形地貌,衢州號稱「 浙江小成都」,和成都差不多的地勢格局: 兩山夾一盆——衢州的南北兩側群山綿延;中部的平原則為金衢盆地的一部分。霧氣環繞,濕氣難散,吃辣也是用來除濕。

衢州市龍游縣

龍游縣位於衢州市東部,地形南北高,中間低,呈馬鞍形

龍游縣有許多特色小吃,龍游燒餅、蔥花饅頭、豆腐丸子等等

衢州吃辣, 不是擺在明面上的。上了一道菜,你心想這看著也不辣啊,但是吃了一口,就要為剛才的魯莽道歉了,辣!真是太辣了!

衢州龍遊人最喜歡吃的小點心,就是「 蔥花饅頭」,也可以當作早餐。其實它不是饅頭, 而是有餡兒的饅頭,你可以理解為包子,但不完全一樣。

龍游蔥花饅頭

餡兒是後塞到蒸好的饅頭裡,所以並沒有封口

不論是聽名字還是看樣子,都是「人畜無害」,一口咬下去還有一絲甜味。但就只是一瞬間的甜,下一秒辣味就頂替了甜味在嘴裡翻湧,很快便大汗淋漓。

掰開蔥花饅頭,裡面滿滿的都是肉餡兒

那一瞬間的甜味是來自蔥花饅頭的「皮」,就是饅頭本體,在麵粉發酵的過程中加入酒釀,做出的饅頭帶有濃郁的酒香,吃著有淡淡的甜味。

做蔥花饅頭前要準備的餡兒,裡面有蔥花、蘿蔔、豬肉等

餡兒是蘿蔔、豬肉、蔥花和筍乾碎,當然還要加入靈魂—— 一大把本土辣椒麵,把餡料下鍋一炒,豬油激起了蔥花的鮮香、辣椒的嗆香。等饅頭蒸好後,趁熱把炒好的餡兒塞到饅頭裡,這就是蔥花饅頭。

「浙江小成都」也同樣愛吃兔頭。

衢州的招牌小吃 「三頭一掌」——鴨頭、兔頭、魚頭和鴨掌。除了魚頭, 另外三樣是滷味,所以滷水才是精髓,配料可以加上茴香、橘皮、花椒等等,也可以加 幾味草藥,這一切都是為了提升辣度。

衢州鴨掌和鴨頭

滷水熬制好了後放入兔頭、鴨頭和鴨掌,慢慢滷製。直到肉質軟嫩、湯汁浸透、香味撲鼻,這才算是滷好了。 吃的時候嘴裡有一種藥香的辣味,這獨特的味道久久縈繞在唇齒之間,不能散去。

衢州兔頭

別被嚇到,吃著很香

衢州真是萬物皆可辣,粽子是辣的,燒餅是辣的,灌腸也是辣的。想去江南小鎮,又喜歡吃辣,為何不來衢州呢。

福建南平

山清水秀?無辣不歡!

同樣受到江西影響的還有南平,南平地處福建北部,西鄰江西,東鄰浙江。 南平市雖然和江西省以武夷山為界,但是辣味依然翻山越嶺的飄到了南平。

南平市地圖

西鄰江西,東鄰浙江

而且南平吃辣不光是受到了江西的影響,跟南平自身的地理條件也有關係。南平的 低山丘陵分布廣,夏季潮濕悶熱,冬季濕冷, 是福建少有的會下雪的地區,吃辣既是除濕又是避寒。

三才峰,位於武夷山市南郊

福建人一直秉持著「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原則,南平自然也是有「靠山」的。

南平的靠山就是武夷山。外地人對武夷山的印象:茶香四溢,山清水秀。真正的本地人會告訴你武夷山,辣味撲鼻,沒辣不行!

來武夷山,不吃 嵐谷熏鵝算是白來。鵝肉要經過酒香浸泡,還要抹上一層 辣粉,再以茶葉、糯米等一起熏制。 茶香、煙燻味、辣味交替溢出,表皮酥脆,鵝肉緊實細膩,就問誰能拒絕。

正在熏制的嵐谷熏鵝

武夷山本地人還特別愛吃 紫溪粉,或許也是受到了江西愛吃粉的影響。

不需要多複雜的做法,米粉煮好過水,加上滿滿的料,澆上濃郁的老湯便足夠,再配幾碟小菜,鮮辣爽口的米粉,冬天嗦一口,心裡熱乎乎。

紫溪粉,鮮香爽口

除了 武夷山市,邵武、光澤、浦城這三個縣市也非常能吃辣。南平有這四個地方,在吃辣這方面就夠站在福建吃辣鏈頂端了。

廣東韶關

被湖南帶大的廣東吃辣扛把子

韶關的飲食構成十分複雜, 因西鄰湖南,東鄰江西(又是江西),且韶關北部山地多,因此像南雄、樂昌等地非常能吃辣。而韶關中部受移民影響,主要吃的是客家菜;南部又因靠近省會,更偏向廣府飲食習慣。

韶關市地圖

西鄰湖南,東鄰江西

張頌文是韶關新豐縣人,新豐縣地處韶關市南端,靠近廣州

韶關北部,一定是 廣東吃辣擔當了,將湖南和江西的辣味集大成,發展出了自己的「 廣東辣」。其中 南雄當屬廣東辣代表選手,據說隔壁江西人去南雄都直呼辣的受不了。

韶關南雄,也是賞銀杏的好地方

能把江西人辣到的菜就是 酸筍鴨。這道菜名,沒有一個字和辣沾邊,但卻處處透著辣味。

南雄南北兩面群山連綿,因此山珍都是桌上常客,酸筍自然也是。

酸筍要提前腌制好,浸泡一周,然後和 超多的朝天椒、南雄水鴨一起爆炒燜煮,最能刺激味蕾的酸與辣在鍋中碰撞,迸發出來的鮮香酸辣鑽到鼻腔,配上緊緻飽滿的鴨肉,實在是太下飯了。

酸筍鴨,辣味與酸筍味雙重刺激,鴨肉吸滿酸辣湯汁

梅嶺鵝王更是南雄經典招牌菜,什麼是鵝王,梅嶺鵝王會給你答案。

油滾後將妙齡走地鵝下鍋,加入蔥、雞爪姜、花椒等八種中藥材和 當地朝天椒翻炒燜煮。

朝天椒的辣味早就融到鵝肉中,肉味夾著辣味,裝滿了空氣。鵝肉一口咬下去都是鮮嫩的肉汁,不油且香, 朝天椒的後勁又奔涌而出,這,就是鵝王。

梅嶺鵝王,鵝肉鮮嫩Q彈

只能說,沒有一隻鴨和鵝可以活著走出南雄。

沒有存在感的吃辣省份

除了這些藏著的吃辣城市之外,也有幾個省份有食辣習慣,雖然它們吃辣的存在感卻不如大家所熟知的嗜辣大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的辛辣重區),吃辣程度可能也不如它們,但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吃辣大省。

陝西

西北吃辣的守門人

陝西似乎是人們印象中吃辣的 非典型省份氣候寒冷乾燥,主吃麵食。

也正因如此,陝西可以被看作辣椒傳播的一個里程碑, 當辣椒終於突破了秦嶺的限制後,它便一發不可收拾的進入關中地區然後迅速向西傳播至新疆、甘肅等地。事實證明,在美味面前,啥山都攔不了。

秦嶺主峰太白山

秦嶺為陝西省內關中平原與陝南地區的界山

陝南地區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個地市

關中地區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

陝西人食用辣椒的習慣受到了「 湖廣填陝南」的移民浪潮影響,他們將辣椒帶到了陝西,並快速傳播。

而且 陝西的土地又非常適合種植辣椒關中地區地勢平坦、日照時間足,辣椒又耐旱好光,非常適合關中甚至西北的土地。

陝西當地辣椒,即秦椒,曬製成干辣椒

無論是 因地取材,還是冬季禦寒,抑或是當作調味之選, 辣椒都註定了會在西北大地上傳播。

陝西各地區吃辣也有所不同, 陝南接近川渝,地勢氣候都相似,所以陝南人能吃辣,和川渝的麻辣類似。

而關中地區就形成了自己新的吃法,也就是 辣椒粉。因為主吃麵食,且氣候乾旱氣溫低,比起南方的辣椒醬或者辣椒腌製品,辣椒粉 更易於儲存,也容易添加到麵食、肉食中去

陝西關中咸陽傳統:蹍辣子,用石碾碾辣椒麵

說到這了,你可能也想到了關中人的最愛——油潑辣子。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高唱秦腔,調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放辣子嘟嘟囔囔。」

關中人的生命中離不開油潑辣子,因為它實在是太 百搭了,在關中人心裡,油潑辣子是一道菜,而不是配菜。 無論是麵條,還是饃,只要就著油潑辣子直率的香辣味,就能征服關中人的胃。

油澆到辣椒麵上,油潑辣子就在滋滋啦啦聲中誕生了

油潑辣子說起來挺簡單的,辣椒麵澆熱油,實際上門道可多著呢。

辣椒要選陝西特產,也就是 秦椒。秦椒炒完後要碾成很細很細的辣椒麵,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上芝麻、鹽、胡椒等調味品,然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熱油。

油得用 菜籽油,油溫也要正好,油溫要是太燙,辣椒麵會焦糊,要是太涼,又半生不熟。只有剛剛好的熱油,潑在辣椒麵上,才能在滋滋聲中散出一層又一層的辣香, 不嗆人,只有香味

油潑辣子

陝西八大怪,油潑辣子一道菜

還有biangbiang面、岐山臊子麵、西北涼皮等等麵食,離了辣子可不行,酸辣交替刺激,胃口大開,碳水大省名不虛傳!

biangbiang面,出鍋後潑上熱油,已經聞到香了

圖源:b站up主美味小舍

陝西吃辣主打的是一個 字,你可以說他們吃的不夠辣,但不能質疑他們對辣的熱愛,西北人的豪情野性,就藏在這一碗純粹的油潑辣子中。

新疆

只有100多年的吃辣歷史,但一見如故

西北是微辣區?新疆人表示不服,儘管新疆吃辣的歷史不長,但新疆人對辣椒「一見鍾情」,從此開始了吃辣之路。

20世紀以前,新疆地區的飲食習慣類似於中亞的其他民族。20世紀中期, 大規模的漢族移民進入新疆,給新疆帶來了多樣化的飲食文化,食用辣椒的飲食習慣從那時起一直盛行至現在。

四川、貴州移民就帶來了米粉,而在西北這片土地上,辣椒米粉又進行了改造,加入了西北特色的調味方式和做法,南北一結合,就是現在的 新疆炒米粉

新疆安吉海鎮辣椒曬場

新疆廣泛種植辣椒,是近50年來的事情,新疆光照強、升溫快,辣椒長勢喜人

新疆辣椒大規模收穫季節集中在9月份,當地人喜歡在辣椒豐收後將其晾曬在戈壁灘上,炎熱而乾旱的氣候,再加上乾熱風,使新疆廣袤的戈壁灘成為天然的蔬菜脫水加工廠

新疆炒米粉將之前的湯粉換成了粗米粉,保留了「來」新疆時候 豆瓣醬的味道,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 線椒、甜麵醬(番茄醬也可以),配菜有雞肉、牛肉、芹菜和油白菜, 爆炒出來的米粉滿滿的醬香味,一眼看過去每一根米粉上都沾了紅,吃進去那可是真的夠勁,米粉口感筋道,辣味鹹味更是相當上頭。

新疆炒米粉,咸辣重口,像極了奔放熱情的新疆人,搭配上新疆特產奶啤,酸甜咸辣完美融合

大盤雞,新疆招牌菜。但它也是 移民文化的產物,原型是辣子炒雞,起源雖然已經不詳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道菜的流行是長途貨車司機帶起來的,大盤雞既能 補充熱量,又能吃飽,辣味還能刺激精神,簡直是長途司機首選。

新疆大盤雞,公路邊的熱銷菜,吃著過癮

無論是新疆,還是陝西,又或是整個西北, 都打破了人們對吃辣地區的典型印象,辣椒在西北的土地上 好養活,好生長,好保存,像新疆是線椒的優質產區,陝西關中地區有土生土長的秦椒,西北愛吃辣也不稀奇。

湖北

以鹵辣見長

湖北也算是比較愛吃辣的省份,但是在重慶、江西、湖南這三個超級能吃辣省市的包圍下,相較之下就顯得 湖北很低調

湖北並 沒有到嗜辣如命的程度,但是這不意味著湖北人不能吃辣,接近重慶湖南的地方就非常能吃辣,也就是 鄂西地區,鄂西地區是山區,山脈成片,山區溫度更低,不得不多食用辣椒禦寒。

荊沙甲魚,荊州特色菜

湖北有「千湖之省」稱號,甲魚選用洞庭湖野生甲魚,辣味提了甲魚的鮮味

總之, 湖北吃辣非常靈活,口味很容易受到鄰居的影響,畢竟湖北到達國內任何一個省最多只需跨兩個省(可以看看地圖對照一下,九省通衢不是隨便說說)。

湖北恩施,清江兩岸

恩施地處鄂、湘、渝三省(市)交匯處,受到湖南、重慶的影響,有食辣習慣

鄂西包含襄陽、宜昌、荊州、荊門、十堰、隨州、恩施、神農架8個市(州、林區)

湖北人對吃辣的熱愛應該體現在 滷菜上了,滷鴨脖、鹵藕、鹵香乾、滷豆皮、滷牛肉等等,萬物皆可鹵,來湖北旅遊的朋友們應該都買過周黑鴨吧。

精武鴨脖

因為起源於漢口的精武路而得名

湖北人的滷菜鮮、咸、辣,是那種 潤物細無聲的辣,越品越辣,越辣越想品。把生薑、八角、花椒等十幾種香料熬製成滷水, 辣味都暗藏於滷水之間,食物在滷水中浸泡,香料與辛辣都與食物融為一體,最後呈現出的就是多層次的辣味,既香又麻,既鮮且辣。

這幾個省,嗜辣如命!

噹噹噹噹!終於到了喜聞樂見的經典吃辣省份,這幾個省份常年位居吃辣榜單前幾名,經常因為誰更能吃辣而打的不可開交,對於吃辣,不同省份更是有不同的滋味,下面就來盤一盤這幾個嗜辣如命的省份吧。(地理君溫馨提示:排名不分先後)

江西

無鮮不辣,無辣不鮮

終於到了江西,前面可沒少提起它。只要是與它挨著邊的城市,即使所在省份不吃辣,那個城市也會變得一樣愛吃辣。

早些年吃辣之爭都是圍繞四川湖南,這幾年江西異軍突起,加入戰場,三者難分高低。

江西也是吃辣大省的經典案例: 多山傍水、夏季濕熱,冬季濕冷。

三面環山,北面是鄱陽湖;江西的 水網密布,形成以 鄱陽湖為中心的向心水系,夏季濕氣散不出去, 濕熱鬱積,冬季冷風 直接從北邊吹進來,冷濕逼人。因此不得不吃辣除濕禦寒。

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

江西盛產河鮮,且辣椒種類繁多,兩者一起促成了江西人對於鮮辣的理解

江西的辣講究的就是 「原汁原味」,保留的就是辣椒本味,甚至連籽要留著。因此為什麼說江西特別能吃辣, 他們的辣一點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也沒有鋪墊,辣的直接又直白。

江西網友發的辣椒炒辣椒

在江西人心裡辣椒是菜,而不是調料

提到嗦粉很多人都會想到湖南、廣西、桂林,但是別忘了江西,江西人一天不嗦粉渾身都難受,要是嗦粉沒辣那更難受。

江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招牌米粉,近幾年比較「出圈」的就是 南昌拌粉,南昌拌粉沒有那麼多花里胡哨的做法,就是一碗米粉,加上簡單的調料,像鹽、醬油、辣椒、油等,再配上花生米蘿蔔乾,嗦的就是一個 鮮辣爽口,不絲滑就不叫南昌拌粉。

南昌拌粉

和江西人愛吃辣的習慣一樣,保留了辣椒和米粉的鮮香本味

嫌南昌拌粉不夠辣?還有九江炒粉、景德鎮冷粉、上饒的鉛山燙粉、鷹潭的南站牛肉粉、宜春扎粉、萍鄉炒粉等等,這些一個賽一個的辣,總之在江西,你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命真粉」。

鮮辣爽口,筋道柔韌,才是合格的南昌拌粉

江西萍鄉靠近湖南,又有江西基因,可以說是辣上加辣。江西萍鄉市蓮花縣有一道名菜, 蓮花血鴨。將鴨子和辣椒剁成丁爆炒,出鍋前再澆上鴨血就算完活。油要用茶籽油,鴨子要用蓮花縣散養的仔鴨,鴨血也要用最新鮮的,絕對不能結塊。

蓮花血鴨

一勺接一勺,就飯吃更香

別看著賣相一般,吃一口就停不下來, 鴨肉鮮嫩可口,香辣逼人,吃的時候一定試試用 蓮花血鴨拌飯,尤其是把油倒入飯里,相信我,你一定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米飯粒粒都沾上了辣味與香味,整個人都展開了,根本停不下來!

別低估了江西美食和吃辣的程度,江西人只不過是低調,吃辣那都是變著法的吃,愛吃辣的人在江西有福了。

貴州

引領了西南地區食辣風潮

辣椒剛傳入中國的時候,沒附帶「說明書」,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當作觀賞用。直到康熙年間,貴州開始食用辣椒, 是目前記錄的最早食用辣椒的地區「土苗用(辣椒)以代鹽」

在當時,貴州交通不便,鹽少且貴, 於是辣椒成為了貴州非常重要的調味品,以辣代鹽。

於是 周邊缺鹽的省份也紛紛效仿,以辣代鹽,如江西、湖南、川渝等地,所以也有人說那時的辣椒是為了滿足窮人的口味(當然現在肯定沒有這一說法了)

貴州雖然都吃辣,但由於貴州相對 「割裂」的地理環境,貴州吃辣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南貴村,四面環山,重巒疊嶂

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吃辣方式就是「 蘸水」,把干辣椒碎末加入鹽、花椒、胡椒等香辛料,可以直接蘸著吃,也可加入熱湯或熱油蘸食。蘸水也影響了周邊的省份,其中對雲南的影響很大。

貴州酸湯魚配著辣椒蘸水

食用前可以舀入煮酸湯魚的原湯,就成了酸湯魚蘸水。一般蘸水的湯取決於你吃什麼湯,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貴州的蘸水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蘸水叫 折耳根蘸水,將 煳辣椒麵灑在切碎的折耳根上,來一勺熱湯。比較常見的打開方式是澆在烤豆腐上,當然也可以蘸別的吃,像狼牙土豆等。

戀愛豆腐果,是貴州省的一種特色小吃

滷水的豆腐慢慢烤制,然後將豆腐攔腰,放入折耳根蘸水,辣與折耳根帶來味覺震撼

烤好的豆腐吸滿了湯汁,辣味和折耳根的味道在嘴裡爆炸,愛吃的人真是欲罷不能,就是外地人看了會沉默。

貴州的 酸湯魚是黔系代表菜之一,或許就是因為這道菜,讓許多人知道了貴州人愛 酸辣這口。

酸湯不是加了醋,而是用 毛辣果(貴州本地產的一種番茄,體型小,酸度大)發酵,再加上花椒等香料慢慢吊出來,這就是紅湯,它是發酵後濃稠厚重的酸,鮮美開胃,卻不搶風頭。

酸湯魚,酸辣開胃

酸湯魚中的辣是貴州的 糟辣椒。據說貴州每戶人家都有一個泡菜罈子,專門用來制糟辣椒。

新鮮的辣椒與姜、蒜剁碎,加入酒、糖、鹽等調料, 放入壇中腌制發酵半個月左右,就製成既能當蘸水,又能當調味品的糟辣椒。

泡菜罈子裡的糟辣椒

炒菜拌飯都可以,據說貴州每戶人家都會做

糟辣椒和紅酸湯這麼一搭,簡直是雙重激發,酸與辣一個帶你飛入雲端,另一個又接地氣的帶你回到喧囂,這對味蕾和大腦來說實在是一種考驗,因為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多吃點。

湖南

辣椒進入中國的第二站

辣椒登陸到浙江後, 從浙江被傳播到了內陸地區——湖南,因為移民及進行山地墾殖開發的流民等關係, 辣椒又從湖南被傳播到了貴州、四川、雲南、廣西,這幾個次級傳播地才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吃辣大省。

八大菜系之湘菜

不過雖然辣椒很早就到了湖南, 卻沒有明確記載表明當時湖南開始食用辣椒,反倒是貴州最先記載了食用辣椒。

並且在貴州食用辣椒後引領了一陣 食辣風潮,湖南就被這風潮一直影響到現在,在清朝嘉慶年間,湖南吃辣已經到了 「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的程度。

在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永豐街道和塘居委會,農戶在翻曬辣醬,永豐辣醬便是當地特產

現在也是如此,「 無辣不歡」是對湖南人吃辣最好的形容詞,離了辣真不行。

湖南的地形和江西類似, 三面環山,北有洞庭湖,和江西一樣,水汽難散, 潮濕悶熱。四大火爐其中就有長沙和南昌,不是沒有理由的。

洞庭湖君山島

洞庭湖位於湖南的北面,加之三面環山,使得湖南像一個敞開的口袋,冷空氣可以直接從北進入,冬季濕冷。

湘菜館子現在遍布全國,大受歡迎,剁椒魚頭就是湘菜代表之一,也是能夠檢驗湘菜館地不地道的重要一道菜。

剁椒一般都是自家腌制的, 辣椒選用新鮮採摘的朝天椒,剁好後倒進壇中密封,配料可以根據自家口味來。

剁椒魚頭,祝你鴻運當頭

魚頭要有排面,得鋪滿整個盤子,在當地一般都選用鱅魚。 剁椒、豆豉、蒜粒等等配料油爆後淋在魚頭上,再蒸15分鐘。嚯,那一出鍋,魚頭的鮮香和剁椒的鮮辣交織縈繞,鮮香才是主角,辣只能作配,吃著暢快淋漓。

將剁椒等配料淋在魚頭上,隔著螢幕聞見香味了

還有辣椒炒肉、小炒黃牛肉等等,雖已經火遍全國,但是對於湖南人來說,這依然是他們不可割捨的家鄉味道。

湖南經典名菜,辣椒炒肉,也是湖南人的家常菜

米粉能將湖南香辣最完美的詮釋出來,米粉的原味不會搶走辣椒的鮮辣味。米粉,在湖南必須要有姓名,

常德米粉號稱湖南米粉的半邊天,地道的常德米粉是 圓粉,講究的是鮮和柔韌。

常德米粉好吃就在於它的「 澆頭」,也就是碼,澆到米粉上的湯和料。如果吃的是牛肉粉的話,常德米粉的澆頭裡有著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周邊的濱湖水牛,香且有嚼勁。

常德津市牛肉米粉

料足湯濃,常德人早餐首選

牛肉的香味蔓延至整個湯鍋中,鍋中還有 干辣椒、花椒、桂皮、紅油等香料,熬制十幾個小時, 這一鍋濃湯厚重飄香,把這「澆頭」澆在米粉上,原汁醇厚的湯汁配上鮮韌的米粉, 每一口湯粉都在嘴裡翻湧,層層遞進,香濃不散。就算吃完了離開店裡,濃郁的香辣味也時不時提醒著你,剛才吃過的美食。

把澆頭澆在米粉上,每家店澆頭都不同

還有長沙米粉、湘西米粉、株洲米粉、郴州魚粉、永州鹵粉、邵陽米粉等等,湖南人實在沒辦法評選出個一二三來,因為都是一樣的好吃。

而且不同於其他吃辣的省份, 湖南人對辣椒有著更獨特的感情,似乎辣椒就代表著他們,就像是湖南 飲食圖騰、文化圖騰一般的存在。這或許和湖南走出的偉人都愛吃辣有些關係,也或許辣椒代表著湖南 剛烈無畏的性格。

川渝

300年前,川菜里還沒有辣椒

川渝反倒是 西南地區較晚吃辣的,大概比湖南遲了半個世紀,但是普及速度相當快。

這與康熙時期的「 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密切相關,大量的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江西、陝西等省的移民湧入四川, 對四川菜系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川菜是匯聚了各大菜系的精華與智慧。所以別再誤會川菜都很辣了,很多川菜並不辣。

八大菜系之川菜

匯各家菜系所長,口味多樣

川渝的地形氣候也是辣椒快速傳播的重要推手。川渝主體區域是 以盆地為主雲量多,晴天少,陰雨天氣多,因此食辣除濕在四川尤為重要。

在辣椒進入中國前, 花椒是主要的辣味香料古蜀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花椒產地和食用地,甚至有「人家種之」的風俗,就是 蜀人家家戶戶都會種上花椒,可見對花椒的熱愛。

漢源大紅袍花椒,花椒首選,色香味俱全

後來辣椒席捲而來,四川人也接受了辣椒, 將其融入川菜中,但仍然保留了傳統的花椒麻味,形成了獨有的 麻辣味,所以說其實這是川渝人的一種 妥協和收斂,對於傳統口味的保留

川菜中真正麻辣的菜僅占30%, 麻辣味最重的菜還要屬「江湖菜」(較為創新的重慶菜),如燒雞公、烏江魚、芋兒雞、啤酒鴨、麻辣魚片、水煮魚……

水煮魚是江湖菜,大麻大辣頗有「江湖」俠義之氣

要說 麻辣酸甜結合最好的一道菜之一,地理君必須提名 宮保雞丁。宮保雞丁有 三種流派,黔菜、川菜、魯菜,雖是起源於魯派和黔派,但是川菜的宮保雞丁被更多人所熟知,誰更正宗還真不好說。

但川菜的宮保雞丁 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都是最豐富的,宮保雞丁的酸甜味在川菜味型中是 荔枝味,用醋和糖調出近似荔枝的味道, 以酸為先。因此和以甜味為先的糖醋味是不一樣的。

川菜版宮保雞丁,加入了大量花椒和辣椒

很好吃,就是總吃到花椒

這荔枝味里也有 辣椒味、花椒的麻味,並沒有那種大麻大辣之張揚感,而是細水長流、蜻蜓點水的麻辣味,絕不喧賓奪主。入口是酸甜的小荔枝口兒,然後是一絲椒辣味,最後感受到了 麻香味,鮮甜酸麻辣,五種立體的口味,回味無窮。

糖、陳醋等調料配成的「小荔枝口」

有什麼既麻辣又重口還有油水的菜嗎?有,那就是肥腸,肥腸配麻辣這種看似黑暗料理、油上加油的吃法,竟然真的又香又麻又下飯, 麻辣的香味占據上風,彈牙的肥腸吸滿了香辣的湯汁,碳水炸彈又怎樣,好吃才是正義!

有的菜品需要肥腸過一下油,鎖住肥腸的口感

四川綿陽江油市,更是肥腸愛好者的天堂。江油幾乎每條街都有肥腸館,各種做法應有盡有:火爆、紅燒、油炸、水煮等等……

綿陽美食,有紅燒肥腸,粉蒸肉,丸子湯,干拌肥腸。

干煸肥腸就是經典川菜,肥腸被干煸後香而不膩,口感竟然也變得 軟中帶脆紅辣椒和青辣椒與其爆炒,肥腸更沾了一層辣香,而辣椒也意外的沾上了肥腸香氣,一口辣椒一口肥腸,吃著又脆又辣又筋道。

干煸肥腸

保留了一部分辣椒和肥腸的味道,才知道你吃的是干煸肥腸

這些年不少人都認為川渝菜並不是以辣為主,而是將麻辣與其他酸甜咸辣相結合,川渝人從來不是一味的追求麻辣之感, 與食物相輔相成,互相發揮其作用,才算髮揮麻辣本味。

即使辣椒到了中國只有四百年時間,但全國各地都對吃辣欲罷不能,吃辣這事,各省有各省的吃法,但大家愛吃辣的心都是一樣的。

辣味能瞬間把你拉到人間煙火中,快樂、興奮、喜悅一同在味蕾上跳舞,煩惱焦慮通通拋開,盡情享受熱辣暢快吧。

其實還有像雲南、廣西、甘肅、東北韓族地區等等許多吃辣的地區,地理君沒能一一提到。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補充~

【參考文獻】

[1]曹雨.《中國食辣史》.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

[2]藍勇.中國飲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J].人文地理,2001(05):84-88.

[5]梅林.陝西人的辣子情結[J].中國保健營養,2001(05):31.

[6]蔣慕東,王思明.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J].中國農史,2005(02):17-27.

[7]鄒學校,朱凡.辣椒傳入中國的途徑與傳播路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6(06):629-640.DOI:10.13331/j.cnki.jhau.2020.06.001.

[8]大羽.「最沒存在感」的江西,有多少寶藏美食?.地道風物.2021-02

[9]葉吟嘯.辣!辣!辣!中國到底哪裡的辣最好吃?.地道風物.2019-07

[10]藍勇.生活在辣椒時代.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01月

[11]鍾言 彭湘.「辣」湖南 這裡是中國的「辣椒中心」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02月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倩倩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ca348415a986cb8df3125b980c81f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