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繡綢緞絨紈縞繚綺絹紗綃緙……你全讀對算我輸!

2023-10-17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綾繡綢緞絨紈縞繚綺絹紗綃緙……你全讀對算我輸!

綾繡綢緞絨紈縞繚綺絹紗綃緙……你全讀對算我輸!

這套根據唐三彩陶俑服飾復原的衣裙,運用了現代真絲面料素縐緞、西麗紗等,光澤柔亮的褙子、雍容典雅的高腰間色裙,充分展露出唐代服飾的飄逸與質感。 攝影/楊寧 模特/羽婷 服裝/山澗服飾

中國是蠶桑絲綢的原產地,早在五千年前中國先民就已成功培育了家蠶,並利用蠶絲作為原料,織造絲綢織物。纖細的絲線在巧手的匠人手中,經天緯地、花樣頻出,串聯起一幅名為「華夏」的服章。此後約三千年,中國的絲綢開始通過絲綢之路向外傳播,而「絲國」也理所應當地成為了中國的代稱。可以說,了解絲綢,也是了解中國。

圖為甲骨文中的蠶、桑、帛、絲等字。供圖/FOTOE

今天,我們已經習慣用綾羅綢緞」泛指光鮮亮麗的絲織品,至於何為綾、羅、綢、緞,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大概就知之甚少了。本期雜誌將為您揭秘歷史上絲綢背後的故事,帶您一同走進華美絲綢中的經緯乾坤,去探索綾羅綢緞下的微觀世界。

【拉頁】美色絲中來

【拉頁】綾羅綢緞盡錦繡

抽絲剝繭

第一縷: 天時、地利與人和

蠶吐盡絲線,潔白色的繭慢慢成形,這本身就是一段近乎完美的蛻變。 攝影/高興建

中國一向被稱為「絲綢之國」,可絲綢為何起源於中國?

我們可以嘗試從桑、蠶、人三個方面去分析:首先,桑樹被譽為「東方神樹」,中國人得地之利,在國內能找到的野生桑樹有15種之多,這是桑蠶起源於中國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蠶神信仰,不僅如此,據考古發現,蠶是河姆渡先人的日常之物,野蠶很可能在當時已「登堂入室」,成為家蠶。此外,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青台村、雙槐樹、汪溝等遺址)和長江流域(錢山漾遺址)都發現了遠古時期的絲織物遺存,這也說明了我國蠶桑絲綢生產的出現是多源的。

可以說,是的合力,造就了美麗的中國絲綢。

: 中國人的絲織之祖

圖為廣東南越王墓出土西漢鎏金銅壺,作為隨葬品埋入地下時,用絲絹包裹綑紮。如今絲綢雖已腐爛,但銅壺表面卻殘留下大量絲絹痕跡,絹的經緯交錯的特點,清晰可見。 攝影/動脈影

早在六七千年前,隨著腰機的誕生,最早平紋織物即經線和緯線每隔一根就相交一次,也隨之出現。絹的製作工藝較為簡單,絲線粗疏,顏色則以蠶絲最原始的白色為主。

歷史上,絹曾扮演一般等價物的角色,後來又因為藝術家們的偏愛,被用於作畫,從而誕生了質地細膩的「院絹」「鵝溪絹」等絹中名品。

絲綢: 最輕盈,最厚重

荒帷,是一種興起於商周時期的絲織棺罩,模擬的是死者生前奢華的居室和帷幄。這件出土於湖北荊州謝家橋漢墓的錦緣絹繡荒帷,是迄今發現的同時代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現存於荊州博物館。 攝影/川後

在古人眼裡,蠶是一種不死的動物,其生命由卵到蠶,由蠶到蛹,破繭羽化成蝶,輪迴往復。這在先民眼中充滿了神異色彩,為此,民間一直有以蠶隨葬、在葬禮中大量使用絲帛的習俗,其用意都是希望逝者重獲新生

此外,先秦時的絲帛還是書畫的載體,它改變了漢字文書的傳播方式,堪稱一場「信息革命」。

正因如此,美麗華貴的絲綢,和陶瓷、茶葉一樣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世界性標識。

經緯有道

: 裁以為衣其若煙霞

圖中女子頭戴一頂寬檐笠帽, 帽檐下方輕柔地垂下白色面紗,模仿的是唐代流行一時的首服。輕薄微透的絲質輕紗,既能防止路人窺視,也能遮蔽沙塵。 攝影/吳傳捷 模特/楊昭玲 吳銘鴻

在古代,紗是絲綢中的上品,也是最具仙氣的面料之一,是絲綢輕盈美的代表。紗的經緯之間孔洞很大,所用絲線極細,這是它輕的主要原因。

紗的歷史很悠久,早在商代已經存在。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過輕到極致的素紗襌(dān);兩晉南北朝時期,上層階級的男人們也穿紗戴紗;到了唐代,紗的使用日漸普及,進入普通百姓家中,日常穿戴、家居裝飾,都離不開紗。

在中國服飾史、生活史里,可以看到一個規律:社會的日益富足、生活的日益精緻,總是伴隨著絲織業的繁榮,尤其是絲織品里「紗」家族的擴容。

: 織不盡的詩情畫意

上圖為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的一幅佚名繪畫,描繪了仕女夏日消暑場景。畫面中,青色的帳子十分搶眼,其輕透柔和的材質,讓美人的裙擺、床榻和圍屏若隱若現。

歷史上,有一種名為的絲織品,它的樣子今人無緣得見,但因歷代詩詞吟詠不斷,我們便能想像它的特徵:詩詞中,綃有著波光粼粼的光澤,充滿朦朧美感。在詩人的世界裡,因為綃的存在,人與周遭環境、與天地自然的關係,便顯得若即若離

: 異彩奇文多興替

圖中女子外罩綠色提花絲麻寬袖長衫,內搭淡粉色和牙白色兩件褙子,褙子式樣仿自安徽南陵鐵拐宋墓出土實物,布料則仿自漢綺。攝影/苗雨曦 模特/艾格尼絲

中國絲綢史上,有所謂「漢綺唐綾」之說。,是平紋斜紋的暗花織物,具有質地鬆軟、光澤柔和、色調均勻的特徵,屬於漢代單色織物中的高檔面料。後來,斜紋地斜紋花的「」,因花色變化豐富,取而代之。到了唐代,綾織物正式進入鼎盛時期。

而明清時,紅極一時的漢綺唐綾,已遠離聚光燈下,只能作為裝裱書畫的用料。

弄瓦之

圖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女孝經圖》局部。婦人們坐在樹下,圍繞在紡車邊,紡線縫紉。

紡,是絲織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指將絲纖維合併、加捻成絲線。在古代,桑蠶紡織,是女子的必備技能,更是應盡的本分。因此,轉動的紡輪,也為了「弄瓦之喜」的典故,寄託了父母對女兒的殷切期望。

: 庶民們的心頭好

圖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清杏紅暗花綢地繡牡丹蝴蝶紋馬面裙局部,鑲嵌有玄青地繡花卉花邊,視覺衝擊感強烈。綢的質地與平紋組織關係很大。

談起絲綢,我們想到通常是細膩柔滑的手感,以及熠熠生輝的光澤。實際上,在時間的長河中,綢發生過很大的變化。

從手感粗糙、外觀粗獷的,進化為平滑柔軟、色澤鮮亮的, 紬(綢)這種深受庶民喜愛的平紋織物,完成了華麗轉身。這其中織機的變革演進功不可沒。

搗衣聲里閨怨情

畫中婦人手持短杵,擊打絲帛。這種短杵一頭粗一頭細,形制精巧,減輕了搗練的辛勞。

亮白如銀,光澤如新,是很多人對蠶絲的印象。 可實際上,白色並非蠶絲本色。蠶絲變白,靠的是一道關鍵工序:練絲

蠶絲主要由「絲素」和「絲膠」構成。絲膠包裹在絲素外圍,乾燥凝結後形成堅韌緊密的蠶殼,使絲織物顯得粗糙僵硬、缺乏光澤,也不容易印染著色。為使生絲更加白凈,摸起來柔順光滑,就需要「練絲」,即去掉絲膠和雜質。經過「練」的工序後,生絲成為熟絲

練絲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搗練用木杵捶搗來練絲。在古代,搗練常能引發人們複雜的情緒,自漢代班婕妤《搗素賦》後,「搗練」甚至融入文學範疇,成為了一個表達題材,也寄託了人們的無限心事。

: 曾經「冠帶衣履天下」

圖為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宋代牡丹紈扇(局部)。

先秦兩漢時,山東地區可謂全國的絲綢中心當時的齊國,以生產紈織物聞名,它是一種極其細密而富有光澤的單色絹類絲織物,而同時期的魯國,擅長生產一種細白的生絹,稱「」,以「薄、密、細、勻」著稱。

潔白的「齊紈」,薄細的「魯縞」,共同記錄下了齊魯絲織技術的高峰與絲綢貿易的繁榮。

抱布貿絲

消失的

上圖為唐八彩暈繝提花綾裙殘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 攝影/西酉

綈(tí),是一種盛行於秦漢時期的絲織品,它雖屬於絲綢,卻不如麻布親民;雖厚重,卻無禦寒優勢。因此,隋唐之後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歷史長河中,還有許多與絲綢相關,卻已鮮為人知的字詞,比如:(màn)、(jiàn)、(xié)、(wán)、(jiān)、織成等,它們或被其他絲綢產品所取代,或被現代絲綢分類所包含,只留下些許痕跡,讓後人按「詞」索驥,苦苦追尋。

: 大漢絲綢西行記

圖為仿明清時期的八寶雲龍錦。金龍騰躍,祥雲飄繞,異常富貴和華麗。 供圖/匯圖網

在中國絲綢中,錦是最難織的面料,也是最昂貴的一種,它的價值堪比黃金。在眾多絲織種類中,大多數是單層組織,而錦卻是重組織,即一種立體組合,由數組經與數組緯交織形成的面料。複雜的工藝,讓錦擁有了鮮艷華麗的各種花紋,也讓錦逐漸成為富貴意象

漢武帝時期,錦等華美的絲綢,經過絲綢之路,源源不絕地流入西域,在無形中改變了當地的風尚審美,也將西域與中原融為一體

而在絲綢之路的另一端羅馬,中國錦繡紋綺的影響力,也達到了自己的最西界。

上添花: 不平凡的超越

圖為四川成都的蜀錦織繡博物館藏唐代紅地中窠花瓣對鴨紋錦局部。 攝影/動脈影

漢代前,絲綢織造是中國獨擅的技藝。絲綢之路興起後,西域諸國逐漸掌握了桑蠶紡織技術,織成有各自地域風格的絲織品,稱胡錦

當絲綢之路不斷向西推進時,一些充滿異域風情的紋樣也向東輸入中原,盛唐流行的陵陽公樣,中晚唐期的皇甫新樣,都是中原絲織品上受胡風胡樣影響的新風樣

納石失: 蒙古帝國的黃金之衣

圖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明代「黃綠地重蔓牡丹唐草紋織金錦」。相傳此物是京都南禪寺佛堂的帷幔,故而被稱為「南禪寺金襴」。 攝影/動脈影

納石失,為波斯語Nasich的音譯,在中文裡還有「納失失」「納什失」「納赤思」等寫法,指元代中國生產的一種織金錦,這種工藝出自西域。聲名顯赫的「納石失」的特點,是雙插合的「特結型」結構,即利用一組專門的固結經,來固定插入的金線。金線可以是片金,也可以是捻金

明朝以後,織金錦的生產進入了自由創作期,不僅能滿足自需,還向周邊出口。明代的織金進入日本後,被稱為「金襴」,不過,明朝輸出日本的,基本屬於片金織物。具有濃厚西域風格的納石失在大元結束後,隨之落幕。

哪陣風吹來天鵝絨?

清代玫瑰紅蓮蓬紋漳絨。 攝影/動脈影

在古代,天鵝絨是起絨織的總稱,也是華貴的象徵。這種織造工藝,究竟是自生的還是外來的,至今仍無定論。

歷史上,天鵝絨曾被稱作漳絨」「漳緞」,它們分別代表素織絨提花織絨。漳,指的是漳州。漳州人善巧織, 明萬曆年間至明末,隨著絨織物織造技術的日趨成熟,漳州、泉州已是當時生產絨類織物的中心。到了清中晚期,漳絨與漳緞之名響徹中國,成為絨織物的通稱

故樣常新

: 暮靄沉沉的東方浪漫

圖為常州博物館展出的南宋黑色纏枝牡丹月桂紋羅交領袍,出土於常州市天寧區周塘橋南宋墓,袍上花紋,異常精美。 攝影/川後

,是一種絞經多孔的絲織物,它輕薄挺闊,涼爽透氣。和同為有明顯孔洞結構的相比,羅織品的孔洞如同椒實,比方孔的紗更為立體且富於變化,質地也比紗更加細密

大概是因為與中國文學的朦朧空靈美暗暗相通的緣故,羅織品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羅衣、羅裳、羅衫、羅裙、羅襪、羅帕、羅帳……堪稱高頻。不論美人,還是名士,在當風舞動的羅衣籠罩下,都顯得遺世獨立,不染凡塵。而羅衫和羅帕,更是成為傳統小說戲曲中,最常見的傳情信物

碧紗衣: 獨樹一幟的褶皺風尚

圖為晚清女裙局部,原本平順的綠色綢面上,卻可看到起皺的效果,平添了一份朦朧含蓄之美。 供圖/泓森映畫工作室

縐,是表面起褶皺的輕薄織物,不同於平順、光澤的傳統絲綢,追求的是服飾的肌理質感,具有返璞歸真的天然感,展現著絲綢的另類風情。它不僅是夏日清涼麵料的「進階版」,也是詩畫中飄飛仙逸形象的絕佳藝術載體。

緙絲: 以絲為筆作畫卷

圖為新疆博物館藏東漢藍地人首馬身紋緙毛壁掛中的武士形象, 採用緙毛織法,人物面部陰影暈染、立體感強,這便是緙織工藝的特點。 攝影/洛卡奇

緙絲也叫克絲、克絲,是波斯語qazz的音譯。它起源於古埃及和西亞地區的緙毛工藝,具有暈染陰影立體效果,視覺效果華麗。大約在唐代緙織技術沿絲路傳入中國,和蠶絲相結合,產生了緙絲。

宋代經濟繁榮,繪畫昌盛發展,最華麗的緙絲與最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融合在了一起。通過絲織品獨有的光澤和立體感,對書畫作品進行二次詮釋,完美還原了宋畫之佳妙與意蘊。

: 亮素衣的榮光

清代皇帝的龍袍多為緞織物。上圖為朝袍前襟的一條正龍,採用盤金繡等多種繡法,在月白緞的襯托下,龍紋的金彩熠熠生輝。 攝影/洛卡奇

,也稱「紵絲」或「」,最早出現於元代,是綾羅綢緞中出現最晚者。 明清之際,人們開始偏愛細密光潔的素地緞織物,認為這種樸素低調反而彰顯貴氣,於是,緞織物迅速崛起,占領了絲織物的C位成為奢侈的代言。

關於《中華遺產》新刊

你最期待、想看到哪部分內容?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點擊上圖 一鍵下單

編輯F.L.J.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1cfbd141a482f3c3a2e8c7409383a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