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幕拉開

2024-07-20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道

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

作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共15個部分、60條,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提領,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推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是複雜尖銳,硬骨頭越難啃,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只有在抓落實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種種阻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用更多更好的現代化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不斷取得改革的成功。」在19日中共中央舉行的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指出,只要全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的落實,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就一定能夠不斷邁出堅實的步伐。

明確進一步深化改革總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黨中央確定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唐方裕解釋,一方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許多複雜矛盾和問題,必須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包括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內的黨和國家一切重大戰略部署,都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來謀劃和展開。

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定》應運而生。據介紹,《決定》分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板塊是分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塊主要講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另外,還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大原則:必須貫徹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重大原則。

「這一總目標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唐方裕表示。

七大措施推進經濟民生改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此次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經濟民生領域的改革措施,無疑是備受社會關注的焦點。

在上述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了經濟和民生領域的七方面措施。其中,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決定》強調更好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一方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國有企業要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推進能源、鐵路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要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

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方面,明確了三方面關鍵改革舉措,一是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包括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等;二是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三是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准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

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方面,強調要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

此外,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方面,提出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方面,要求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擴大對最不已開發國家單邊開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更好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等。

讓人民群眾和企業可感可及

會上,韓文秀還回應了當前宏觀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存在一定「溫差」的問題。他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態勢,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主要宏觀指標符合預期,同時也面臨一些困難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一些地方財政困難,表明我國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不同地區、行業、企業之間存在分化現象。下一步要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實現更為均衡、普惠、包容的發展,一靠政策給力,二靠改革發力。

一方面,要更加有力有效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包括加快專項債發行使用進度,確保基層「三保」按時足額支出,發揮好財政資金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槓桿撬動作用;實施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投入更多真金白銀;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強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項目建設;要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等。

另一方面,要紮實推動人民群眾和企業可感可及的改革。按照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營造勤勞致富環境。

此外,對於社會輿論較為關注的房地產問題,他指出,近期房地產市場正在出現積極變化,下一步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消除過去「高負債、高周轉、高槓桿」的模式弊端,建設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好房子」。並且,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並擴大國內需求,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內需潛力大,內部可循環,只要辦好自己的事,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行穩致遠。」他強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b3696af1a49fedf94eccf8e481e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