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今年最大科技IPO誕生:地平線上市首日股價沖高回落,市值超530億港元

2024-10-24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溫沖 於建平 北京報道

10月24日9點30分,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走向舞台中央,敲響了開市鑼,宣告智駕科技企業地平線(地平線機器人-W,股票代碼:9660.HK)正式於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這標誌著,地平線成為一家邁入國際資本市場的智駕科技上市企業。

10月23日晚,地平線已公布最終發售價及配髮結果。公告顯示,本次IPO,地平線的最終發售價厘定為3.99港元,為招股價區間上限定價;募資總額達54.07億港元,為今年港股最大科技IPO,也是三年來中國科技企業最大境外IPO。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上市之前,地平線機器人-W的股價已在香港暗盤交易中大幅上漲,一度觸及5.21港元。上市首日,地平線機器人-W開盤價報5.12港元,大漲28.32%,市值一度超700億港元。截至收盤,地平線機器人-W股價報4.1港元,漲2.76%,市值534.22億港元。

投資陣容、客戶群體十分豪華

有股民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天港股市場行情不太理想,但好在地平線還算給力。」「地平線500億港元市值,放A股肯定不止。」10月24日,港股三大指數低開低走,截至收盤,港股恒生指數跌1.3%,報20489.62點,國企指數跌1.59%、恒生科技指數跌2.64%。盤面上,科網股普遍下挫,這讓地平線上市首日的上漲顯得難能可貴。

本次IPO,地平線獲得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地平線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獲33.8倍超額認購,經重新分配後,香港公開發售項下發售股份數目占全球發售的百分比為15%;國際配售部分獲13.8倍超額認購,經重新分配後,國際發售項下發售股份數目占全球發售的百分比為85%。

地平線的聯席保薦人為高盛、摩根史坦利、中信建投國際;4名基石投資者為阿里巴巴、百度、達飛集團和寧波市政府基金。其中,基石投資者同意,在滿足若干條件的情況下,按發售價認購一定數量的發售股份,總金額約為2.2億美元(約17.07億港元),占基礎發行規模約31.6%。

從今年3月26日正式遞交港股上市申請;到8月9日獲證監會備案,擬發行不超過11.5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並在港交所上市;到10月8日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再到10月24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地平線僅用7個月左右的時間走完了上市的全部流程,並成功敲鐘。

但實際上,地平線的努力遠不止這7個月。在IPO之前,地平線已完成11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34億美元,投資者陣容涵蓋汽車行業上下游以及多家知名投資機構,包括上汽、廣汽、長城、比亞迪、一汽、英特爾、雲鋒基金、五源資本、紅杉資本、高瓴、黑石、SK Hynix、寧德時代、立訊精密、星宇股份、韋爾股份、舜宇光學等。

余凱表示:「地平線成立於2015年,是首家也是目前最大規模量產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的中國公司。經過九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成為眾多車企品牌在中國布局智能化的首選合作夥伴,也是汽車智能化變革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此次香港上市的完成,標誌著我們面向國際市場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地平線作為較早布局高級輔助駕駛(ADAS)和高階自動駕駛(AD)的中國企業,其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已被27家OEM(42個OEM品牌)採用,裝備於290款車型,其中,中國十大OEM均已選擇地平線的智駕解決方案。其龐大的全球客戶群,包括奧迪、北汽、比亞迪、奇瑞、吉利、廣汽、上汽、理想、哪吒、蔚來、大眾等。

虧損問題仍待解決‌‌

上市的鐘聲,奏響了地平線9年向上發展的主旋律。不過,上市不是終點,而是節點。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地平線,仍需解決資金方面存在的問題,畢竟地平線的虧損仍在繼續。

招股書顯示,2021—2023年,地平線凈虧損分別為20.6億元、87.2億元、67.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為11.03億元、18.91億元、16.35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損50.98億元,同比擴大170%。三年半的時間,地平線累計虧損超226億元。

關於虧損的原因,地平線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其虧損凈額狀況主要是由於其於報告期內為增強核心關鍵技術而產生的大額研發開支以及優先股及其他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地平線研發支出分別為11.44億元、18.8億元、23.66億元,呈擴大趨勢,分別占各期收入的245%、207.6%、152.5%。2024年上半年,地平線研發支出14.2億元,占當期收入的151.9%,研發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相比2023年同期有所減少。

此外,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目前地平線共有2000多名員工,研發人員占比70%以上。地平線預計,未來其研發費用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招銀國際融資研報稱,本次香港IPO將有助於地平線繼續投入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及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支持公司的銷售及營銷相關開支,以及用於未來戰略投資。

汽車行業分析師田力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地平線的高級輔助駕駛、高階自動駕駛的研發、製造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需要通過融資來支撐公司發展。

在高研發投入下,地平線的產品不斷擴容,產品算力不斷提升。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地平線擁有徵程、征程2、征程3、征程5和征程6晶片,算力由征程2的4TOPS提升至征程6旗艦版的560TOPS。同時,地平線征程賦能的Horizon Mono(高級輔助駕駛)、Horizon Pilot(高階自動駕駛)和Horizon SuperDrive(更高階的自動駕駛)三種解決方案,涵蓋L2級別至L2+級別功能組合。

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在研發成本一直處於高位的情況下,智能駕駛企業想要扭轉虧損的局面,除了可以藉助上市融資獲取資金支持,還需要繼續銷售出足夠多的產品來攤薄成本。

目前,地平線已經擁有超600萬的智駕方案出貨量。地平線招股書稱,按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解決方案總裝機量計算,公司在國內所有全球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市場份額分別為9.3%及15.4%。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前視一體機計算方案」和「智駕計算方案」市場份額榜單中,地平線分別以33.73%、28.65%的市占率獲得雙榜第一。

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穩妥推進

地平線的上市,離不開智能汽車及自動駕駛高速發展的大環境。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全球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在2023年已達619億元,並預計將以49.2%的復合年增長率在2030年增長至10171億元。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提到,全球多國推出政策支持智能汽車發展。歐盟強制新汽車配備AEB系統,發布《自動駕駛之路》《車輛通用安全法規》;美國交通部發布《自動駕駛汽車4.0》《綜合計劃》;日本啟動4級自動駕駛研發項目,頒布《道路交通法》修正案;韓國公布《未來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及出行創新路線圖。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汽車市場,對自動駕駛發展的支持力度非常大。2023年11月,四部委發布《智能網聯汽車准入與上路通行試點通知》,首次明確了符合L3和L4級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可以進行試點。今年初,五部門聯合推進「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今年7月,首批20個試點城市名單已經公布。

10月23日,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趙志國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提及自動駕駛以及自動駕駛國家化發展。他表示,深入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穩妥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同時,更好服務企業國際化發展,積極應對反補貼調查、高額關稅等貿易壁壘,在投資、管理等方面為汽車企業出海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加強自動駕駛、碳核算等標準聯通和規則對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光大證券研報預計,到2026年、2030年,中國智能汽車銷量將分別達到2040萬輛、2980萬輛,滲透率達到81.2%、99.7%。麥肯錫預計,到2030年中國或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將創造超過5000億美元的收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38e2c3c21e868d3e66bebbd2a60fe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