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追星星的人,我們也是會成為星星的人

2022-07-09     影視前哨

原標題:我們都是追星星的人,我們也是會成為星星的人

導讀:「追星」追的並不僅僅是天上遙不可及的「星」,更是追逐內心的美好願景。

文 | 三木

「我的關鍵詞是『回甘』,意思是要經歷過苦澀,才能得到甜美。雖然沿途也會經歷暴雨和風沙,但最後我們的回憶都是美好的」

「我寫的第一個詞是『春雨山霧』,想到我們『追星團』每一次開始都要經過無數個雨天,磨難是成功的必經之路,春雨也是生機的開始」

「我寫的是『白駒過隙』,人生就如白駒過隙,所以把握每一個當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

新疆塔什庫爾干縣阿拉爾金草灘,「追星團」吳奇隆、王耀慶、宋軼、郭俊辰、董思成、馬天宇和唐九洲在武仙座流星雨來臨之際,開啟了這場追星之旅的最後一次「星空直播」。當他們分享自己追星之旅最大的感觸時,那些難忘、震撼和感動的瞬間歷歷在目,「追星團」一路上的成長與收穫、歡笑與追逐共同構成了節目的「浪漫治癒」底色。

作為一檔主打「露營+天文」主題的慢綜藝,《追星星的人》繼第一季被許多人認為提供了溫暖陪伴之後,第二季進一步獲得了廣泛的討論和熱度。圍繞「追星」展開的故事,《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放大了追星在自然旅途和人文內涵方面的特有價值,也提供了一種「行走+治癒」的有趣視角,為追逐美好這一時代潮流方向,交出了一份頗為溫馨的亮眼答卷。

以追星之名,

感受自然更追逐美好

「我們今天的流星雨就是由很多這樣的流星體產生的……(這次)武仙座流星雨是近百年來比較大的一次爆發,今晚、明晚、甚至後天的晚上,你想看的時候,只要是晴夜,在城市或者在郊區,都可以找個位置觀測一段時間。」露營於高原星空之下,「追星團」與天文專家圍坐探討「流星」的奧秘,在這場難得一見的武仙座流星暴雨的見證下,向流星雨許下美好心愿。

如果說第一季《追星星的人》給觀眾帶來的更多是露營的新鮮與遠離城市紛擾的詩意浪漫,那麼第二季節目在延續第一季輕鬆恣意的風格同時,圍繞找尋「星空下美好瞬間」的理念,更多地將敘事重心轉為發掘星空下的愛與美好,讓「追星」開始擁有了更為廣譜意義的情感代入和多元討論。

一方面,「追星團」通過追逐無限浪漫的浩瀚星空,讓觀眾拋卻生活的煩惱,近距離感受自然美好。從初到安吉的採茶、炒茶,並將製作的茶葉、青團郵寄給遠方的親人朋友;到登頂達瓦更扎山「逐日」,在寒冷的山頂等待第一抹金光照耀雪山之巔;再到夜幕降臨,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享受鄉野郊外的靜謐,「追星團」一路走過浙江安吉、四川雅安、海南萬寧、新疆阿克蘇等地,在行走的旅途中領略祖國壯麗河山。

另一方面,跟隨「追星團」的腳步,觀眾得以看到那些在我們身邊的榜樣和堅守平凡的勞動者,如何一步一個腳印,書寫著愛和奇蹟的人生精彩。正如王耀慶在節目結尾所說的「巴依卡爺爺年輕的時候帥得『一塌糊塗』,但這不重要,重點不是他年輕時有多帥,而是他這輩子做了什麼」。

無論是巴依卡老人在父親的指引下成為紅旗邊騎連的義務嚮導和義務巡邊員,並將自己的守邊戍邊精神延續給子孫後代;還是來自浙江的援疆老師從江南跨越萬里,來到南疆支教,為更多殘疾兒童點亮希望之光;亦或是天文觀測者在高原上克服高原反應、默默堅守五年,只為在更加適合觀測星空的環境下可以探索更多奧秘……我們發現,「追星」的震撼不僅來自宇宙浩瀚,讓這一時刻閃著高光的是無數我們身邊的榜樣、堅守平凡的勞動者點亮的美好串聯。

當時代為「追星」這個概念賦予更多元的闡釋,這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不再只是單純的仰望星空,那些現實生活中平凡而偉大的守護者,充滿熱愛與堅守的傳承者,都如星星般閃耀著永恆的光。

天文即國潮,深度撬動

價值引領的「自然與人文課堂」

從古至今,人類對星辰大海的追逐與探索從未停止,中國人猶是如此。

千年之前,宋代人便在《宋會要》當中描述了一次恆星末日的「超新星爆發」——「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而這場「宇宙煙花」的遺蹟最終演變成我們現在天空中著名的「M1蟹狀星雲」。

其實,從第一季節目開始,《追星星的人》就旨在將天文知識融入旅途,讓觀眾跟著嘉賓們的追星腳步,了解天文知識,見證天文奇觀。到了第二季,節目以「天文即國潮」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探尋星空之下的傳統文化,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垣、七政、二十八星宿等包羅萬象的星象文化及其延伸文化的敘述與記錄,打開了人們了解中國星象文化的窗口,帶領著觀眾一起感受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力量,進而激發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

節目中,「追星團」走進「國家級田園綜合體」魯家村,登上從「大寒」開往「立春」的春遊小火車,近距離感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記錄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才總結出的關於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它不僅代表著中國古代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更閃爍著先哲的智慧與中華文明的光芒。

到了現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航天人經過不斷探索也讓我們在面對夜空時看得更遠、懂得更多。為了讓更多人直觀地見證中國航天人的「星辰大海」,「觀星團」在專家的引領與解說下,走進海南文昌航天科普館,回顧中國航天科技65年來的發展歷史和中國航天人的奮鬥史,重溫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的歷程,參觀神舟飛船的模型……

可見,節目的天文科普並非「走馬觀花」,而是以浪漫星途為引,通過專家解讀、融入科學探索的元素,深度挖掘文化內涵與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天文知識的科普作用。近期,《人民日報》還專門刊文點贊節目幫助人們了解古代天文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每集節目開頭充滿巧思,在動畫視頻中,觀眾通過專業人士講解、虛擬現實技術、高科技望遠鏡,更直觀地領略古代史籍中記載的『天關客星』『三星伴月』等星空奇觀。」

與此同時,《追星星的人》第二季還創新打造「觀星小課堂」,每期節目片尾由追星團成員對當期節目中的天文知識進行趣味科普,讓觀眾在和追星團的旅行途中,了解歷史、發現新知,滿足自身的知識需求。從北斗七星如何找到北極星?迷失在沙漠中時又要如何辨別方向?未來的人類在太空見面會是什麼場景?將枯燥的天文知識巧妙地表現在動態的互動解讀中,不僅與當期節目主題相得益彰,更實現了趣味價值與科普價值的雙向賦能。

有溫暖的治癒,

更有「點亮未來」的希冀

有溫暖的治癒,更有「點亮未來」的希冀

仰望星空,向光而生,《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比想像中更有治癒人心的力量。

談起人生低谷時,宋軼坦言是前輩的言語給自己帶來了無限力量,所以我現在朝著這條路去努力」;很長一段時間才理解「中年」的王耀慶不為年齡所設限,認為「現在是一個需要狂奔的時候,我對我的工作還有一點想法,所以就一直跑到現在」。正如整季節目最後,「追星團」面對「夢想直梯」的齊聲吶喊,「我們永遠是追星星的人,永遠朝著下一站,出發」,滿屏的治癒與浪漫呼之欲出。

帶著觀眾的「眼睛」,「追尋浩瀚星空」這一模式決定了《追星星的人》在治癒系慢綜藝中的獨特性。第二季節目開播以來,「追星團」共開啟了5場浪漫星空直播,總觀看量高達2256.4萬,總互動量達26.9萬,全平台熱搜上榜22個,總閱讀量高達20.2億。其中,#追星星的人流星下許願祝福高考生#、#被追星星的人直播追天舟四號浪漫到了#、#航天事業最大的浪漫就是將夢想變成現實#、#追星星的人達瓦更扎看絕美日出#、#追星星的人對著日出許願#等相關衍生話題破圈傳播,引發全民討論。

「真的是一檔很正能量的綜藝,帶我們看最美的風景,追最亮的星,這個世界還是充滿了愛和溫暖。」「不愧是追星星的人,每次見面都能帶來不同驚喜」。《追星星的人》第二季在自然探索的表面下找到「追星」的獨特視角,其價值不僅在於星空探索,而在於通過尋找星星、探索星星、追逐星星的完整鏈條,去找到能夠「貼近星星」的可行路徑。

在這樣的邏輯下,節目不僅讓觀眾感受到溫暖人心的治癒力量,也試圖讓更多處於焦慮中的觀眾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以第八期節目為例,「追星團」終於等來「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的震撼瞬間,耀眼的火光則瞬間照亮了整個海面,親眼見證這一場景的所有人也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歡呼雀躍起來。而觀看節目的觀眾也被這一場景所震撼,感受到國家的科技發展與強盛國力,「當火箭騰空而起的時候,被火焰染紅的天際有如旭日東升,那般鏗鏘有力,氣勢磅礴。」

「追星」追的並不僅僅是天上遙不可及的「星」,更是追逐內心的美好願景。《追星星的人》第二季以這種溫暖現實主義姿態,成為引導人們品味自然、熱愛生活,保持對世界的好奇為夢想奮鬥的重要一環——這便是「追星」的價值。浙江衛視創新地關注到自然界中的星光、生活中的「星光」,乃至成為「星光」背後的責任使命與艱辛努力,把握時代精神,積極弘揚主流價值觀,讓正能量真正做到「入腦入心」。懷抱著這樣的初心與努力,《追星星的人》第二季最終也獲得了觀眾和市場的雙重認可。

儘管節目已經收官,但對於星星的追逐並未結束,《追星星的人》第二季也給螢屏前的觀眾帶來更多力量,為熱愛發光,燃一腔熱忱,朝著夢想的星辰大海出發,我們都是「追星星的人」,也是終將成為「星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890ddacc9b7b7a0d9ea64520fedc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