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有你,階梯上的民族交融

2023-08-25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山河有你,階梯上的民族交融

山河有你,階梯上的民族交融

中國作為山脈廣布、河流眾多、地貌景觀最豐富的國家。這裡的山脈,大致可分為近南北走向與近東西走向的山脈,二者交叉構成了中國大陸的地形骨架和主要的脊樑。

其中,這些山脈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三大階梯的交界處,整體體現出西高東低的特點。地形地勢的不同、不同河流山川的滋養、使得各民族人民在其沿線繁衍生息,文化在此交融匯聚。

我國主要山脈地圖

圖自:標準地圖服務系統

第一階梯上的山、河

在距今約2.4億年前,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開始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抬升,促使崑崙山、喜馬拉雅山脈等最主要山脈開始形成。

航拍喜馬拉雅山脈

距今約2.1億年前,地殼運動再次進入活躍期,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漸漸抬升,露出海面。

日積月累,這樣大型的板塊擠壓運動發生了很多次,逐漸地,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最年輕的青藏高原、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誕生了。

它們分別是:

崑崙山

祁連山

橫斷山脈

隆起後的青藏高原汲取著大氣的水分,成為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不僅是我國兩條大河的發源地,也是東南亞、南亞,甚至中亞地區眾多江河的發源地。

長江

黃河

瀾滄江

怒江

在第一級階梯上,有眾多民族依山或沿水而居,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相互交融。

崑崙山

這裡是中原先民嚮往的理想樂園,這裡承載了中國人最瑰麗的想像;這裡更滋養著華夏大地綿延璀璨的歷史文明。

崑崙山範圍示意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第1期

早在先秦時期的神話以及制度文化中,中國地理的中心觀念就已經有了雛形,但此時人們對於中心的理解還存在於意識形態中。

在眾多地理著作中,崑崙地理中心說是當時常見的說法。例如《河圖括地象》中認為崑崙山是地的中心,說:「崑崙者,地之中也。」

崑崙山西王母瑤池畔

「瑤池」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

它位於崑崙山上

其上聳立著巨大的「凌雲鍾乳」(雪山)

湖水清澈聖潔,西王母就居住在瑤池之畔

當然,崑崙山並非不通人煙之處,這裡很早就生活著維吾爾族、羌族、藏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他們以這片土地為樞紐,傳播、融合著迥異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了中華文明源泉之一的崑崙文化。

其中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崑崙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周圍並沿河流分布的綠洲之中,這裡也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並與周邊其它民族相互交融。

華麗神奇的維吾爾族民居

依然保留著天窗和門廊

門廊有頂有柱

兩側還有長凳

供人們休憩和納涼

祁連山

在東側與崑崙山「相連」的是祁連山。

豐美的草地,滿野的牛羊

正是因為周邊有祁連山的存在

大山上有雪山和冰川

冰川融水是整個西部地區的生命之源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09期

祁連山像是一座伸進西部乾旱區的濕島,祁連山的冰川融水從山間流向荒漠。如果沒有祁連山,內蒙古高原的沙漠就會和柴達木盆地的荒漠連成一片,也就不會有河西走廊和東西方文明交流通道的絲綢之路了。

黑河

黑河是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

流域成為河西走廊最富庶之地

黑河從高大的祁連山中蓬勃而出

水是祁連山的關鍵之處,這裡擁有著一個巨大的固體水庫——冰川、雪山。

祁連山崗什卡雪山

冰川滋養了例如疏勒河、黑河、石羊河在內的眾多河流,河流則滋養著廣袤的土地,形成著名的軍馬場。

自西漢開始,山丹軍馬場成為歷朝歷代的軍馬飼養基地。在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中說這一片草原是「黃金蓮花草原」。由此可見這裡成為了眾多民族匯聚交融的寶地。

山丹軍馬場

除了祁連山北坡的草原,在南坡的青海湖邊也有大片美麗的草原。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祁連山南北坡的高山草原成為各個游牧民族活躍的舞台,這裡水草豐美,濕潤多雨,非常適宜畜牧業,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和哈薩克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

這裡是裕固族人世居的天堂牧場,牧養著氂牛、綿羊、馬、山羊、駱駝。裕固人曾長期居住在用氂牛毛織成的黑色帳篷里。

裕固族特別偏愛鮮艷、明朗、光亮的顏色

崇尚白色、天藍色等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

藍天白雲、綠草紅袍

形成了一種大氣、高貴而天然的和諧風格

橫斷山脈

距今5000萬-2000萬年前,印度板塊朝東北方向運動,與亞歐板塊發生碰撞後,其東部的陸塊,呈弧狀被擠成諸多南北走向的皺褶大山,也就是鼎鼎大名的橫斷山脈。

橫斷山脈區位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 2010年07期

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在這裡猛烈碰撞,造就了這裡山高谷深、河流激盪的地勢特點;也形成了如今的橫斷七脈。(橫斷七脈指:岷山、邛崍山、大雪山—貢嘎山、沙魯里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以及伯舒拉嶺—高黎貢山,它們統稱為橫斷山區。

貢嘎山

這裡也是我國西南地區「藏彝走廊」的核心地帶

藏、羌、彝、回、漢等多民族在此居住

山脈與山脈之間,配合著印度洋的水汽,形成了有名的橫斷六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

金沙江東拐

自四川宜賓化身長江

橫穿中國南方

奔流到東海

山坡高地的水源、光照充沛、土壤肥沃,維西傈(lì)僳(sù)族自治縣的人民世代以農耕為生。在雲嶺山脈的亞高山盆地中,海拔高達2700米的攀天閣鄉開墾出廣袤良田,成功種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水稻」——黑谷,比西藏察隅水稻、尼泊爾水稻種植的海拔都要高。

維西傈僳族古村落

在橫斷山脈的西側,便是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是這裡的氣候特徵。

藏族,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

圖中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數十名孩子正在練習熱巴舞的場景

熱巴舞是一種以鈴鼓為主

融合說唱、舞蹈

雜技等藝術形式於一體的舞蹈藝術

第二階梯上的山、河

翻過一二級階梯分界線之後來到第二階梯,海拔陡然降低至1000--2000米,熱量也隨之上升,各民族之間的交融更加密切。

陰山

在中國的北方,矗立著這樣一座山脈,它不僅是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一條農牧業經濟形態上的自然分界線,它還是歷史上匈奴的生命線,它就是陰山。

陰山山脈分布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09期

草原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不適宜耕作,因此馳騁在歐亞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生。遊牧生活意味著「逐水草而居」,需要不斷地遷移放牧,於是它們看中了陰山這片土地。

遊牧文明以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

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各民族中,回族非常善於經商,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商幫文化。

回族在地理分布上「大分散、小聚居」,是除了漢族以外在中國分布最廣的民族。

早在明朝,唐蕃古道上的甘肅河州(今臨夏)、洮州(今臨潭)地區作為溝通內地與青藏地區的必經之地,是「茶馬互市」的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畜產品和生活用品的重要集散地。

我國西北的回族善於演唱《花兒》民歌

秦嶺

陰山之南,翻過黃土高原,又是一座祖國版圖上舉足輕重的緯向山脈。

如果說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是中國第二三級階梯東西地貌的基本分野,那麼秦嶺便是中國南北分界。

秦嶺北側的渭河流域,東出函谷關與中原相連,北上可通漠北、南下溝通長江支流、嘉陵江上游、向西可達甘肅、寧夏、青海,可謂地扼東西,兼跨南北。自古以來作為交通要道,接納了奔放多姿的西部各民族的文化,在此遇見博大深厚的中原傳統文化,彼此融合、吸收,使得漢唐盛世的國都長安愈發熠熠生輝。

渭河

秦嶺之南是巴蜀大地,巴蜀自古和中原難通人煙,原因就在於中間隔著兩條大山,一個是大巴山,一個則是比大巴山更高大的秦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圖自:《中華遺產》2020年11期

早在上古時期,充滿智慧與勇氣的古人便順著河谷小心翼翼地在茫茫秦嶺中沿著嘉陵江、漢江建起一條條古棧道聯通南北。

發源於秦嶺南麓的嘉陵江

自秦代統治蜀地開始,秦人便通過蜀道,將起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飲茶文化帶到中原甚至廣闊的草原。

羌族碉樓群

羌族源於古羌

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

巴蜀大地羌族大多聚居於高山或半山地帶

與藏、漢、回等民族雜居

第三階梯上的山、河

越過第二階梯,來到二三階梯分界線大興安嶺,再往東便是第三階梯了。這裡海拔進一步下降到500米以下,各民族之間交融活動依然活躍。

大興安嶺

第一級階梯主脊線從中國最西端的崑崙山起,第二級階梯主脊線則從中國最北端的大興安嶺開始,一直向南延伸。

大興安嶺

作為中國北部面積最大、保存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大興安嶺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地理上,大興安嶺是農牧分界線、年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歷史上,多個少數民族從這裡崛起,入主中原,叱吒風雲。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赫哲族等少數民族至今仍然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兩岸。

額爾古納河

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等少數民族

至今仍生活在額爾古納河沿岸

保留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鄂溫克族人是一個不斷遷移的民族,遷移過程中他們學會了放牧和農耕,幾百年前趕著自己的馴鹿群渡過額爾古納河,在大興安嶺北端的密林里搭起了「撮羅子」,他們就是今天使鹿鄂溫克的先輩。

鄂溫克族使鹿部落

「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他們仿佛是為了大興安嶺而生。鄂倫春人與大興安嶺森林「血肉相融」,從不亂砍濫伐樹木,不打繁殖期和成雙成對的動物。在森林用過火後,都小心翼翼地把煙火頭、火柴頭埋在含有水分的土裡,再用腳結結實實地踩好。

圖為斜仁柱,是鄂倫春族傳統民居的代表

鄂倫春人是將自己完全交付給了山林

黃河

大興安嶺往南便是華北地區,這裡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母親河在這裡入海,這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因此史前文明星羅棋布,中華文明的主幹也深深地扎在了黃河畔。

黃河流域與地形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第10期

黃河中下游的伊洛河畔,支流繁多、溫暖濕潤,誕生了中國史上最早的華夏王朝文明——二里頭文化。它的控制範圍突破地理單元限制,達到整個黃河中游和淮河上游地區,並對更大範圍產生文化輻射,昭示著中國大地從滿天星斗似的部落、邦國時代,進入到了月明星疏的王國時代。

二里頭遺址出土,夏代嵌綠松石銅牌

此後龍的形象從多元變為趨同

巫山

75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黃河,和180萬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長江,它們基本囊括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帶。

長江三峽巫山第二峽:巫峽

土家族只有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文字,普遍使用漢字。歷經變遷,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在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包括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等

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

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早在先秦時期,「大一統」思想即已萌芽;山脈構建起中國主要的「脊樑」,河流滋養著沿途眾多民族,這就是大一統的中國。

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大興安嶺、長江黃河;秦嶺;還有篇幅有限未曾提到的阿爾泰山、天山;自帶「東北風格」的長白山......這些山河都是各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園。各個民族在漫長文明演進中積累的思想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創造力的源泉,也是國家發展、民族自強的重要支撐,使中華民族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文化生命體。

上圖為文物古籍展品圖

左上圖為文成公主帶到西藏的長鼓

右上圖是金絲織錦長袍

清朝時五爪龍紋只為帝王所專用

左下圖是龍鳳麒麟龍被

名字雖然叫「被」

但卻是黎族在舉行重要活動時才使用的

這件「被」,更是集龍、鳳

麒麟三個傳統瑞獸於一體

右下圖為銅鼓,古代青銅冶煉技術的傳播為

銅鼓的鑄造提供了技術基礎

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也促進鼓文化的繁榮

圖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由國家民委主辦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對外展出,廣大公眾憑身份證可直接進場。

左右滑動查看文物展廳精選

展覽以1500餘件文物古籍為線索,從「大一統」、「大交融」、「大團結」三個維度,將中華各民族幾千年來多元共融、凝聚不散的歷史長卷精彩呈現。展現了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中華民族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和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深邃思想與豐富實踐。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

今晚八點

和我們一起走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物古籍展」

聽專家講解,與文物古籍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因微信近期推送規則改版

未加「星標」就無法展示完整封面

將會錯過我們精挑細選的大圖封面

後續精心編輯內容

也很容易被淹沒

若您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為我們添加愛的「星標」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堃堃

設計:巍巍

圖片:視覺中國、圖蟲、網絡

參考資料:

1.崑崙,冰雪煉就中國的脊樑,撰文/絨布,《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01期

2.「大橫斷」橫斷斷出新天地,撰文/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2018年10期

3.陰山,撰文/王慶憲,《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10期

4.中國有個「w」,撰文/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01期

5.山河不是流水線,撰文/單之薔,《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07期

6.雪峰山,湖南的「胡線」與界山,撰文/鄭驍鋒,《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01期

7.成都與西安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地道風物,2020-04-2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a845d55dcc28487cc04224c56f8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