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題:你可能想不到小小的雞爪子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去年我國人均吃掉20隻,算上雞翅雞腿就是50隻,當之無愧全球第一。
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2018年世界雞肉產量9247萬噸。依此計算,約合白羽雞411億隻,就有822億隻雞爪,合37萬噸。有數據支持的雞肉市場消費,我國去年吃掉雞爪子280億個,人均20個。如果算上全套,雞翅、雞腿和雞爪,則吃掉700億個,人均50個,還不包括雞頭、雞脖、雞架、雞內臟。可是如今卻要用雞爪子來彌補豬肉出現的市場缺量,以達到平抑物價的作用。用一個小食品救市能行嗎?
數據源於三大塊,國內生產、國外進口和走私。
一、國內生產。
第一個數據:去年馬雲在馬來西亞有個演講,說到我國每年要吃掉80億隻雞,這是網上能找到的比較靠譜的具體數據。不過美國農業部比我們還操心,有他們2018年統計數據,中國雞肉生產量1170萬噸,排全球老三,老大是美國,1900.6萬噸。老二是巴西,1337.5萬噸。
第二個數據:根據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數據分析:按白羽雞計算,平均每隻雞2.5公斤,屠宰率90%,可出肉2.25公斤。1170萬噸雞肉產量,約合活雞52億隻。
第三個分析數據:50多億隻雞,並不是我們實際生產的數量,包括馬雲說的,也是概括數字。道理很簡單,我國養殖的雞不都是白羽雞,大量的還有本地雜交雞和蛋雞,共計三大類。本地雞和蛋雞個體都比白羽雞小,所以,有人計算,我們實際吃掉110億隻雞。其中白羽雞40億隻,本土雜交雞50億隻,蛋雞20億隻。按照這個量,有220億個雞爪子,220億個雞腿和220億個雞翅,共計660億個。
二、國外進口。
據海關進口雞肉數據顯示:2016年14.03萬噸,2017年13.99萬噸,2018年30萬噸,2019年1-6月份34.8萬噸,全年將達到50萬噸。這組數據有多大?外國人有句形象評價:中國人買走了全世界能買到的每一個雞爪子。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進口的都是雞零碎,俗稱雞爪子,包括雞翅雞腿。
三、走私。
不說整體情況,有案可稽是去年11月份發生在深圳海關的一個案子。11月16日晚7點多,深圳文錦渡海關從兩輛入境貨車中,查獲45噸雞爪子和5噸雞翅,貨物名稱卻是塑膠粒。如果不是已經融化流血水,估計會照例矇混過關。
上述各項數據,構成我國2018年雞肉總消費量1197.50萬噸。是同期消費豬肉5590萬噸的21.42%。由此可見,在我國的肉食結構布局中,雞肉已經的市場分量,可以承擔因豬肉缺口而補缺救市的重任。
——口味嗜好促成了巨大的全球雞肉的品類交易市場。
說來你不一定相信,我國養殖肉雞,白羽雞,不是美國人那樣為了吃肉。我們是為了吃雞爪子,肉都出口。所以我們在大量進口雞肉的同時,還是雞肉出口大國。美國人正相反,養雞就是為了吃肉,還就吃雞胸肉,其餘的雞頭雞翅雞爪子雞內臟,都不吃。早先當垃圾扔掉,後來當寵物食品,再後來成為出口產品,在滿足我國市場的同時,也變廢為寶掙了大錢。
同樣的是,我們進口的雞肉,就不是商品名稱的雞肉,雞胸肉,而是雞腿雞爪雞翅,其中的雞爪子占大頭。所以,雞肉交易市場分為兩大陣營,中國人愛吃不夠的雞零碎,是其他產雞國家的廢棄物。中國旺盛的市場需求,又推動了全球的肉雞養殖產業。這一切的焦點都集中在一隻小小的雞爪子,單只45克重量。
——全球肉類交易,雞爪子火爆程度遠遠超過所有肉類,包括牛肉、羊肉、豬肉和魚。焦點用戶只有一個,就是我國。
美國人一年吃掉90億隻雞,不算稀奇,他們只吃雞胸脯肉,占一隻雞的30%。我們一年吃110億隻雞,就算稀奇,因為這110億隻雞的雞爪不夠吃,所以要進口。
從去年非洲豬瘟爆發,就預示著豬肉市場會出現的大變化,而且短缺程度比較大,短缺時間比較長。政府開始了肉食品結構的調整布局,加大雞肉進口份額。從海關有關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進口13.99萬噸,2018年就30萬噸,今年上半年34.8萬噸,已經接近全世界雞爪總量。當然這個數據包含雞翅雞腿,不是凈雞爪。這個增長幅度是很大的,毫無懸念的標誌著市場調整的力度。
——生意的核心是利益,有利可圖就火爆。
這個利益有三層含義:第一個是前面說到的市場需求,缺口越大,利益越大;第二個是人家不要的東西,扔都嫌費事,賣你卻賺錢;第三個炒作。早在2004年,央視《經濟半小時》的一期節目,就形象地報道了香港的一例雞爪走私案。說的是在香港花4000元收購一噸,運到大陸就賣8000多元,而且貨源非常豐富,做起來簡單,成本低,風險小。一時間搞得走私成品油的都改行,做起雞爪子生意。以致最厲害的時候,廣東拱北海關能一夜抓12艘雞抓走私船。國內也不示弱,號稱「鳳爪」第一股的重慶有友食品,在本司2017年招股書里披露,2016年賣了2.26萬噸泡椒鳳爪,收入8.27億,賺了1.36億。
——解決中美貿易摩擦的利器。
中國太極拳有句妙句,叫做「四兩撥千斤」,用到我們的雞爪貿易很是貼切。在中美的貿易摩擦中,雞爪子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早在2009年,我國就從進口美國雞爪子32.10萬噸,占總量的75%。2010年開打貿易戰,當年減少進口47.38%。就這樣打打鬧鬧,只拿雞爪子說事,美國人無可奈何,被動接受。直到2017年特朗普總統上台示好,我國才沒把雞爪子當貿易戰武器。
——贏得貿易夥伴夥伴,開拓國際市場的利好。
既然的高盈利商品,就具有更大的市場吸引力。首先從中美貿易摩擦受惠的是巴西,在2010年就占了美國的位置,出口我國份額到55%。去年起我國加大口岸開放力度,今年3月恢復了泰國進口,6月開放了白俄羅斯口岸,7月通過烏克蘭、波蘭的擴大貿易方案。這樣的大氣候,形成國際市場競爭態勢,全世界有雞肉出口條件的國家,紛紛趕來,力爭跟中國達成交易。
——派生的走私一直很活躍,成為國內市場供應量不可忽視的調劑因素。
之所以說雞爪子走私是「派生」,有三個客觀情況。
第一個,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副產品。在國內市場需求量既定情況下,減少、甚至停止雞爪子進口,必然引發價格上漲,或者引發其他渠道進貨彌補。我們與香港、香港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就存在並出現了這種「補償」現象。進口缺口有香港彌補。事實上,美國進口並沒減少,只是繞道香港而已。但是體制的原因,香港可以不受約束,擴大從美國的進口,再轉到內地。如此一來,就帶動了走私。
第二個,國外的雞爪子主要兩種標準:人吃、寵物吃。國家進口的肯定都是人用標準,但是另一種標準的雞爪子,本質上並沒什麼區別,只是商品標規不同,當然價格差距大。這樣的價格因素,成為走私的第一大動力。前面說到的50噸走私貨,就是美洲的寵物級食品。特別是2015年全球禽流感爆發,我國停止了大部分雞肉進口,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缺口。一時間走私活躍到什麼程度,在雞爪食品加工集中區域的四川、湖南和浙江等地,以及各個邊境口岸,查抄走私案件頻繁不斷。
第三個,國內的雞爪子不受待見。主要表現在個小价格高。所以,有的生產點寧肯冒險搞到寵物級貨物,也不要國內的小雞爪。
從當前市場供應來看,生豬價格普遍破十,已經觸發了豬價警戒紅線,而且豬肉漲價才剛剛開始,樂觀分析還要持續到明年。由於市場的價格傳導機製作用,又帶動了其他食材的漲價。這時候,只有依靠大宗的商品來平抑物價,才可以穩定市場。既然選定了雞肉,我們就應積極配合,多買雞肉,減少豬肉的市場壓力,從而達到物價穩定。看最近的新聞動態,很多人都在作出反應,少買豬肉,多買雞鴨魚。如此甚好,餐桌肉量不變,只是個此多彼少,不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