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渴與克制,理想與現實,時代與你

2023-11-20     BusinessCars

「一個卷,一個累」。

「這幾年,我們都在面臨著賽道的切換,也在不斷地變化身份,變化角色,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我們都是汽車人。」

上汽乘用車總經理吳冰,在廣州車展前夕總結了2023年,「一個卷,一個累」,說車企每天都在不斷的盤算著產品、技術,每周都要看,各個廠家、行業頒布的排行榜,非常卷。

卷的背後,是兩個字在推動,「科技」。

「科技」,上嘴唇碰下嘴唇,輕輕吐出的兩個字,把主機廠卷到都不知道到底該幹什麼。以前主打品牌豪華調性的奔馳之夜,換成了奔馳科技日。以前能夠制定兩到三年的長期戰略,現在一個月都要進行一些戰略、戰術上的調整,去應對這個大的時代,大的趨勢。

「人也焦慮,市場也焦慮」,一起逛展的媒體同行還在說,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都要問自己一句,「我在哪個城市,誰的活動上」。從南到北,又從北到南,漂著的全是「跑活」的媒體記者,長槍短跑之間已不知今夜身處何方。

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不足50天的時間,「不變的汽車人們」回溯這一年到底干成了什麼,也是兩極分化嚴重。

有人收穫頗豐,42歲的李想收到了最好的禮物,是理想的成績單,有銷量也有錢。說著「決賽圈拼的是耐力與執行力」的蔚來,還沒有走過盛夏,就進入了必須想盡辦法挺過去的寒冬。

顯而易見的是,「蔚小理」,已經不成行。何小鵬忙著和華為余承東吵架、和好,說是「誤會更易成為好朋友」,一場罵戰,就此形成閉環,圍觀者覺得被「戲耍」了。

於是,有資深媒體人感慨,「嚴肅的造車圈,被幾個人造車才幾年的人,攪得天翻地覆,輿論掌握在他們的手裡。」這個趨勢是偏離的,也是可怕的。

更多的是擔心。

一面怕,中國汽車在高歌猛進,越來越卷的電動車大勢里,為了生存之爭而變得激進。一面怕,合資品牌「扮豬食老虎」,中國汽車為他人做了嫁衣。廣汽豐田的那句話,「合資不是落後代表,它有著成熟的穩重,有著後發的韌性」,有人只看見了前半句,忽視了後半句。

廣州車展結束了,這一年也要結束了。總結下來,就是卷和累的背後,大多數人是「啥也沒幹成」。多數品牌也是如此,熱鬧依舊,人聲鼎沸如初,前路在何方,還是要過河摸石頭。

啥也沒幹成,怎麼辦?

明年繼續努力唄。

「不賺錢的才喊話」

「熱衷於喊話搞輿論的,沒幾個賺錢的。」

同行的媒體,對廣州車展一場接一場的發布會,感到意興闌珊。以前參加發布會還是「跑著趕場」,生怕錯過了重要信息,現在是「慢慢看」,沒啥新鮮的事。據說,此次車展用「跑著去」的,是那些要去智己展台「看金晨的男人們」。

問及「怎麼不跑著去了」的原因,同行只給了一句話,「被車企的口號喊得沒熱情了」,頗有一番見慣了大世面的淡定。

還記得在今年三四月份,蔚來喊出「纏鬥BBA」的時候,這位同行還挺熱血的,覺得被BBA掌控多年的豪華市場格局,終於要被打破了,並給蔚來鼓了掌。

時隔半年,盤子鋪得賊大的蔚來,從說著「月銷不過萬輛,李斌和秦力洪就要去找工作」的豪氣,到近日宣布裁員10%之後,蔚來聯合創始人秦力洪在廣州車展又加重語氣強調,「蔚來不會倒閉,也絕無倒閉的可能。請大家放心地體驗和購買蔚來的汽車。」

之間的氣勢轉變,讓這位同行再也不信車企那些「飽含自信」的口號了,說啥都不如腳踏實地把事干成了。當然,這並不是蔚來一家有喊口號的習慣,甚至於我覺得蔚來都屬於「喊得少的」。

比起華為的余承東,理想的李想,以及何小鵬,蔚來的李斌在2023年屬於低調範疇了。

最近,最熱鬧的要屬於余承東和何小鵬關於「AEB」的口水戰,打得有來有回。他倆能隔空懟起來,一點也不意外。但是,讓人意外的是,原本作為汽車數萬個部件當中並不起眼的AEB,竟能引發一場全行業爭吵?

說到底,還是圍繞「城市高階智駕功能」展開的競逐,智駕技術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已經進展到單項功能的內卷,背後折射的是搶奪對「智駕」的定義權,AEB只是恰巧成了由頭。

至於,何小鵬和余承東是不是唱雙簧?趕場子的媒體人來不及關心,AEB的技術路線之爭不了了之。

反正,何小鵬肯定不願意放棄智駕定義權。他再次喊話,說小鵬X9這款純電MPV車型,目標是「市場銷冠」。這話李想可不愛聽,雖然他嘴上說著「不和華為吵架,實在是吵不過」,但他放出的狠話一點也不少。

被網友評為「跳樓車」的理想MEGA,也是一款要去電動MPV市場去卷的車型,和小鵬X9是針鋒相對的對手,目的是成為「50萬元以上乘用車銷量第一」的爆品。

李想的野心,是比何小鵬的大。在何小鵬說,「第四季度將是小鵬汽車盈利的起點」的時候,李想已經定下目標,第一個50萬輛用46個月完成,下一個50萬輛,一年內達成。

或許,這就是有錢的底氣。畢竟理想在賺錢,小鵬在虧錢,「五年半虧764億元」的李斌表示不說話。

放狠話,隔空對罵的背後,本質是「不喊口號的CEO,不是一個好銷售」。需要強調的是,喊口號做宣傳並不是一種錯誤,而是BC擔心喊口號造成的潑天輿論,掩蓋了腳踏實地做事情,本末倒置。

長城掌門人魏建軍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以「我要給中國汽車提個醒」為開場白,他反問「假如定義高質量發展是乾死一個算一個,血淋淋的叫高質量,那今天就不要談了,就干,沒辦法只能是陪著干。」

魏建軍與長安汽車董事長朱榮華並排坐著,一句詰問,台下鴉雀無聲。有人勸他不要做孤勇者,說他選題沒找對方向。當然也有人給他點贊,說他一語驚詫圈中人。

不管魏建軍的言論,是不是危言聳聽,但是他有一句話還是得到了很多認同,「車企要回歸造車的本質」,先把產品定義好,不好「攤大餅」。他提到,佩服理想的產品定義,抓一個細分市場先活下去。

「活下去」,仍舊是在造車圈攪動輿論風雲的新勢力,接下來的主要任務。「現在,悶聲發大財,比大聲嚷嚷,更讓我有好感。」這位曾被那些雞血口號打動過的媒體同行,果然變了。

對了,他喜歡比亞迪的精神,多做,少說。

「豪華之戰還沒開始」

為什麼要選這個當一部分內容呢?

原因也很簡單。

一方面是這幾年被唱衰的BBA在廣州車展拿出來更多的「科技和產品戰略」。另一方面是喊話要超過BBA成為豪華市場新風向的品牌越來越多。比如,在理想市值重回300億美元時,李想說:「我們有信心在2024年實現總銷量超過BBA。」

業內擔心,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激進」。當有了超車的形勢,當超越的心情迫切,動作就容易變形。

當然,在蔚來說要纏鬥BBA的時候,其實已經攪動了高端市場格局,讓中國車企可以與巨頭們直接較量。這是一件好事,甚至是功不可沒,但是隱憂也明顯。

搜索「對標BBA」,百度顯示出來的標題內容,多是「取代BBA的會是誰」「力壓特斯拉,要和BBA四分天下」「蔚來ET5將超過燃油版本的寶馬3系」「小鵬G9會超過奧迪Q5的規模」「理想L9要對標的是寶馬X5」……結果如何?

當然,造車新勢力生來就是帶著「顛覆」的基因而來的,就像是手機廠商都要打敗蘋果一樣。除了蔚小理,極氪騰勢等品牌也都表達過類似的「雄心」。

但是,都知道做豪華品牌不光是產品價格,還要有匹配的服務體驗的打造。可以說,這是中國汽車品牌所缺少的,或者說是積澱不夠厚實的。還沒有實現能夠穩紮穩打地「活下去」,就迫切地想要完成超越,其實也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有人用特斯拉舉例,為什麼特斯拉Model S能夠在北美市場的銷量排名,力壓奔馳寶馬以「斷檔式」領先?就是因為,「特斯拉的理念不是要超越誰,就是要做世界上最好的電動汽車。」只超越自己,就不會被別人的追趕所裹挾,自亂了陣腳。

BBA也決定把節奏重回「超越自己」。

此前的幾年,電動車的大勢,確實讓奔馳寶馬亂了一些陣腳,對形式的判斷出現了一些偏差,折騰了幾年,砸了許多錢,投入的電動車型也沒有起勢,還被稱為「BBA做不透電動車」。

這幾年,對於奔馳和寶馬來說,是一個修正期,也是找回節奏的過程,並且智能化科技處於L2和L2+的穩定期,給了他們時間,雖然追趕電動潮的速度慢了一點,但是一旦調整到正確的航向,就不得不小心了。

這並不是一種唱衰,而是一種擔憂。從10月高端車銷量榜單可以看出,德國的三駕豪華品牌馬車依然具備強大的統治能力,前三名分別為奧迪A6L、寶馬5系和奔馳C級。

有人問奔馳的全球掌舵人康林松,奔馳怎麼保證在豪華電動車時代到來的時候,消費者不去選更多地去選擇新品牌呢?他的回答有點意思。

先說「奔馳永遠不會宣傳自己其實沒有做到的東西」,再說「對待新品牌很認真,也購入了大量中國電動車做研究,但是奔馳要做的是把科技和豪華結合起來,營造更加全面的體驗。」

暫且不論這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但是在今年廣州車展上,有著137年歷史的奔馳把以往的「品牌之夜」改成了「奔馳科技日」,用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通過Vision One-Eleven概念車中國首秀、C 111實驗車的展示以及全新長軸距E級車的亮相,講述奔馳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堅守、創新和啟迪行業對革新技術的思考。

「當那些現在擁有豪華車的用戶想要購買電動產品,或者明確需要一輛更高價位的電動車的用戶大量進入市場之後,奔馳的電動車型才會進入到真正暢銷的時代。」康林松是自信的。

或許是被稱讚為「EQS的內飾,S級的外觀,豪華品牌中首款採用高通8295智能座艙晶片,讓E級看起來很有競爭力」,給了他自信,或許是全新E級亮相的時候,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群,讓奔馳看到了潛力。

總歸,奔馳希望自己能夠定義「每個時代的風潮」,這是奔馳做慣了事情。與此同時,寶馬的發力,也讓業內感到「需要謹慎對待」。就像一直被詬病不夠電動化的寶馬i3,也是讓消費者「你敢講價,我就敢買」,月銷量一度超過6000輛。

此外,全新BMW 5系長軸距版首發,將在2024年1月底上市,也是5系歷史上首次推出純電動車型BMW i5。要說的是,5系的關注度和風頭,並未被理想MEGA、小鵬X9這些熱門車型所掩蓋。

此外,奧迪全新高端PPE純電平台首款量產車型Q6 e-tron原型車迎來國內首秀,雷克薩斯也展示了豐富的全新LM等電氣化產品陣列。

「豪華之戰還沒開始」,康林松說。

畢竟這場萬米馬拉松,跑個兩三千米意義不大,誰最終能跑到終點,暫時沒有答案。中國汽車品牌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堅持下去。

合資品牌不是落後的代表?

雖然電動車的瘋狂增長,靠的是「鯨吞」燃油車的領地,但是仍舊不到「深入腹地」。

目前的車市大盤的狀態是,「賣一輛虧幾萬,十幾萬,是新能源企業的常態」,燃油車雖然上量速度不如電動車看起來洶湧,卻是賺錢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給出了一個數據,35萬元以下的市場燃油車均同比下降,35萬元以上的市場銷量漲幅最大。也就是前文所說,新勢力攻克BBA的統治區仍舊艱難。

前不久,豐田第二財季財報的財報讓我想了很多。在截至9月底的三個月內,豐田汽車銷售收入約人民幣5560億元,同比增長24%;營業利潤約人民幣700億元,同比增長155.6%;營業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6.1%翻番至12.6%。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相當於豐田在第二財季中平均每天要賺6.8億元,電動車領域賺錢神話特斯拉在利潤上不及豐田的五分之一。在全球範圍內,豐田仍是燃油車的王者,雖然在國內市場常常被吐槽為「轉型慢,跟不上節奏,銷量掉隊,利潤萎縮」。

當然,從轉型的程度來看,豐田的未來仍舊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豐田的雄厚利潤,也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有錢,才有空間去做轉型」,而且全球範圍內,燃油車仍然是大勢。在中國市場,電動車的占比也並未全面壓倒燃油車。

其實,10月份有兩家企業的銷量已經說明了這個趨勢,比亞迪突破30萬輛的月銷量,全是新能源車,奇瑞創下20萬輛月銷新高,幾乎都是燃油車。

今年10月份,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在37%,處於進一步節節攀升的成績。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的預測:到 2025 年,燃油車銷量依然占到全年新車銷量的 53.46%,在未來的兩年內新能源車和燃油車形成各守「半壁江山」的局面。到 2030 年,這一比例才會降至 28.18 %。

所以,當廣汽豐田在展台打出,「 合資不是落後代表,它有著成熟的穩重,有著後發的韌性」的話語時,輿論也分成了兩邊。一邊是「越反駁,越證實」,另一邊是「油車還是大多數人的選擇,電車等五年後再來看」。

兩種觀點並不矛盾,一個說的當下,一個說的未來,中間有時間差。至少目前來說,合資品牌再也無法忽視中國汽車了。

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這個時間差,不僅給合資車企足夠的時間去做轉型,甚至還能一邊保利潤,一邊做轉型。如果新能源企業還不能快速從虧錢的泥潭中走出來,已經跑的兩三千米優勢,不僅會被磨平,還有可能「中道崩殂」。

當然得承認,燃油車是萎縮的,早就被打入了和時代趨勢對立的陣營,也常聽到「燃油車駛入黃昏的晚鐘」之說,但是隨著價格戰的此起彼伏,以及智能科技同質化變得嚴重,油電之爭開始轉向新能源車的內部之爭。

怎麼爭?打的是價格戰,虧的都是錢。

領克總經理林傑曾表示,做燃油車的企業必須進化,進化最好的路徑就是搞混動。長城也表示過類似的觀點,認為「現在不是上電動汽車的好時候」,先以混動打下市場基礎。目前,比亞迪以混動車型快速拉升新能源市場向上和比亞迪的銷量,也意味著混動是現在的大勢。

今年9月,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公開表示,「油車和電車是一個競爭關係、共融關係,不是替代。」他預測,未來車市可能會是燃油車、混動車和純電車三分天下的格局。

今年廣州車展上,「南北豐田」的戰術,或許最能體現傳統車企轉型的節奏路徑。將燃油車視為當下最重要的市場,電動化的「追趕」也同步進行。比如,廣汽豐田在發布第9代凱美瑞的同時,發布了全新新能源品牌鉑智,首款車型鉑智4X正式上市。

燃油車,在接下來的幾年,是合資品牌和豪華品牌最核心的基本盤。就像奔馳的產品布局路線是,「無論油電,都很奔馳」,上汽大眾的九字方針,即「促油車、穩電車、上奧迪」。

同行說,看車企的生命線,也要搞一個「長期主義」。要活到最後,就要提升成本控制能力、資金造血能力,才有實力去說「超越」和「顛覆」。

那位對發布會意興闌珊的媒體同行,變得「現實」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9ecda607350436a15ddbe94ce1f8a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