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時間,沃爾沃大中華區的人事變動就發生了反轉。
8月18日,沃爾沃汽車突然宣布了一則重大人事變動:原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欽培吉離職,並由原日本地區銷售業務總經理潘松鶴(Martin Persson)將接管大中華區業務。
這次突發的人事變動,被外界解讀為「瑞典嫡系外方奪權」,甚至是「吉利失去了對沃爾沃汽車的掌控力」。
不過很快,事件發生了反轉。
8月21日,吉利控股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在社交平台發文,證實了此前在沃爾沃汽車新聞稿中「尋求外部發展」的欽培吉將加盟吉利,出任吉利汽車集團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並且著重提到了欽培吉在新能源汽車銷售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很快,沃爾沃汽車又發布了一封關於此次人事調整更加詳實的新聞稿,裡面的措辭也和三天前的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在三天前的聲明中,沃爾沃汽車沒有提及欽培吉在職期間的成績和貢獻,只有敷衍的感謝二字。
而在最新的聲明中,用了一大段篇幅表述了欽培吉在沃爾沃汽車服務12年中取得的成績和貢獻,實際上這才是正常情況下汽車企業對於高管人事任免的表述方法。
第二個變化是欽培吉的繼任者潘松鶴的彙報關係,在第一版聲明中,潘松鶴改為了向沃爾沃汽車全球首席商務官彙報,但是現在恢復為向沃爾沃汽車集團全球高級副總裁、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彙報。
第三個變化則是重點指出了中國市場這一「第二本土市場」對於沃爾沃汽車的重要性。
外界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三天時間,沃爾沃汽車對待此次大中華區人事調整的態度,有所軟化。
關於此次突然的人事地震原因,坊間有很多傳聞,對此我們不做過多解讀,只是在成都車展開幕在即前,突然宣布高層變動的做法,確實罕見。
而且在眼下電動化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一位此前負責日本市場業務的外籍高管,接替本土高管負責在華業務的做法,確實和其他外國品牌大量啟用本土經理人的做法完全相反,這種逆本土化的風格多少讓人無法理解瑞典人的想法。
關於此次人事變動,社交媒體上很多網友表示不解,沃爾沃汽車作為吉利集團旗下的全資控股子公司,為什麼有種吉利對沃爾沃汽車說了不算的感覺?
實際上,當初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汽車之初,就明確提出了沃爾沃汽車擁有高度自治權,吉利沒有辭退沃爾沃汽車原有員工,還在董事會和管理層提出了「沃人治沃」的方針,公司總部和研發中心都留在了瑞典。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反覆提到,「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並且收購完成後就發布了針對沃爾沃汽車的「放虎歸山」戰略。
這種充分放權以及對沃爾沃汽車的尊重,是李書福大智慧的體現,畢竟作為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企業,要做到相互融合共同發展,要克服很多困難和阻力。
2020年在收購沃爾沃汽車十周年之際,李書福接受媒體採訪時還坦言,「直到今天,也不敢說吉利和沃爾沃汽車就完全融合成功了。」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兩種力量之間的博弈,肯定還會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眼下,中國的汽車市場尤其是電動車市場,進入深度內卷階段,沃爾沃汽車作為很早進行電動化轉型的豪華品牌,現階段的表現稱不上太亮眼。
這種情況下,瑞典總部和中國團隊以及與吉利之間的博弈,肯定會加劇。
不過正如李書福說過的,為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商業利益,吉利和沃爾沃可以形成一個團隊,平等協商,尋找合作方案,實現共同發展。這樣才能既保護沃爾沃汽車的利益,又保護吉利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