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過世,兒子整理遺物發現「巨額」存摺,銀行:不能取出

2023-12-07     三目史官

原標題:父親過世,兒子整理遺物發現「巨額」存摺,銀行:不能取出

引言千秋化鶴,舊華表、認得山川猶是。暗解繡囊,爭擲金錢遊人醉。笙歌曉度晴霞外。又上苑、春生一葦。便教接宴鶯花,萬紅鏡里。——《絳都春·題蓬萊閣燈屏,履翁帥越》

明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雖說他是一位頗具才能的皇帝,但是由於前幾任皇帝對明朝所作的貢獻太少,導致國家到了他手裡已是外憂內患,已無力回天,看似繼承了祖上的燦爛「遺產」,實則已是燙手山芋,最後為保大明氣節,自縊在山上。

作為皇帝,崇禎確實憋屈,看似獲得了無上的地位與財富,實際上的壓力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而這樣的江山落在他手裡,對他自己而言是「禍大於福」,他也證明了當皇帝也許不那麼舒服。無獨有偶,一人在整理自己父親去世後留下的遺物時,發現了「巨額」存摺,本想著父親還給自己留下了這麼一筆財產,還在暗暗高興,結果並沒有如願取出,反而還因此生了好久的氣,雖說他還不至於同崇禎一樣死於祖輩留下的「遺產」上,而他們的這份「遺產」的根本性質其實都一樣,也就是看著好看,實則無用。

事情還要從去世大爺年輕時說起,他在50多年前存入了一筆巨款在銀行,然而由於自己也是死於突發疾病,並沒有把自己的經濟情況完整地告訴兒子。所以兒子只能自己去聯繫銀行詢問這筆存款改怎麼處理,到了銀行後,工作人員一看這存摺,就告訴他由於時間太長,已經失效了,然而時間長就失效的說法太過於牽強,他就跟工作人員開始理論,隨後才得知真實緣由。

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他手裡的這個存摺是手寫的,當時的存款方式和如今的並不一樣,上面存的多少錢,什麼幣種都是寫得清清楚楚的,而且每次存入取出都是當面點清的,從存摺上,可以明顯看到老人存入的是棗紅色的錢,也就是說他存入的全是一角錢,而存款的數量是2000張,也就是200元,不過話說回來,大爺能存入200元,50多年都沒取出過可見他也並不是普通大爺,多多少少都有些背景。還有一個「噩耗」,大爺存入的貨幣已經絕版了,這個很正常,但是他的錢是早已絕版的錯幣。

大家都知道,錯幣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雖然它不能再被當成是貨幣使用,但是它的商業價值很高,一張保護完整的幣種,可以賣到5000多一張,就算是稍有缺陷的,也是1000多一張,遠遠超過了它的本身價值。由於銀行也會回收錯幣,所以由於大爺早已存入銀行,更是不可能再退錯幣回來,要不然200張一角的錯幣,按照每張1000元都是20萬元,再怎麼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金額,這樣一想,更是兒子覺得不服氣。

根據銀行負責人介紹,大爺存入的那套貨幣發行於1960年,然後1972年的時候就開始回收了,市場上並不流通了,再看大爺的存款日期,也正是這期間存入的。然後就算兒子能取出,第一取出的錢不會是錯幣,第二,因為要計算通貨膨脹,這筆錢也並沒有多少可以取出。有總比沒有好,要取的還是要取,銀行工作人員給了兒子另一個「打擊」,由於存摺是手寫的存款單,所以這類的存款單必須要由本人親自在銀行人工窗口辦理,他並不能代替父親取錢。

本想著去銀行試一試,但是反饋出來的消息讓兒子很難消化下去,錯過了200張「天價」錯幣不說,連最基本的錢都取不出來,實在是讓他有些想不明白,如果非要取出,那就需要大爺親自去填寫申請,通過了層層審核才能取出,而父親存了幾十年的錢就這樣「不翼而飛」確實換作是誰,誰的心裡多少都會意難平。

結語

機遇難得的原因就是錯過了那個時間就很難再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在歷史上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趙國如果不把廉頗換掉的話,那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就會延後,而李斯不支持趙高的話,秦國在扶蘇的手裡也沒有那麼快滅亡,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的話,也不會有日後的自刎東江。所以在合適的時間做對的事十分重要,可話又說回來,每個人都不能夠預知未來,所以很難把握住機遇,但是越努力越幸運肯定是不會有錯的,為此,我們也要保持向上的狀態。就比如文中,大爺在機緣巧合下存入了錯幣,兒子還想著用它來給自己增加大量的財富,其實想法並沒錯,但是最後沒有拿到也沒有惋惜,靠著前人給自己留下的財富也並不是一勞永逸,人生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參考文獻:

《絳都春·題蓬萊閣燈屏,履翁帥越》

《漫談明朝衰亡的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61dff80a42a2fa427b20e75a52c54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