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我國在孫中山的帶領下成立了中華民國,並且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長期在封建制度壓榨下的人們變得麻木不堪,順從低下,男女地位也不平等。封建社會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除去地位至高無上的皇族,剩下的就是讀書人是最高等,所以也有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說法。再接著是農民、工人等,地位最低的就是商人。
人生下來就沒有選擇的餘地,男權社會,都重男輕女,甚至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貧富差距也十分明顯,地主會剝削勞動人民,富人也會瞧不起窮人。在這種制度之下,人們喘不過氣來,一生的命運幾乎都是已經被安排好了,改變命運的途徑顯得荒唐可笑。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大力推崇社會主義,努力與封建殘餘作鬥爭,對於遺留下來的文化,我們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讓我們有了一個不受約束的新時代。我國雖然解放了,但是距離我國不遠的印度,依舊實行著落後的封建文化來定位一個人的高低貴賤,這個制度就是「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中,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姓氏是婆羅門,這個姓氏在古代是掌管祭祀的人;其次是剎帝利,這是挑選出國王的姓氏;接著是吠舍,這是平民老百姓的姓氏;最後便是首陀羅和達利特,這是奴隸姓氏。這五個種姓之間互不通婚,低姓氏的人民想要跨越階層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高種姓人眼中,低種姓人就猶如蟲蟻。低種姓人民不能享受和高種姓人民一樣的醫療、教育等,他們從一出生就被訂上了難以翻身的標籤。
不同的種姓人從事的工作也是不同的。低種姓的人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從事一些邋遢、辛苦的工作,而且他們只能呆在貧民區,不能到高種姓人的生活區去生活。而區別種姓的高低,最明顯的就是看皮膚的顏色,皮膚越白的人,種姓就會越高。
首先,最高種姓婆羅門,他們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僧侶和貴族,在印度盛行的佛教中,擁有著可以進行講學、祭祀等關於神祗的事情。他們人數不多,大多數都是負責印度的教育或者從事印度宗教的宣傳活動。他們是印度最有話語權的一批人,就連剎帝利的種姓人也要聽從他們的安排。
為例其次的種姓剎帝利掌管著印度的軍事,他們大多數也是出生於貴族世家。剎帝利擁有著自由徵收賦稅、主宰軍事政治的權利。但其受到婆羅門的管制,生生世世都是婆羅門的守護者,負責守護婆羅門姓氏的生命與財產。處於中間地位的吠舍是平民。他們大多數都是經商人士,在印度的經濟中經常能看到他們活躍。
但其地位並不高,還要像上面的兩個種姓人繳納稅供。同時,在這個階層的人往往覺得自己受保護與高種姓人,那麼地位就會高於首陀羅,對首陀羅種姓的人嗤之以鼻。但是現實很殘酷,在高種姓人眼裡,處於吠舍的人往往只需要一句話,便能讓他們從吠舍跌到首陀羅。
第四等種姓人便是首陀羅。首陀羅往往不是純姓氏,他們是不同種姓生下來的孩子,大多數都從事在廚師、工匠等職業上,地位相比起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來說較低,但是至少比最後一個種姓要好。
位於末尾的達利特在印度是沒有人接近他們的,甚至在印度人眼裡,他們都算不上是人,從事的工作也讓人難以接受。往往食不果腹,經常挨餓受凍,與乞丐無異,但是乞丐至少能夠乞討到物品,而達利特,沒有人願意靠近他們,可想而知,他們的地位究竟有多低。
有人會好奇,如果我們移民去印度,會成為哪個種姓的人呢?研究資料表明,有很大機率成為剎帝利或者吠舍這兩個種姓其中之一。歐洲人因為皮膚較白,與印度人同屬於白種人,所以歐洲人去往印度定居,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會收穫到剎帝利的種姓。「種姓制度」是封建的殘餘,面對種姓制度,很難將其打破。
這種制度愚昧無知,控制了個人的自由與發展,在當今社會中,屬於糟粕部分。雖然1947年印度脫離了殖民統治,並且重新建立起政權,但可惜他們在經過長時間的種姓制度清洗後,思想老舊,國家發展也因此變得緩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4c400a36f1430fe6e405c2a0d0d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