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的潮水方向在哪?答案在每一次好奇的探險里|《百川綜藝季》

2023-04-11     影視前哨

原標題:綜藝的潮水方向在哪?答案在每一次好奇的探險里|《百川綜藝季》

導讀:百川綜藝季,是一場好奇心保衛戰。

文|黎河

什麼是綜藝的價值?連接人。如何找到綜藝的價值?好奇心。

近四十年前,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用十萬字的篇幅回顧了印刷時代、電報時代、電視時代的更迭。書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人類躺在沙發上吃著薯條,在娛樂的麻醉之下,變得低慾望,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動力和勇氣。

而在媒介技術愈加碎片化的時代,不僅對觀眾,更對創作者,好奇心都變成了「瀕危物種」。對於綜藝節目而言,最大的問題不是創作者不了解觀眾,而是缺乏去了解不同觀眾的慾望——這似乎是《百川綜藝季》誕生的初心。但一整季下來,它們可能分別只有2-3集,但截止至4月3日,全網站外熱點數達到195個、總曝光次數超過28億,以及總互動量超過3600萬,不同節目也收穫了來自各類媒體和觀眾的口碑_這種好奇有了更準確的回應。

「新鮮」如何尋得?

從觀眾的好奇心中找到靈感

拒絕投喂,主動發掘。

對於綜藝創作者而言,停留在舒適圈的做法便是:直接做經過驗證的模式,記錄最有話語權的群體。但面對觀看場景的變化、用戶類型的分化,這種舒適感其實是非常不穩定的。從整體來看,創作者的好奇心體現在不同題材類型的發掘、不同現實情緒的關照、不同創意形式的表達等方面,從而「讓綜藝可以在更廣的受眾面維度里呈現它誕生之初的原始價值」。

具體究竟應該怎麼做?一方面,觀眾的「好奇心」可以成為創意的火種。不管是好奇《百川樂時空》中「雙盲測試」下歌手和聽眾有哪些更純粹的狀態,還是好奇《百川老朋友》中銀髮群體的情感生活狀態,都回應了觀眾對綜藝模式新鮮感的期待;

另一方面,創作者的好奇心能讓表達方式更為生動鮮活,不管是《百川可逗鎮》從喜劇角度去療愈人心,還是《百川狂想曲》去給奇思妙想表達的空間,不同節目各有特色,但又有一以貫之的線索。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故事,更不缺少講故事的人。這些節目最珍貴的地方,其實不是它們講述了不同人、不同關係的故事,而是它好奇心的落點:它們不只是把人都赤裸地置於衝突之下,而是認真打量每一個渺小的個體;不只是把聚光燈打在那些本就發光的人身上,而是給身處生活日常的平凡個體送去光亮。

《百川樂時空》聚焦在那些歌曲與普通人的關係上,例如有聽眾忍不住想起曾用《傷心太平洋》哄她入睡的母親,也有聽眾因《約定》勾連起青春期的回憶而淚流不止,更多有關夢想、親情、獨立等方面的內容也進一步拉近觀眾與節目的距離;在《百川狂想曲》中的「狂想故事」反其道行之,關注小人物的生命意義。不管是在火星基地即將被冷凍處理的學渣,還是變成要獨立照顧兩個孩子的奶爸,他們都與更廣闊的現實議題聯繫在一起。

這些綜藝節目都返璞歸真地主打「真實感」,一方面繞開了紛繁複雜的賽制設計,另一方面也能最快激發不同情感主體帶來的共鳴。以高度差異化的模式設計代替高投入和大製作,《百川綜藝季》恰好自帶流量和認知度,也可貴在這一份單純的「好奇」,展現出一幅溫柔擁抱世界的姿態,足夠自信與開放。

真正的「實驗」,

是沿著正確的方向,大膽前行

失敗的實驗和「結果不好」的實驗是有差別的。

一個指的是運行機制的問題,一個指的是做了所有能做的,只是結果不符合最初的假設。

不同於以往節目的「桌面論證」,《百川綜藝季》讓「好奇」真正能夠落地,通過6檔節目的投石問路,它的「新」不是其表面的「不同」,而是試圖融合了另外一套已經成熟的創作體系(和各大王牌製作團隊合作)和全新的用戶生態後,在思維上顯示出活力的一種新變化。

例如為什麼可以做《百川老朋友》?從傳統的觀念看,綜藝節目的語態應該參照的是年輕用戶的喜好和文化,老年群體面對日新月異的話語更替,也常常都處於噤聲狀態。所以,幾乎沒有人真正地去用實驗驗證「老年群體也應該被看見」這個假設。但當節目播出後,我們才知道,原來老朋友的故事這麼好看,父母與孩子的互相了解也這麼有意義。

實現童年夢想的唯一路徑,便是腳踏實地地去成長。和做科學實驗一樣,《百川綜藝季》這場綜藝實驗的關鍵不在於一定要立馬獲得結果,而是在科學的規則和正確的方向上「堅持不懈」。

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對用戶的深度洞悉、給創作者最大的自由支持、有價值的準確傳遞等,這些以內容為核心的準則指導了向未知邁進的每一小步,確保了最多只是暫時沒有爆款的結果,但方向一定是對的。

《百川綜藝季》更像是一個平台主導性的創新項目孵化器,它與「風險投資」逐利式的模式不一樣,它為創作者提供專業支持(平台生態下的用戶體量和大數據資源等),又能幫助他們提升抗風險能力(從20幾個團隊到6個團隊,再到播出後的篩選機制等),為其配置更多社會優質資源,成為真正的實驗「培養皿」,而不是吸血怪獸。

有極大的可能,《百川綜藝季》中的大部分節目,我們無法看到其後續了,它們的生命就停留在那簡單的三集。但令人欣慰的是,這次實驗自信而開放,像是懵懂少年們與複雜的世界相知相連,以溫柔的姿態擁抱社會,以好奇與探索點亮篝火,煙雲扶搖直上,第一聲問候終會留下更多可能性的種子。

對創作者好奇心的鼓勵,

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百川綜藝季》系列節目的「探險」過程,儘管有一些項目的反響較為一般,稱不上所謂的爆款,但這種對創作者好奇心的鼓勵,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平台還能與創作者建立起一種更為信賴的合作關係,維護他們表達現實的理想主義,這才是更為難得的支持。

國產綜藝應該如何創新?在內容層面,類似於《百川綜藝季》的嘗試在當下綜藝創新乏力的背景下,無異於往平靜的湖泊扔下了一顆小石子。重要的是對內容調性的探索和把握——執著於講好「本土故事」已經成為文娛內容生產的生存法則,在影視、遊戲等領域的成功案例已不鮮見,不管是音樂還是生活,不管是中老年還是青少年,都可以被看作是這一法則在綜藝端的投石問路。

在商業層面,當平台和廣告商被「燒錢」這一生存邏輯高高架起,綜藝內容的創新自然迎來低谷。趨利避害的品牌越來越青睞被流量驗證過的頭部綜藝,內容的試錯成本越來越高,那些新題材、新內容的小綜藝,便陷入了「越窮越不敢思變,越不思變越窮」的尷尬境地。

《百川綜藝季》通過對日常情感和社會議題的深入呈現,一方面突破題材類型限制,最大程度地拓寬受眾;另一方面,也讓製作團隊從高成本競爭的模式中跳脫出來,為綜藝的生存探索更多可能。正如抖音負責人提到的,「身為平台,要懂得如何創造一個有利於內容創造者釋放創造力的環境,並以內容經營者的視角來看待整個行業的發展。」

雖然觀眾審美日漸挑剔,但在這種對好奇心的珍視和鼓勵下,中國綜藝類型創新想像的種子便會越來越多地發芽。《百川綜藝季》6檔節目的市場反饋可能略有差異,但其更大的意義在於:能夠通過這種模式的確立,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讓原創節目的生產機制能夠資本、市場和創新中找到平衡,從而更加高效和順暢。

中國綜藝的未來在哪?面對這個宏大的問題,《百川綜藝季》並無法直接給出答案。但我們知道,一個理想的行業環境,一定是有能力去平衡風險、豐富生態和撬動創新的。

從節目創新的長遠視角來看,它的意義並不止於內容創作節奏、用戶觀看方式或者平台合作策略的變化,更在於一種開拓和創新的姿態。在短視頻的消費色彩不斷凸顯的當下,以《百川綜藝季》為代表的新思路與新態度的再探索,顯然還會有更多富於意義的想像力湧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320838c83a7b39896103e5b974d2a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