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古建築,相信大家也都耳濡目染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處於咱們首都北京的故宮(舊稱紫禁城)了。接下來十二就帶大家了解下專屬於故宮的歷史吧。
在為大家介紹前,了解故宮的主要區域分布很有必要。故宮整體分為兩大區域,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內廷。從午門進入參觀,首先到達的區域便是外朝了,而過了乾清門,就來到了內廷。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中軸線了,這是故宮遊覽的一大重要參照線。
外朝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
外朝分布示意圖(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內廷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
內廷分布示意圖(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故宮簡介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由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當時明朝國都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複雜。
圖片來源網絡
建築工藝——榫卯結構,故宮屹立不倒的終極秘密
故宮宮殿結構為實木榫卯結構,是自古被大範圍使用的一種建築結構。
說來你們可能不信,中國榫卯起源於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其歷史的悠久甚至超過了漢字。它是古代中國建築、家具及很多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的一種連接方式。我們經常看到凸出來的那一部分就是稱為榫(或叫榫頭),而凹進去的我們都叫他卯(或叫榫眼、榫槽),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榫卯結構。其特點便是不使用釘子,用卯榫就能加固物件,還可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相比之下,鐵釘連接的家具就做不到如此靈活。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將榫卯結構比喻成樂高積木中最簡單的基本單位,那麼幾塊基本單位結合出來的就是中國古建築中另一個大名鼎鼎的基礎單位——斗拱。傳說是魯班發明了家具和建築中的斗拱結構,在明代《魯班經》里就有魯班發明榫卯斗拱結構的記載。
圖片來源網絡
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中國古建築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正因如此,斗拱是中國古建築抗震能力的關鍵所在。俗話說「榫卯萬年牢」,如遇地震,在斗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巧妙化解地震衝擊。當然,斗拱獨一無二的榫卯結構,繁複雜亂的拼接,左右對稱的樣式,都極具中式美學的鮮明特色。儘管斗拱的組成原則歷代基本都無變化,但是類型和式樣卻十分繁雜,這表明其發展跟隨著中國傳統藝術「形每萬變,神唯守一」的規律。
發展史
明朝時期,
紫禁城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整20年。
明人繪《故宮圖》圖片來源網絡
清朝時期,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
李自成
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
陝西
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
武英殿
、建極殿、
英華殿
、
南薰殿
、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紫禁城被清軍接管。
同年十月,清世祖
順治帝
遷都北京。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
雍正帝
即位之後,開始移居
養心殿
。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
內務府
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
造辦處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遵義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闢為皇帝寢宮。
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
宣統帝
被趕出紫禁城為止。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民國時期,宣統
三年(1911年)
辛亥革命
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
清室優待條件
》,
遜帝愛新覺羅·溥儀
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分條款,加之
袁世凱
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
帝制
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裡。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
宣統
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
內務府
、
宗人府
和
慎刑司
等機構,故臣贈諡,不改
衣冠
,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
國中之國
」。
民國時期乾清宮,圖片來源網絡
現代狀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862690件/套
(截至2019年8月)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闢為「故宮博物院」。21世紀以來,
故宮博物院
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
紫禁城
的興趣長盛不衰。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2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五位有或曾有廟號諡號的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而處於現代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對先人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所以,十二在此呼籲大家,假如有幸去到了故宮,請大家文明參觀,保護好故宮環境,做到垃圾不亂扔,「乾淨」的進去,同時「乾淨」的出來。十二在此謝謝大家。
以上就是十二所講述的全部內容啦,喜歡十二的客官們煩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