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經濟》——體驗經濟是未來主流

2020-02-17     老闆悄悄話

濕經濟就是體驗經濟。

經濟的乾和濕,是相對於理性和感性而言的。理性人,構成了經濟物質化的一面,也就是乾的一面;感性人構成了經濟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濕的一面。

《濕經濟》一書中構建一個虛實結合的濕經濟框架。如果把實體經濟比喻成面,數字經濟比喻成水,全書講的就是如何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後形成濕經濟。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這本書的結構。

《濕經濟》這本書的結構有點像《周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當然就是指濕經濟。二是構成濕經濟的陰陽二極,一是虛擬,用比特表示;一是現實,用實體表示。

濕經濟與虛、實,相當於太極和陰陽的關係。

在《濕經濟》中,還隱含著一個「三」,由時間、空間、實物三個維度構成。由這三個維度,同現實-虛擬維度排列組合,將時間與無時間,空間與無空間,實物與無實物,組成一個2*2*2=8的矩陣,構成八個獨特的宇宙,稱為」多重宇宙」(multiverse)。

多重宇宙就構成體驗存在的領域,其中的元素就構成了「體驗的變量」。



由此形成對稱的兩個四章:

一組是基於現實的四章,包括本書第2-5章,分別是「現實:展示最豐富的體驗」(由時間、空間、實物三個維度組合而成,以下省略「由……三個維度組合而成」)、「增強現實:強化我們對周圍世界的體驗」(時間、空間、無實物)、「替代現實:創造真實世界影像的替代品」(無時間、空間、無實物)、「扭曲現實:與時間遊戲」(無時間、空間、實物);

另一組是基於虛擬的四章,包括本書第6-9章:分別是「虛擬:策劃最富想像力的體驗」(無時間、無空間、無實物)、「增強虛擬:將物質帶入虛擬」(無時間、無空間、實物)、「實物虛擬:在實物中實例化虛擬」(時間、無空間、實物)、「鏡像虛擬:現實世界吸納到虛擬中」(時間、無空間、無實物)。

前四章談的,相當於面多了加水,講體驗如何將虛擬加入現實,使物化的世界變得更富有人性。

後四章談的,相當於水多了加面,講體驗如何有賴於將現實結合入虛擬,使人性更好地在物質世界中得以實現。

這八章構成了全書的主體部分,其中貫穿的思想很象大乘佛教中的「色不異空」。

色指一切有形質、能產生「質礙」的東西(有點象最近發現的「上帝粒子」),即物體或身體。空指空無或虛無的狀態、特徵、性質。所以,「色不異空」大意是說一切物質現象與空無的狀態沒有區別。玄奘譯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對於濕經濟來說,現實這個「色」,與虛擬這個「空」,都不能絕對化。不能認為體驗只存在於虛的東西,如文化產品中,實的東西中也存在體驗,例如建築體驗;也不能認為體驗只能用體來驗,例如我們說「虛擬可能比真實更加真實」。說的就是體驗具有超越經驗現實的意義。

體驗經濟無論在實體經濟還是虛擬經濟中同樣可以存在。這就用體驗之濕,統攝了心物二元世界。這有助於破除人們受經濟人理性影響,將物質與情感對立起來的傾向,從而開闢出經濟發展與人性結合的新天地。



濕經濟是對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描述的純物慾經濟的一個撥亂反正。

傳統經濟學把所有需求都降解為物質慾望,在實踐中難免忽略人的高級需求的經濟意義和帶來的商機。《濕經濟》告訴我們,人不光有物的乾的一面,還有心的濕的一面,抓住人心濕的一面,可以把低附加值的溫飽發展型低等經濟,發展成高附加值的追求幸福快樂的高級經濟。

接下來,我們需要理解這本書的實質。

本書在體驗經濟中,非常強調通過現實與虛擬的結合來把握體驗。

讀這本書如果只是想獲得思想感悟,可以不鑽進由「2*2*2=8」結構組成的複雜八卦陣中,而是反過來,將體驗八卦陣,疊合為時間、空間、實物三重範疇,再簡化為虛實二元,最終回到體驗本身,也就是濕本身。

體驗超越於主客體,這是它可以將主體方面的時間、空間範疇與客體方面的實物統攝於一體的基礎。

本書多次提及這一點,指出:「體驗真正在哪裡發生?體驗既沒有位於物質實體,也不在數字實體中。它們只是創造了支撐。體驗沒有在現實場所發生,也沒有發生在虛擬場所中。它們只是塑造了舞台。體驗既沒有在實際事件中出現,也沒有出現在自動事件里。它們只是形成了劇情。體驗在每個人內心發生」。

作者的實際意思是,體驗既不可單純當作心理,也不可以單純作為客觀對象,體驗是心物二元的結合體,需要有一個結合主客體的框架來加以把握。

本書中,當提到無時間、無空間、無實物時,這個無,從意義高度看,到底是什麼?

在我看來,這個無對應的應是異質性。例如,所謂無時間,不是指空無的時間,而是異質性的時間,例如在不同心情狀態下,感覺長短不定的那種時間。

例如達利畫筆下流淌的時間。這種時間,與康德、牛頓意義上同質、等長的理性時間是不同的。而所謂的有,如有時間、有空間、有實物,則都是指同質化的可由科學實證把握的時間、空間和實物。



濕經濟的核心就是體驗。對於體驗是什麼,一般人只是在常識範圍內,憑感覺來理解。但體驗實際具有新範疇的意義。需要從新文明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闡釋。

這樣的體驗,首先是一種意義現象。

本書把體驗這種意義性的存在,置於心物之上的第三空間,指出:「第三空間是真正的全現實。」用基於體驗的全現實,把現實與虛擬,也就是同質性的現實與異質性的現實,統一在了體驗這種意義存在之中。本書對體驗的理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體驗這種意義性的存在,就是通有無的心體。它是一種可以支配價值的意義。

本書多次提到意義,強調體驗就是「更吸引人、更有意義」。例如:「體驗是有紀念意義的事件,它讓每個人都以個人與生俱來的方式投入其中」;「看電影、看電視、聽電話、聽廣播、與他人交談或者給別人講故事,遊戲,遊戲中競爭比賽,甚至讀書,前提是書中的詞語在傳達意義」;「尋求定製一切,從化身到與虛擬世界自身互動都要讓它們有意義」。

可見作者已意識到,體驗是對意義的追求:「除了機制和故事、美學與技術,無論你設計什麼體驗,都要明確接受目的,並且了解到,對你的體驗這種吸引人投入的方法來說什麼是有意義的結果」。

體驗作為一種融心物於一體的行為,是表征意義的行為。那麼,與之對應的意義本身是什麼呢?它正是本書原書名所指的「無限可能」本身,無限可能就是指自由。


文 | 姜奇平

版權聲明 |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不作商業用途,如有異議請聯繫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ds_cXAB3uTiws8Kdoi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