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你會不會選購臨期食品?
什麼是臨期食品?所謂臨期食品,即進入商品保質臨界期的食品。作為「尾貨」,臨期食品折扣力度較大,平日裡「高攀不起」的名牌零食,只要成為臨期,也能低價拿下。
但臨期食品的營養成分會有所流失嗎?到底臨期食品和正常產品有什麼差別呢?
最近,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團隊選取了9款保質期相對新鮮的食品以及相應的臨期食品,送往上海源本食品質量檢驗有限公司(上海市營養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檢測了一些指標,果然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
1、飲料類臨期食品維生素C含量丟失
經檢測,兩款飲料類臨期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維生素C含量丟失。
橙汁(非濃縮復原)臨期產品比新鮮產品維生素C含量降低73.6%;檸檬味茶飲料臨期產品比新鮮產品維生素C含量降低36.4%。
2、臨期食品酸價和過氧化值有變化
臨期食品是不是會影響品質呢?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團隊還測了酸價和過氧化值。
酸價體現的是油脂中酸性物質(游離脂肪酸)含量的高低;過氧化值體現的是油脂中過氧化物含量的高低。如果食品放置過長、生產過久或者貯存條件惡劣,食品中的油脂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酸敗氧化,引起酸價、過氧化值增高。
在這次對比中,臨期食品的酸價和過氧化值雖然多少都有些升高,但仍然都是符合國標要求的,所以品質應該問題並不大。
其中,方便麵和餅乾的酸價變化較不明顯;而沙琪瑪、鍋巴等油脂含量較高的產品,酸價變化更大一些。
如此看來,臨期食品在品質上和新鮮食品還是有一些區別的,但也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果在意的話,應避免購買維生素含量比較高的臨期食品,儘量購買生產日期較近的產品,食品買回來後也要注意在陰涼避光的條件下保存。
關於食品保質期,相信大家有著不少的疑問,消道長也梳理了一番,一起來看看吧~
1、什麼是食品的保質期?
根據《食品安全法》和有關標準的規定,食品保質期是指食品在標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保質期由廠家根據生產的食品特性、加速試驗或測試結果進行確定,相當於企業針對產品對消費者給出的承諾——在這個期限內,食品的風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證,可以放心食用。
2、保質期是誰定的?
食品保質期是由廠家自定的。食品能夠保存多長時間,跟食品的種類和配方有關,還跟生產工藝密切相關。同一種食品,技術好、生產規範的廠家可以實現更長的保質期。
3、廠家是如何設定保質期的?
保質期如何確定的呢?一般是通過「穩定性試驗」確定的。比如一個保質期1年的食品,可以放在接近真實儲存條件的恆溫、恆濕試驗箱裡,每隔一段時間拿一批出來看看保存效果如何,包括微生物、感官指標、理化指標等。
一般產品上市後,廠家還會根據貨架實際抽樣的結果以及顧客投訴等信息驗證保質期的有效性。其實保質期1年的食品並不意味著廠家就做1年的試驗,或者剛好能保質1年。因為現實中食品可能經歷溫濕度的波動、光照變化、運輸顛簸等,所以需要有一個保險係數,否則企業的風險也太大了。
4、保質期內的食品一定安全嗎?
很多人認為,只要在保質期之內就可以放心吃,但是即使沒有過期,也不一定會絕對安全。對於食物包裝來說,不能只注意期限,還要留意保存條件。包裝上表明的保質期是一定條件下的保存期限,如果沒有按照規定方式保存,食品的保質期也是無法保證的。
所以,想要保持食物的品質,除了以保質期作為參考標準,希望大家能按照自己的食量購買食物,以免發生吃不完放壞了還要猶豫吃不吃的慘劇……當然,合理的儲藏方式也非常重要!
5、過期的食品,還能不能吃?
儘量不要吃!保質期這玩意說起來還蠻神奇的。前一天還安全的食品怎麼到了第二天就變成了不能吃的東西,感覺也是說不通。其實只要質量沒問題就可以吃。但過期多久還能吃,這是誰都不敢打包票的事情啊。
要是你自己把食物買回家放到過期,吃出問題了,廠家是不負責任的。所以說,這種沒有保障的事情還是不要嘗試的好,要是吃出問題,那就得不償失了。
部分數據來源:上海消保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