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以後孩子的學校就沒開學,這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拷問家長該怎麼有意義的幫孩子度過,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該怎麼讓孩子充分利用這個期來成長。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拿個好分數,教育更應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
很多教育專家共同傳遞給大眾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時間。這就是說,有心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充分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人格。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成功的教育是「虎父無犬子」,失敗的教育是「母強子弱」。有修養的父母總是把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呢?
第一、培養孩子的共情、感恩、慈悲心
誰家的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白眼狼」,那麼家長就要在潛移默化間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包括從小善待小動物、能主動為爸媽做事、不自私、孝敬長輩等等,讓善良的種子種在孩子心間,孩子就能夠學會共情。
在換位思考的基礎上讓孩子學會感恩並回報,父母必須讓孩子體驗到這個過程中所收穫的精神幸福。推而廣之的是孩子從此具有了慈悲心、憐憫心,對任何弱小的都願意伸出援助之手。
第二、培養抗挫折能力
一個孩子終的成就是跟他的承受能力成正比的,而這種能力的訓練應該是從小的時候就開始的。很多幼年從事過體育訓練的孩子的承受力就明顯高於普通人,因為他們日常的訓練就是要不斷的面對挫折和打擊。
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的抗挫折能力就明顯的要比普通人強,能忍耐、能吃苦、往往最後能成就大事業的人就是從不悲觀、積極承受的人。
第三、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
有了抗挫折能力後就要不斷的強化,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教育這個過程是需要家長有意識的進行強化的。很多家長太心軟、特別是媽媽看不了孩子吃苦,往往把孩子溺愛和驕縱得不成樣子,這樣其實是在害了孩子。
如果孩子在你身邊的時候有你照顧,不需要吃苦,但萬一你有顧不到孩子的時候,那不是在害他嗎?只有在你還能幫助到他的時候讓他儘快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堅韌不拔的人,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負責。
很多家長過份的注重孩子的考試成績,唯分數論的話是教育不出來合格的人的。試想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被家裡人照顧,而不懂得照顧別人,從小到大都是只會得到不會付出;從小到大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那麼他該怎麼獨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親戚家曾經有過個孩子,從小就是家裡的驕傲,經常是考試考滿分的那種孩子,然後一路順風的考上名校的研究生,畢業後頻繁跳槽,各種不滿意於公司。最後連工作都不願意找了,總覺得不滿意,在家一直啃老。
這種孩子其實是被養廢了,明智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學會以下,才是真正為社會教育出了合格的人才。
第一、經營自身生活的能力
這個對於念過書的人都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基本的做飯、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是人人都應該具有的。跟學歷無關,只是讀過書的人應該是做得更好而已。而總是覺得學不會、干不好的人就是沒有用心去學。
能夠依賴他人就依賴他人,從來不想自己是否應該自己動手去做。當學生的時候是父母照顧你,而習慣成自然後卻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從不想想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一味的指責別,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第二、承擔家庭責任的能力
當自己有時間了,比如說寒暑假期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起家務和瑣事,讓上班累了一天的父母回家後能夠吃個現成飯。而不是在家整天的玩遊戲、玩電腦,還跟大爺一樣等著父母下班回來採購做飯。
當自己成家了以後也要主動承擔家庭瑣事,不把責任完全推給對方,成了家就要對家庭進行付出,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家庭的工作量要成倍的增加,而沒有家庭意識的人卻還是習慣於當甩手掌柜,這就會造成家庭矛盾頻發。
第三、有原則的付出和擔當
當孩子成長為大人後要學會有原則的付出。這個有原則的底線是自己掌握的。因為家庭是互相扶持的,當遇見了傳統家庭的不良影響,比如「扶弟魔」是很多家庭都會遇見的情況,自己成家立業後,對家庭要負責,但對家庭之外的事就要有原則、有底線。
這個原則就是救急不救窮、這個底線就是力所能及。因為沒有人應該對不是自己的事情負責,自己的孩子自己要養育,自己的老人自己要幫助,但這以外的就不是自己的責任了。這種界限感的把控是十分重要的。
人生是個漫長的馬拉松,如何保證自己孩子擁有持久的獲得幸福的能力是最重要的。這種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觀念的衝突和消化理解並執行的過程之間的差異,解決這種差異、帶領孩子走向正確的方向,就要要求家長不斷的學習進步,才能持續的指引孩子走向正確的路途,不至於迷失。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K2eqHMBURTf-Dn5Sqt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