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6年豪華品牌當中的黑馬,林肯汽車的增長有些乏力,這一點或許福特亞太到中國區都不明白原因是為何,而只能將其歸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寒冬所致。
車市寒冬的本質是消費升級,是令消費者不再隨意消費,而是更理性的選擇品牌力、可靠的產品,這也是日系合資品牌銷量逆勢上揚的原因,因此,林肯品牌的下滑另有原因。
作為美系豪華的代表,林肯2014年底的二次入華註定了其需要為自己進行一番品牌重鑄,將老一代觀念當中的「加長婚慶車」與如今的林肯品牌有聯繫又彼此分割的拼湊起來,這並非易事。
一開始林肯做的不錯,市場反饋也火爆,入華1年多就成功趕超DS,進入豪華汽車品牌年度銷量前十強。
或許是為了更進一步,2018年年中,福特從奔馳中國挖來了毛京波擔任林肯亞太及中國區總裁,由其全面負責林肯品牌在華的事務,經過毛京波的一番努力,林肯品牌黑馬成色褪盡,成為有望步DS後塵的又一個豪華品牌。
曾經的黑馬
當年的美系三巨頭,通用、克萊斯克和福特,如今都依靠中國市場發展,瘦死駱駝比馬大的上汽通用依然保持一定市場份額,被收購成為子品牌的克萊斯克早已失去話語權,只剩下Jeep獨挑大樑,而福特則處於前兩者的中間狀態。
福特汽車近幾年可謂焦頭爛額,在中國市場大潰敗,但尚有一席喘息,戰略也從十年前的「一個福特」到如今「更福特更中國」。
福特汽車希望在中國市場尋找出路,事實上,由於此前的粗製濫造,其已經喪失的先行優勢,單純依靠一個福特難以挽回,在這樣背景下,2014年二次入華的林肯品牌開始被給予厚望。
事實上,2014年-2018年的林肯品牌表現是不俗的,一躍成為中國豪華品牌當中的黑馬,2016年就擊敗DS,首次進入豪華品牌銷量排行前十位,2017年擊敗英菲尼迪成為第九。
2018年成為林肯品牌在華轉折點,2018年5月24日,時任福特亞太區總裁的傅禮德(PeterFleet)撥給毛京波邀約電話,毛京波開始擔任林肯亞太及中國區總裁。
彼時的林肯品牌空有美式豪華的標籤,但無法令更多中國受眾理解,呈現小而美的態勢,對於繼續利潤的福特汽車而言,林肯在華發展速度仍不夠快,從奔馳直接挖角毛京波,是福特希望複製奔馳在華逆襲奧迪、寶馬的案例。
似乎,福特方面搞錯了一個核心原因,成就奔馳的並非毛京波,她只是一個催化劑,如果品牌自身不具備相應的實力與功底,催化劑也很有可能成為催命符。
對於豪華品牌而言,此前一直有「進口年銷量達到十萬輛」才可以考慮本土化的說法,儘管2018年開始表現出現縮水,福特汽車方面依然選擇加速國產進程,而短期希望則是進口的林肯表現可以再好一些,邀請毛京波的意圖正是如此。
毛京波入主林肯品牌的第一個半年表現,林肯品牌實現了2.2%的增長,從2017年的5.41萬輛漲到了5.53萬輛。
從目前來看,這已經是毛京波手上林肯品牌的最好表現,今年1-11月的成績尚未公布,從此前福特中國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的銷售數據來看,林肯品牌第三季銷量僅為11,618輛新車,同比下降24.1%。根據推算,今年林肯能夠保住5萬輛的表現就是超常發揮了。
當然,用毛京波熟悉的語言來說,這是Mission Impossible。
為什麼是毛京波?
事實上,今年即將國產的車型早在2017年就已經敲定,因此,銷量下滑情況下還要強推國產並不是毛京波的鍋。
從長安標緻雪鐵龍DS的敗局當中,可以看到「早產」並不是好事,雖然2018年福特從奔馳挖來了「毛京波」,希望儘快實現十萬的量級,但是,似乎沒有啟動正向作用,原本的美系豪華代表林肯品牌開始走向迷失。
是拔苗助長還是方向出了問題,在車市寒冬的背景下,似乎誰也不知道林肯陷入僵局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如今的矛頭似乎直指毛京波的空降,輿論認為,是毛京波的能力不足最終將林肯品牌一步步拉向深淵,客觀而言,林肯的鍋不能全部由毛京波來背,但是作為一把手,其主要責任也只能由其扛下去。
作為汽車傳媒行業的傳奇女性,毛京波從新聞從業者到公關公司副總裁(服務奧迪)再到奔馳中國市場營銷與傳播副總裁,其豐富的工作經驗足以令林肯品牌在華發展錦上添花,似乎,懂新聞傳播的毛京波十分善於給一個有歷史的品牌講講故事,又或者把一個德國品牌包裝得令國人產生認同感。
事實則是,毛京波服務過奧迪和奔馳的經歷,令福特方面產生了錯覺,作為羅德公關時期服務奧迪時,德資背景的羅德能夠服務奧迪更多是先天優勢,奧迪品牌當時的市場占有和渠道服務是具備先行優勢的,當時的奧迪,無論由誰去做推廣的項目,只要是基本水平都可以順利完成任務,毛京波充其量就是一個熟練工團隊的包工頭。
2007年得以跳槽奔馳,是當時奔馳處於分水嶺,戴姆勒-克萊斯勒拆分在即,C級國產在即,北奔與奔馳中國和大經銷商之間矛盾重重,奔馳傲慢的品牌和公關形象不利於在華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挖來毛京波擔任市場總監 ,負責奔馳進口車的營銷,這個節點剛好也是奔馳將營銷重心從進口向國產轉移的過程。
需要看到的是,奔馳此後在相當長時間裡都是BBA排名墊底的表現,2016年開始毛京波被調去負責的AMG/smart/V級車及Vito銷售運營,這幾款車型並非奔馳走量的主力級別和車型,同年,奔馳品牌銷量開始發力,與寶馬差距由2015年的9萬輛縮小到2016年的4.3萬輛。
因此,儘管服務過奧迪和奔馳,但是毛京波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銷售人才,其更擅長的是傳播服務而非營銷。
對於林肯品牌,2017年就定下國產計劃的林肯品牌,需要的是如何快速提升銷量,儘快將進口車型推到10萬輛的水準,以順利過渡到國產車型,如此一來對於利潤的保障比較穩妥,選擇毛京波之後,林肯卻開始轉型講故事,進入毛京波的節奏當中。
毛京波曾對外表示,「像林肯這樣的品牌,不要動輒說我要賣多少、要怎樣改變行業。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講好自己的故事。讓越來越多的用戶知道林肯是誰、它和別人有多麼不同。」
毛京波的節奏
林肯品牌在毛京波來到之前,憑藉著「林肯之道」的強調個性化服務推廣,讓林肯品牌在入華前三年,一直保持遠超豪華車市場平均增幅的高位數增長,2018年年銷量55,315輛如今看來似乎成為一個頂峰。
毛京波曾對媒體表示,在車市整體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林肯只要仍能保持著微增長,這就算是成功了。
根據毛京波自己的評價,今年林肯顯然是不成功的。
如果把責任都推給車市和整體經濟,那麼根據最新的銷量數據,1-11月豪華車市場當中排名前四位的BBAL(奔馳、寶馬、奧迪和雷克薩斯)都保持同比增長。
或許有人會說,那是BBAL,後來者林肯比不了,只是,同樣以豪華品牌自居,林肯品牌希望自己的競品是誰,莫非要和已經退出中國市場的長安DS一較高下?
上任四個月後,毛京波用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句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向外界傳達了林肯品牌新的中文品牌主張「靜謐之旅」的內涵。
醉心於傳播之「術」的毛京波沒有意識到林肯品牌的核心價值尚未深入人心,在傳播過程中突然轉變的話術容易引起歧義並最終導致理解的混亂,林肯品牌此前幾年積攢的人氣和品牌力被快速消耗。
今年前三季度,林肯在華累計銷量為33,692輛,其中只有4~6月取得小幅增長,其餘月份的單月銷量均出現下滑,降幅範圍在16.1%~30.1%之間。
林肯經銷商的庫存指數經常保持在2.0以上,並對此頗有怨言,壓庫帶來的壓力最終導致林肯在銷售和服務環節也開始變形,原本豪華、大氣的「林肯之道」被更多的優惠打折和促銷替代。
被給予厚望的毛京波給林肯帶來的就是拔苗助長式的催熟。
今年4月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專訪時,毛京波對媒體表示,「近幾個月來我一直沒有機會好好休息,一想到林肯進入中國市場晚、知名度不夠、品牌定位還不清晰,我就著急。」
客觀而言,林肯自身的技術儲備有限,與福特品牌共用平台等問題導致大量技術問題,產生大量召回等因素,都是導致林肯品牌難以向上的原因,急火攻心的毛京波無力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只能發揮自身優勢,用「話術」來解決技術問題,只是效果甚微。
根據內部消息,目前福特汽車已經對毛京波的揮霍表現產生不滿,未來其用度開支將受福特中國財務長節制,與此同時,蔚來汽車前銷售與管理高級總監陳晨將出任林肯中國銷售副總裁,負責銷售工作,向林肯中國銷售和售後資深副總裁朱梅君彙報。資料顯示,陳晨曾擔任蔚來汽車銷售與管理高級總監之前,曾就職於寶馬Mini東區,負責銷售工作。
毛京波曾經說,市場營銷就是一場秀。她自己這場秀還能堅持多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