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開最窄的門,走向最寬的路。」
文 | 黎河
《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全新回歸。
當觀眾還在回味王陽明吟誦「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消瘦身影,喊著「一編在手君無怪,曾典蓬山四庫書」的陳濟又帶著《永樂大典》向觀眾走來。這本先賢智慧和無數典籍熔鑄成的「萬書之書」價值連城,其珠還合浦、歷劫重光的故事更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財富。
昨日(9月24日)晚8點檔,首期節目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熟悉的時空對話,全新的視聽演繹,讓第二季一經播出便反響不斷。
萬冊巨帙歷盡滄桑,
消逝的典籍承上啟下
《永樂大典》的名頭說起來似乎盡人皆知,但其成書背後的艱辛又罕有人知。
作為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歷經數百年歲月的兵燹水火,成書於明永樂之初,重錄於嘉靖之末。這部1萬多冊的曠世宏編在屢遭劫難、幾經散佚之後,正本不知所終,如今全世界只剩下嘉靖副本存世。
《永樂大典》是文化傳承的符號,也是中華文明的見證。其內容包羅萬象,收錄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僧道、技藝等當時的各領域文獻,「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的門徑方法也可見後世「檢索」的雛形。《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以此作為開篇,既承上啟下,又用「修典」「救典」的故事四兩撥千斤地再次強調了典籍的重要性。
節目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寧走過星光熠熠的廊橋,迎面而來的是那些為《永樂大典》「珠還合浦、歷劫重光」努力的先輩們。張元濟道:「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時勢而失墜,此為應盡之責」,鄭振鐸也慷慨陳詞:「為國家保存文化,如在戰場上作戰,只有向前,絕不逃避」……
編纂《永樂大典》的史學家陳濟成為《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首期主人公,他的形象可謂是中國讀書人的典範,雖然布衣出身,但知識淵博,讀那些枯燥難懂的經書史書是他最大的樂趣,工作嚴謹,為人低調謙虛,精神高風亮節。他與《永樂大典》的故事,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現代人而言,也具有十足的現實引領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季結合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多種科技拍攝手法,加入了精美的後期特效,打破舞台的時空界限,營造出一種更具表現張力的情境。
當陳濟跪坐,冥思苦想,舞台被拆解成機關般轉動的書架,卷帙浩繁把他困住。「這宇宙中的每一顆星辰,都像一部典籍,發著光,為世人照著路。」懷有修書之志,但陳濟卻不知從何入手,「這世間的書,就像星星一樣多。它們各成體系,如何融為一體?」書架散開,所有的星星匯成一輪圓月,連給他帶來啟示的詩句「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也有了更具象和生動的視覺表達。
擴展表達領域,集體講述
中國人從何而來、去向何方
浩如煙海的古籍典藏從何開始?又有哪些值得傳承,與時代精神交相輝映呢?
第一季節目,《尚書》《天工開物》《史記》《本草綱目》《論語》《孫子兵法》《楚辭》等十一部享譽中外、流傳千古的典籍依次登場,伏生一生守護和傳承的初心,李時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的醫者品格,司馬遷、孫武、屈原等人深切的家國情懷,孔子、老子等古代聖賢思想的精華和內涵等都給人留下了足夠深刻的印象。
而縱觀第二季,書目涉及面很廣,不管是百科全書式展現特定時期社會面貌的《永樂大典》《漢書》,還是蘊含中國古人重要思想、價值觀的《禮記》《詩經》,或是從特定領域出發,反映中國人生產生活取得巨大成就的《齊民要術》《水經注》《茶經》……都在集體講述著我們中國人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該去向何方。
除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正典,更多「奇書」也將通過節目的演繹重新走進大眾視野。例如被稱為中國現存最早地方志的《越絕書》,不僅有史實依據,記錄了吳越地區的古代歷史文化,還大量採用了流傳於民間的逸聞軼事及傳說,讓這本千古名著虛中有實、瑰麗奇譎。書中表述的民本思想、仁義思想,至今滋養著這一方土地乃至中國人的精神底蘊。
正因如此,我們也期待這份講述維度更多元、故事內涵更豐富的書單,呈現出更強烈的藝術表現張力。除了編纂、書寫典籍的故事,典籍中的人也都能夠在「時空雙向互穿」中完成更生動的敘事,今人回到古代叩問先賢,先賢來到當下,親眼看一看他們曾經嘔心瀝血的創作、九死一生的守護,被時光之河沖刷形成了怎樣的沃野。
《永樂大典》有這樣一場戲:青年陳濟站在雨中一動不動,堅定地想要拜師,讓謝應芳頗為動容,朝他喊道:「傻小子,你為何不避雨啊?」陳濟感慨道:「雨自雲端降落,要去潤澤萬物,就像人降臨世上,總要做些什麼……雨不能自控,人可以立志,應該有所綻放,留下痕跡。」正是這種氣魄打動了老師,鑄就「兩腳書櫥」的佳話。
當陳濟最後吟誦著「一編在手君無怪,曾典蓬山四庫書」告別恩師與父親,大幕升起,觀眾和訪談間裡的專家們無不熱淚盈眶。雖然第二季剛剛開播,但我們依然能看到這些作品傳遞感染力和影響力的潛能,它們也將增進大眾對不同文化領域(文學、地理、詩歌、農業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不斷超越,
打造影視化典籍的「百科全書」
「現在我來背,諸位來記,謄錄生要保證所記之字,一字不差。」
僅剩三個時辰,因燒毀的「師」字冊即將呈送御覽,陳濟從《周禮》背到《師說》,再從一字師背到萬世師,以「師」為統領,有關的道理匯聚一冊。這個場景,除了盡顯陳濟過目不忘,博聞強識,盡通經史百家之言的形象;其感嘆「後人若讀懂這些智慧,我便無愧恩師與父親,我便無愧典籍與先賢。這部書之大,非只謂規模之大、工程之大,而謂至理之大、大道之大」也引人發聵。
而這似乎也是《典籍里的中國》的玄妙之處——用影視化的典籍串起「大道」。
眾所周知,典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國人根本,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因此,對於中華典籍的整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雖然中華典籍浩如煙海,但通過目前兩季節目的呈現,一個系統的典籍影視化演繹和傳承的文化圖譜逐漸被勾勒出來。
只是這勾勒的方式,不再是苦行僧般的修典,而是讓典籍轉變成有情感、有溫度的傳播載體,並以鮮活的姿態在更多年輕人中傳播。
節目把經典典籍通過更生動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眼前,不僅為文化類節目拓展價值維度、打造原創、挖掘本土資源提供思考和借鑑意義,也讓大家在回望典籍的過程中,感受其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典籍里的中國》通過具有時代性的表達,讓優秀傳統文化在任何語境下都能夠與時俱進,成就新的鮮活力量。
「推開最窄的門,走向最寬的路。」首期節目裡,陳濟說的話似乎也成了文化類節目創作的極佳隱喻。網際網路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面對文化多樣性與全球化的挑戰,中華典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其意義顯得更為重要。《典籍里的中國》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的現代保護整理工作呢?「以文化人」,也是節目在不斷探索中實現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