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分級指南來了!海淀名師說出閱讀力轉化成寫作力的秘密

2023-12-08     京城教育圈

原標題: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分級指南來了!海淀名師說出閱讀力轉化成寫作力的秘密

12月5日,《北京市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分級標準指南(試行)》發布。該指南首次明確了各學年段學生閱讀素養發展目標,將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從低到高分成五個等級。

其中,一至三級對應小學低段、中段、高段,四級對應初中階段,五級對應高中階段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表現。不同能力分級內,3種閱讀關鍵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理解力把握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都有標準。

每一級中小學生閱讀能力都有具體的描述。比如在閱讀文本方面,一級閱讀能力對應的是「能讀懂生活中常見的簡單語言材料」,二級閱讀能力對應的是「能讀懂生活、學習中大部分常用文本」,三級閱讀能力是「能讀懂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常見話題、形式的文本」,四級閱讀能力是「能讀懂不同類型、專業、形式的文本」,五級閱讀能力則為「能讀懂語言複雜、內容深奧、形式多樣的文本」。

隨著中小學生閱讀能力分級標準指南發布,教師可以更精準地設計學生閱讀任務,持續提升學生閱讀素養。

然而,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另一個問題來了:不少孩子多了很多書,卻依然寫不好作文。

對於提高作文水平,不少專家和老師都建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平時多看書,多積累,作文分就能步步高升。

可是,現實中存在問題是,孩子不會寫作,不是因為心中沒米,而是心中有米,但就是表達不出來。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缺少了一座橋樑,一座連通閱讀力和寫作力的橋樑。少了這座橋,閱讀力無法真正有效轉化為寫作力,二者只能隔河相望,默默垂淚。

好的語文老師,會引導學生把讀書、寫作和生活連接起來,也懂得調動孩子們的情緒和體驗。

好的語文課堂,會通過饒有特色的教育活動,引導孩子去關注身邊的生活、社會以及真實的世界,進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寫作的慾望,而不是直接要求他們去完成寫作任務。

今天的「育校名師談」欄目,京教君請到了北京市育英學校初中部王國明老師,和大家聊聊初中寫作的那些事兒,助力孩子不依靠範文和模板,把閱讀力轉化成寫作力,在寫作之路上早日「開竅」。

主講人:北京市育英學校

王國明 老師

核心要點

01

作文就是寫自己的生活,從自己的生活中提煉素材。如果孩子能夠對生活保持關注和思考,寫作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02

「知識體系」「寫作體系」都應該是在「生活場景中」構建。開展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寫作活動,並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寫作技巧,這才是作文的正道。

03

讓閱讀力轉化為寫作力,我堅持的做法就是「積累和背誦」。以「每日金句」的形式去積累,孩子儲存的詞彙豐富了,筆下的詞彙就會如汩汩清泉,奔騰不息。

育校名師談

王國明:

在和家長的交流中,經常有家長向我反饋:孩子特別害怕寫作文,一遇到周末留作文的作業時就很苦惱。家長發愁說,我們該不該讓孩子背些作文的模板,套點中考滿分作文,或者上個作文輔導班呢?

我覺得出現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還是孩子把寫作和自己的生活割裂開來了。平時孩子說話的時候,他表達的是自己的真實的內心的想法。可是一到寫作的時候,他就會想到,我怎麼才能寫夠這多字呢?怎麼才能夠上一類文呢?怎麼讓我的語言更華麗些呢?缺少了對自己生活的關注,寫作就會寫成一種負擔。

解決以上問題,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正本清源,讓作文學習回歸本位

王國明:

要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生活,要調動孩子的情感體驗。新課標下的各學科學習,更加注重學習的實踐性和情境性,引導孩子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形成能力。在這種理念下的中考作文,一定會貼近孩子的生活,讓每個孩子都有話可說。

其實,孩子們每天面對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這些生活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資料寶庫。

比如我們寫《因為有我》這個題目時,有的孩子不太會寫。我就引導他們想一想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沒有因為自己的努力讓周圍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事呢?

有的孩子說我把班裡壞了的墩布修好了;有的孩子說我在運動會上奪得了金牌給班級增了光;有的孩子說我在家裡教爺爺奶奶學會了微信視頻;有的孩子說我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了座......

這些來自於實際生活中的小事,這些因為「我」而帶來的小美好,當寫進作文時,都是非常真實、溫馨,且很能引起人們共鳴的。

所以,當孩子寫作的時候,如果我們一味地灌輸作文要高大上的理念,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地堆砌辭藻,讓孩子絞盡腦汁去編造作文,那麼作文就會走上歧途。

想方設法,激勵孩子愛上表達和寫作

王國明:

當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作文觀念之後,就要想方設法給孩子搭建表達的平台,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

於校長曾經提到過,要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構建學生的價值體系。我們語文組每到春天,都開展與春天同行的寫作活動。要求孩子們在美麗的校園中,選擇一株植物進行定點觀察,每周觀察一次,連續觀察四周。每次觀察的時候,都給孩子制定一份評價量表,引導孩子學會去觀察、學會去表達。在年級的作業反饋中,這項寫作活動被孩子們評為最喜歡的作業。活動結束後,很多孩子戀戀不捨,有同學說:「感謝您,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春天。」有同學說:「我第一次這樣凝視過春天。」

由此可見,不是孩子們不喜歡寫作,往往是我們布置的寫作形式不受孩子們喜歡。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觀察、去表達,「調動孩子的情感體驗」,激勵孩子去寫,並循序漸進地教給孩子們「怎樣去寫」,這才是作文應該遵循的正道。

厚積薄發,正確處理閱讀和寫作的關係

王國明:

孩子們愛讀書,這絕對是個好習慣。但是把閱讀的成果積澱下來形成寫作能力,這中間還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

促進孩子的「能力轉化」,我覺得重要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做讀書筆記,養成閱讀摘抄並適當記憶和背誦的習慣。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就一直堅持著這個習慣,確實是受益良多。我記得遇到一個句子說「童年的生活就像萬花筒,會永遠在你眼前閃爍著奇異的光」。讀到這麼美的句子,我特別喜歡,不僅摘錄下來,還把它背下來,至今都記憶猶新。

上中學的時候,我還特別迷戀汪國真的詩集。其中有一首詩叫《母親的愛》,詩的結尾說「我們可以走得很遠很遠,卻總也走不出母親心靈的廣場」。這些含蓄雋永的詩句,我們不斷地積累、不斷地豐富,儲備的詞彙多了自然就會文思泉湧。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家長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做讀書筆記,不斷去積累摘抄並背誦,這樣孩子的寫作能力就會提升。

內容來源 | 京城教育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099255df3e2eb249744e7f137a5ee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