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在「雙減」「雙新」背景下,2023年北京迎來新一輪的中考改革:中招錄取計分科目減少至6門,歷史、地理、化學、生物學成績以等級呈現,道德與法治筆試由閉卷調整為開卷……此次中考改革,既要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也要提高考試評價的導向性,同時助力學生學習學科知識、尋求學科興趣、提升思維品質。
如何應對新中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學生們對於新中考的變化又有著怎樣的反應?近日,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導下,北京教育學院組織學科專家走進人大附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學校(簡稱「人開」)進行調研。隨著調研的展開與深入,我們清晰地看到人開積極適應和擁抱變化的努力,以及課堂上發生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是新中考背景下課堂變革的一個縮影。
「道法開卷考,和我想的不一樣」
樣簡單。大多數非選題在書中是找不到到答案的。開卷考更注重的是我們自己對於事件的看法和想法。對比之前的考試,我覺得更考驗我們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剛剛參與過第一次道法開卷測試的初二人開張同學反饋到。
道法開卷測試的新模式,對學生和老師都是一個挑戰。人大附中經開學校道法教研團隊的老師深入研究後發現,道法科目的開放性、實踐性、選擇性都增加了,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的思維過程,為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提供更大空間,需要學生從原有的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中跳出來。為了讓學生快速適應新中考模式下的道法學習,該校道法教研老師們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讓道法課堂既有「趣」又有「味」。
例如,在學習「國家利益」這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其中內涵,老師設計了「說文解字」的環節。上課時,老師請學生結合篆書「國」字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國家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的條件,接著讓學生動腦思考、動筆設計,如果由同學自己設計這個字,還增加什麼要素。
學生們被這種新鮮的課堂感受所吸引,紛紛上前展示並分享理由。通過對「國」字的解讀和有「趣」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彰顯了思政課堂的「味」,進一步啟發了學生關注、了解、感受中華文化。通過這種有效互動,學生們在短短一堂課上上就了解了國家利益的內涵,並初步樹立了國家利益與人民息息相關、需要每個人都用心維護的意識。
「我們的課堂越來越『活』了」
「我的植物生病了!」 初一許同學驚訝地發現,教室窗台上的植物不太對勁,「葉片萎蔫發黃,水體渾濁發臭」。於是,許同學找到了生物老師尋求「良方」。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植物「患病」原因,實驗探究確定原因並制定「搶救」計劃。「水裡微生物過多要勤換水」「把發黃的枝葉剪掉」「對,把爛根也要剪掉」……這堂生物課,基於真實問題、創設真實情景,引導學生們動手實踐並自主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生物老師們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引導學生來發現問題、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思維。在學習「細胞如何構成生物體」時,對於微觀的細胞世界,大多數學生是陌生的,但陌生感更好的激發了好奇心和探索欲。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帶領學生用善於觀察的眼睛,善於思考的頭腦,善於操作的雙手,投入到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當中,共同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在談到如何針對新中考改革後的歷史學習時,人開學校歷史學科負責人劉燕燕這樣說,「我們設計了『在身邊發現歷史』的主題活動,活動要求學生要從身邊的生活入手,通過博物館、街道、建築、老照片、老物件等,切身感受身邊的歷史,可以通過活動直接拉近學生生活與歷史的距離,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知,發展歷史思維,通過課堂上的成果分享,鍛鍊了學生的史論結合的講述能力,激發了大家學習歷史的興趣。」
與其他學科不同,地理學科選擇了「走出去」。學生們通過走進亦莊地區企業,了解科技與環境發展;走進涼水河水域,了解可持續發展;走進現代化農業基地,了解科技與農業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充分認識生活中的家鄉,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積極進行野外考察。通過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學習和公開課展示,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習方式。通過課堂的變化,學生們真切的感覺到:生活處處是地理,生活就是學習的場所。
新中考改革後,人開學校化學組老師集體備課將「以考定教」的知識和能力教學設計轉變成提升興趣和素養的項目設計。他們想辦法將課堂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進行銜接,引領學生學會解決真實的問題。同時,化學還融合了跨學科實踐,通過經典的實驗現象激發興趣,將化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例如老師們通過「舌尖上的化學」、「家務中的化學」、「節日裡的化學」、「化學與發展」等主題情境開展教學;科學探究中挖掘學生們的興趣點,並提供實驗器材和「NB實驗室」,引導學生們自己動手嘗試,驗證實驗效果是否和期待的一樣。這一系列舉措,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探索欲。
小四科學習 允許鼓勵性積分和免考
人開學校歷史學科負責人表示,新中考後,老師們有了一種更寬鬆平和的心態,卸下了思想上的「枷鎖」,老師們從考試的「指揮棒」中解放出來,跳出「只追求分數增長」的圈子,不用再強化學生複習機械記憶的內容,而是將課堂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進行無縫的銜接,引領學生真的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去發現體驗歷史之美。
該校老師設計了「探尋紅色文化歷史基因」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故事會、實地參觀等形式,發掘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編排「五四運動」的課本劇,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設計台詞,從而了解五四運動,傳承五四精神 ;開展「探索中國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小組合作分工,將研究成果以適當、生動的方式展示出來,同時進行全班辯論:「對於現在流行的「洋節」如聖誕節、萬聖節等,你支持還是反對?」
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學生們提高了溝通和表達能力,並對歷史現象有了正確的認識,真正激發了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不再是死板的作業,固定的練習,而是設置開放性、實踐性的作業,建立差別化的評價體系,甚至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記分和免考。通過老師們的努力,學生的潛能和興趣都被有效地激發出來,真正做到讓學生們學得愉快。
「一體兩翼」服務學生健康成長
人開學校除了對新中考改革幅度比較大的科目外,對主科也一直保持著高度的關注。學校近兩年構建了「一體兩翼」服務學生健康成長的課程體系,整體架構形似一架將要騰飛的飛機,其「一體」指的是十二年一貫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和為學生幸福一生奠基的體育課程;學校大力構建的數學和閱讀課程兩大學科是騰飛的跑道;而飛機的發動機是以思政課為主的學科育人課程;飛機的兩翼分別是科技課程和經濟課程,這源於經開區區域優勢和人大附中資源優勢。「一體兩翼」的獨特體系,終將助力人大附中經開學校實現騰飛。
人開一直非常重視新中考的變化,在精準把握學生主體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教學設計。全面落實高質量教育,即備課高質量、課堂高質量、作業高質量。
首先,要求教師向自己要質量,向課堂要質量。一方面減少課下低效的作業,將雙減工作落到實處,真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同時加強學生診斷和學情分析,找准學生需求,將課堂教學與實際問題有機結合起來。
其次,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重視育人質量的提高。在內容上,推動優質引領。深入把握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點和興奮點,突出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式上,減少機械性、重複性的考試內容和作業,通過開展各項主題實踐活動,推動深度學習的真實發生並推動多元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逐步構建構建「備、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生態。
擁抱新中改,激發學生內動力
新中考改革後,老師們開始追求「核心素養更好落地落實」,更好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人開老師們對原有的教學及時進行了調整,強調核心素養的培養。老師們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思考,跨學科之間的聯繫與融合,讓單一的學科變得更寬廣,更包容,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人開學校將以中考改革作為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系統變革的切入點,向前影響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落實新課標,提高不同學科學習策略的針對性,聚焦興趣和思維品質培養;往後撬動高中教育改革,鼓勵特色課程建設,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發展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進一步減輕中考的升學壓力,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內容來源 | 京城教育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