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取決於平等與自由的邊界,我們是否混淆平等和公平的概念?

2019-07-20     凌風商業手記

一起聊聊,經常被人提及的不平等問題。

在國內,你常聽到焦慮與階層下滑這些詞。在國外,占人口1%的富人,也成為熱門話題。

這背後,其實都和不平等有關。而且,資本領域的不平等,更隱蔽,也更重要。

而這些,和我將要向你介紹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1971.5.7-至今)有關。

他聰明,年輕,帥氣。這幾年,名氣甚至超過搖滾明星。說起皮凱蒂,你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那本全球暢銷書《21世紀資本論》。

這本書2013年出版,連續居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在全球賣出幾百萬本。

為了宣傳這本書,皮凱蒂2014年還來過中國。期間做了很密集對話和簽售活動。

一本嚴肅經濟學著作,內容滿是數據,為何獲得那麼多關注?

因為這本書,讓不平等這個話題,重新回到大眾視野。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21世紀資本論》是當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而且,也可是這10年最重要的一本書。不平等問題如此敏感,不僅觸及經濟學神經,更是觸動了這個時代的痛點。

金融危機後的不平等

你學過經濟學,就知道認錢不認人,其實是相對公平的做法。

但這同時意味著,承認是市場造成的不平等。

其實,這也是亞當·斯密以來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一。

在過去,對市場經濟造成貧富分化,大家多數情況都願賭服輸。

在今天,為什麼突然之間,不平等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在全球都變得很難接受呢?

答案是,和2008金融危機有關。

過去十年,已開發國家最重要事件就是金融危機。

表面上,這幾年經濟已經復甦,理論上,大家應該又回到歌舞昇平的老日子。

但是這次有點不一樣,民眾始終不滿意,認為復甦的結果,導致分配出現問題。

大部分國民,沒有感覺到復甦的好處,他們收入增長的速度,沒有恢復到危機前。

中下階層的日子,沒有好轉,甚至惡化。與此同時,上層就不一樣。尤其是財富金字塔頂端的1%人群。他們被認為撈走了經濟復甦的最大好處。

可以說,這十年,對於不少歐美中產階層來說,是失去的十年。英國脫歐以及川普上台背後,其實都有著公眾的憤怒,這種憤怒是什麼?

是對不平等的憤怒,是對於財富分配頂端1%人群的不滿。

在中國,這十年,是我們成長的十年。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與此同時,這十年的資產泡沫,讓不同的人收入差距拉大。

我們見證了財富的增長,也感到階層固化的擔憂。這十年,對於中產階級是喜憂參半的十年。

經濟分類:資本與勞動

可見,站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出現一個重要線索,那就是在西方和中國都在關注不平等。

這話題,蘊含很多情感含量,不過,要形成社會思潮,光有情感可不夠,還需要理論武器。皮凱蒂的研究,就送上了合適的理論依據。

所以,皮凱蒂的成功關鍵,是在合適的時間,提出了合適的問題。

他最大貢獻,不是新理論,也不是新模型,而是歷史數據,從中他發現了新的趨勢。

皮凱蒂將經濟分成兩個基本要素:資本和勞動力。這兩個要素,都可以被用於生產,也可以分享產出的收益。資本可以出售,也可以無限累積。

勞動力可獲得報酬,但不能被別人所擁有。

18世紀工業革命到今天,大概300年。通過這300年財富分配數據進行分析,皮凱蒂發現了什麼?

資本回報率,總是高於經濟增長率。投資回報平均維持在每年4%到5%,而GDP平均每年增長1%到2%。

這意味什麼?

靠勞動的人和靠資本的人,升值空間完全不同。可別小看這點區別。你想想,如果5%的投資回報,意味著每14年,財富就能翻番。

而2%的經濟增長,那麼翻番要35年。僅僅一百年內,有資本的人,財富128倍。整體經濟規模,其實只是增長了8倍。結果是什麼?

就算是經濟增長,資本和沒有資本的人隨著經濟增長,都變得更加富有。但是,彼此之間貧富差距,將變得非常大。更重要的是,這趨勢不會改變。

這一結論,可以說結結實實踩在不平等的痛點上。說白了,就是個人奮鬥努力不那麼重要了。過去認為公平競爭的資本主義,可以說進入拼爹時代。

大眾的不平等怒火,本來就熊熊燃燒。皮凱蒂的研究,更是澆了不少油。

如何評價皮凱蒂?

他最主要貢獻是數據,這些數據細節,也受到一些質疑。

我覺得,細節確實可以再討論,但從定義來看,皮凱蒂問題可能更大。就是前面說的,他的前提在於,資本回報率大於經濟增長速度。

因此,皮凱蒂論證說,這必然導致不平等的擴大。

按照皮凱蒂的邏輯,有的現象,也許就不能很好的解釋。

首先,我們知道,人不是資本,不能長生不老。每一次遺產的贈予及分散,都有成本。這樣,也降低財富分配不均。這一點經濟學家費爾德斯坦談過。

用中國人的老話,富不過三代。

其次,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一個資本,能有多少回報,其實差別很大。

相同的項目,不同的人經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對於實業界,或者創投界工作的人,對這最清楚了。成功的風險投資,獲利可以百倍。

失敗的投資,可能顆粒無收。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可能擁有少量資本,要麼是金錢資本,要麼是人力天賦。而利用這一資本,能夠獲得多少收益。結果,可能天差地遠。

成功,這取決於創意、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運氣。

《經濟學家張維迎留言說,「皮凱蒂應該去調查下,比爾·蓋茨的祖父屬於最高收入的百分之幾?」

顯然,蓋茨的成功,更多來自個人。

皮凱蒂最大價值,在於使得人們關注到知識經濟時代的不平等。

但他可能沒有找對原因。我一直很關注全球中產階層滑落的情況,也正在寫一本《軟階層》的書。

我覺得,知識社會來臨之後,一個人擁有怎樣的網絡,對收入的影響,遠大於工業經濟時代。所謂網絡,大致就是你的各種關係。

在工業經濟時代,擁有一技之長,對大部分人更加重要。到了知識經濟時代,同等人力資本的人,因為擁有不同的人際網絡,就會出現巨大差距。

在美國,從1972年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個階段各類新貴橫空出世,比如臉書CEO扎克伯克之類,年年輕輕就擁有天價資產。

他們積累財富速度令人瞠目,不平等程度迅速惡化。現在國內網紅,很多人一場直播能夠收入百萬。同樣的人,在線下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白領或者售貨員。

當網紅,最重要的,不是你的長相你的特點,而是你能不能發揮自己的網絡優勢。

提出問題只是開始,如何解決才是關鍵。

皮凱蒂建議是什麼?

徵收15%的資本稅、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稅提到80%左右、提高通貨膨脹等等。這些做法很激進,而且,也不具備操作性。

比如徵收國際財富稅,畢竟富人擁有更多的避稅工具。

其結果,必然是道高一尺高一丈的貓鼠遊戲。一般中產,因為沒有多少避稅途徑,反而更慘。皮凱迪的政策建議,其實是直接導向結果平等。

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機會平等。

經濟學家與不平等打交道的日子,幾乎和資本主義一樣久遠。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資本主義」一詞出現,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版。

不平等問題,取決於平等與自由的邊界。而這種邊界,往往取決於不同階層的互動。我認為,市場經濟仍舊是二者的共通基石。

其實,我們很多焦慮根源,都在於不平等的上升。要避免這樣的不平等繼續擴大,個體怎麼辦?

你能做的,就是儘量擴展你的個人網絡。這樣,你的資本,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我本人也讀過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應該說皮凱蒂關注的是一個全世界普遍存在且引起高度關注的經濟、社會現象——不平等,他在書中列舉了內容豐富、維度多元的大量數據,也有嚴密的論證過程。

但是,皮凱蒂的邏輯和結論,確實和這個世界的真實狀況、以及我們的直觀感受,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首先,今天的信息時代,決定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不再是資本,而是科技的進步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確實是一大批金融資本家從中受益,比如J.P.摩根、愛德華.哈里曼等人。他們通過投資鐵路、鋼鐵、電信、汽車等當時的新興產業,迅速積累過去需要幾代人甚至是一個王朝才能積累的財富。

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時代,這種情況已經在逐步改變,資本正變得空前富裕,而前沿的科技正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可以說全世界的資本都在瘋狂追逐可以改變世界的科技。

如今,全世界市值最大的幾家公司,比如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騰訊、阿里等,無一不是在走在時代前沿的高科技公司,科技正成為改變世界、引領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

其次,我覺得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需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真的反對不平等嗎?

或者說,我們是否混淆了平等和公平的概念?

比如說,我和張三,共同承擔一個項目,張三乾了四天活,我乾了六天活。項目完成之後,錢應該怎麼分?

平等的做法就是兩個人對半分,公平的做法就是張三拿四成的錢、我拿六成的錢。

這個問題該怎麼選?我想大多數人都會選公平的做法吧。

或許,我們應該這樣想,在一個社會裡,每個人的天賦、出身、家庭背景都不盡相同,不平等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如果社會的基本規則大致上是公平的,意味著社會的上升通道是開放的,社會階層是流動的,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的生活、甚至實現階層跨越的。

這種情況下,不平等是我們每個人採取行動的重要動機,也是促使我們人類彼此合作繁榮的重要推動力。

所以,我覺得皮凱蒂應該討論的不是世界是不是存在不平等,而是怎樣才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公平。

當然,我們所處的這個真實世界,很可能是既不平等,也不怎麼公平,但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直面的現實。

在如今的信息時代,我們能做的一是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找到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領域;

二是打造自身的人際網絡,通過網絡整合更多的資源、與更多的人達成合作,共同把事情做好。做到了這兩點,我們就可以在社會上更好的立足,也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e3tF2wBmyVoG_1ZC-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