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霸主鯨類的心酸 | 誰來幫我找找回家的方向?

2023-09-04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海洋霸主鯨類的心酸 | 誰來幫我找找回家的方向?

撰文 / 陳宇維(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近年來,鯨類擱淺的事件頻發,本該在海中自在遨遊的溫柔巨獸,為何要以如此悲壯的方式「逃離」自己的家園呢?海洋發生了哪些不為我們所知的改變呢?

海洋巨獸為何唱起悲歌

鯨、海豚和鼠海豚統稱為鯨類動物,全球現存約90個物種。它們處于海洋食物鏈的頂端,是海洋環境健康的指示物種,也是開展海洋保護工作的旗艦物種,對保護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意義非凡。它們的種群數量、時空分布模式和遺傳多樣性,能夠反映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每年都會有數千隻鯨類擱淺在世界各地的海灘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多國都發生過大規模鯨類擱淺事件。近一年來,中國沿海地區也接連發生多起活鯨個體或集體擱淺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鯨類擱淺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包括自身因素(導航功能衰退、老齡化、疲勞、疾病、社群活動等)或外部因素(自然環境類:太陽活動導致地磁變化、氣候變化、地震、風暴、海岸線地形結構和捕食者追獵等;人類活動類:漁業生產、海洋垃圾、有毒污染物和急性水體噪聲暴露等)齒鯨使用高頻聲吶進行回聲定位,高度依賴發聲和聽覺能力進行探測、導航、定位、捕食、通信等重要的生命活動。當回聲定位系統發生紊亂或受到損傷時,齒鯨可能無法順利導航而最終擱淺。

相比而言,鬚鯨會使用有層次結構的低頻聲音與同伴進行聯絡,其發聲原理也與齒鯨不同。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專家統計了中國沿海近70年的鯨類擱淺數據,其中,齒鯨和鬚鯨各占擱淺記錄總數的90%和10%,鬚鯨幾乎全部是單一個體擱淺,而部分海豚是集體擱淺。

瓜頭鯨通常生活在遠洋深水區,不屬於近岸物種,它們的群發性擱淺不禁令人深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採用無損傷聽覺電生理技術,對2021年7月6日擱淺後被救護的一頭瓜頭鯨的聽覺能力進行了測試,並繪製了聽力圖譜,最終發現它出現了嚴重的聽覺損傷,喪失了回聲定位功能,很容易在茫茫大海里迷失方向。

被噪聲污染的海洋

海洋原本就有自己的聲音,包括海洋生物發出的聲音,如海豚用低頻的哨叫聲來交流,用高頻的回聲定位信號來探測導航等;還有地震海嘯、打雷下雨,甚至起風時引起的水面波濤和聲音。有了人類活動後,海洋里的聲音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工業革命之前,海洋聲環境主要由地理源性和生物源性的聲音組成,人源性的貢獻較小。進入工業化社會後,人源性噪聲漸漸占據了主流。在過去50年中,航運量的增加使主要航線上的低頻噪聲增加了約32倍。隨著技術的進步,對化石能源儲量進行地震勘探、海上鑽井、風電場的運營、碼頭與橋樑建設中的水下爆破及打樁施工噪聲等被不斷地引入水中。

水體噪聲污染讓鯨類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擱淺在乾涸的沙灘。如果人類能約束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能減少對鯨類的打擾,讓它們活躍在無限生機的蔚藍之境,回歸安靜、舒適的家園吧。

延伸閱讀 人源性噪聲對鯨類的負面影響

行為干擾,包括促使鯨類避開相關的施工水域,影響其遷移、集群、索餌及躲避敵害等;

聽覺掩蔽,目標信號(如同伴發出的通信聲信號)在某些頻率範圍被水體噪聲所掩蓋,使得目標信號被收聽到的範圍降低;

生理性損傷,鯨類能靈敏地感知到強度超過自身聽覺閾值的噪聲。當噪聲增強或持續積累時,會導致鯨類出現暫時性的聽覺閾值偏移,具體表現為聽覺頻率範圍變窄,或者聽覺閾值水平提高,並伴有免疫應激反應。而當鯨類長期暴露在高強度的水體噪聲中或遭遇急性水下衝擊波時,將造成聽覺系統的不可逆損傷,並危害組織器官。

延伸閱讀 如何救護擱淺的鯨類

如果在海邊遇到不幸擱淺的鯨類,應該如何救護它們呢?首先應聯繫專業的救護機構。再根據擱淺鯨類的體型大小和健康狀況,所採取的救護方式也不盡相同,體型較小且身體健康時,在潮位允許的條件下直接將其放生;而體型較大且狀態不佳時,需進行專業救護,待漲潮後協助其游回大海;受傷的話,則需要轉移至人工環境暫養,康復後將其放歸大海。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擱淺的鯨類聽到了什麼?》,撰文/陳宇維,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da5fe1aad85f87ff73c4c8d0cc57d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