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改國名為巴拉特了,印度和巴拉特有何來歷?改名理由是啥?

2023-09-06     以史為鑑

原標題:印度要改國名為巴拉特了,印度和巴拉特有何來歷?改名理由是啥?

大家好,我是歷史博主以史為鑑。

我們南邊最大的鄰居印度又搞了一出國際大新聞。這次是印度打算更改國名,不叫印度(India)了,要叫巴拉特(Bharat)!

那麼印度人為啥要這麼搞?新名字巴拉特又有何來歷呢?

一、我們先說印度(India)這一名稱的來歷

眾所周知,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最早的文明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左右,當時的印度古人就生活在印度河流域。

當時的古印度人就以河為名,印度河在梵語中就叫信度Sindhu。

在中國史書記載中,張騫通西域時,發現「其(大夏)東南有身毒國「,「身毒」就是印度古稱,其實也是從Sindhu音譯而來。

《後漢書·西域傳》寫道:

「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其人弱於月氏,修浮屠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其人弱於月氏,修浮屠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這裡面對於印度的地理位置,比如「臨大水」,這個大水就是印度河;還有印度人「乘象」、「修浮屠道(信佛)」等民俗等都有記載。

直到唐朝,唐僧玄奘法師前往天竺,在《大唐西域記》里給「身毒」改名為印度:「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的另一個鄰國波斯在翻譯Sindhu的時候,卻把Sindhu翻譯成了Hindu,主要原因是波斯人在發音時,對首字母S存在發音困難。

波斯和阿拉伯相鄰近,而且他們都是當時東西方世界,進行文化傳播、經濟交流的主要橋樑。

於是當波斯人口中的Hindu傳遞到希臘、歐洲之後,他們又將Hindu或Indu訛變為Indus,甚至西方人認為整個南亞半島都是印度。

於是長此以往,Indus成了西方對印度河的通用名稱;

到了中世紀阿拉伯人崛起,穆斯林占據印度河流域後,按照波斯語的稱呼,把印度叫做印度斯坦Hindustan,意思就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印度國」。

等到大航海興起,英國人開始殖民印度,也就按照西方的傳統叫法,把印度大陸稱呼為India。很明顯,我們日常使用的印度-India,顯然詞根還是從Indus、Sindhu演變而來的。

二、我們再來說巴拉特(Bharat)這一名稱的來歷

如果把「Bharat」翻譯成「婆羅多」,而不是巴拉特,估計大家就會更容易理解了。

婆羅多算是古代印度諸多語言中對自己的稱呼之一。

早在距今約2500多年的印度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及《蓮花往世書》中,就出現了「婆羅多」的名稱。

而在《摩訶婆羅多》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沙恭達羅》,講述了一位名叫豆扇陀的國王在一次外出中,遇到了在林中修行的凈修女沙恭達羅,兩人相愛並生下一子婆羅多。

婆羅多長大後繼承了王位,成為一名賢明的君主。婆羅多的後代被稱為婆羅多族,婆羅多的國家也被稱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

而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書名的意思就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

而「婆羅多」也就是「Bharat」的字面意思是「承載/攜帶」,實際意為「尋找光明/知識的人」。

在古印度文獻往世書里,還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

甚至在印度如今的憲法裡,第一條就指出「India」和「Bharata」都是印度的意思。

三、印度為啥要改名

印度人要改名其實不是一天兩天了,此前就有人向印度最高法院申請改名,只不過被駁回了。

當時修改的兩個選項就是「巴拉特」(Bharata)或「印度斯坦」(Hindustan)。

修改理由是「India」這個詞源於外國語言,帶有殖民特色,而「巴拉特」或「印度斯坦」更反映印度歷史傳統。

當時印度最高法院法官以,印度憲法已明文指明「印度」(India)就是「巴拉特」(Bharat)為由,駁回了這項申請。

除了「India」是源自於外國,還有一個改名原因是印度得名的大河——印度河,如今大部分流域都位於印度的死敵巴基斯坦境內。

雖然印巴分開也不過七十多年,但是雙方大打出手多次,在宗教、文化、地理上都是互相為敵,印巴國內民粹主義迭起,更改國名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另外,印度精英認為,印度有一百多個民族,有超過1652種語言和方言。

這麼多的民族和語言中,對於英語的India認同度很低,反而是Bharat在印度各民族和地區中知名度較高。

為了團結印度國內大多數的民族,將India改成bharat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的方法。

而莫迪直接在G20會議上更改印度國名,其實是受到了國內反對派的巨大壓力。

在今年7月,印度的一個旨在2024年大選推翻莫迪的反對黨,宣布成立一個新聯盟,這個聯盟的名字就叫INDIA!

自此以後,印度國內「印度」與「巴拉特」名稱之間的爭端愈演愈烈。

莫迪部下,北阿坎德邦最高民選官員Pushkar Singh Dhami在X上說:「(改名)這是對奴隸制心態的又一次打擊,」

而反對派議員沙希·塔魯爾同樣在X上表示:「希望政府不要愚蠢到完全放棄「印度」,因為「印度」在幾個世紀以來積累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

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印度改名的事情還剛剛開始,後續如何也很不明確,不過網友們已經想好了,不管以後是叫印度還是叫巴拉特還是婆羅多,阿三的暱稱還是不變了。

文/以史為鑑

圖/網絡

參考資料/

《印度文明》——文明之路·世界文明環球紀行 央視國際2007年01月31

Bharat : The Power of a Name——isha sadhguru.com

India’s government replaces 『India』 with ancient name 『Bharat』 in dinner invitation to G20 guests——AP news

India replaces 'India' with ancient name 'Bharat' in dinner invitation to G20 guests

——ABC news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d77a6e41796d48856810ecbe177e6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