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一夜狂跌上千億,裁員1.5萬人,又一「科技霸主」跌落神壇

2024-08-17     新銳作家文壇

最近,大名鼎鼎的美國晶片公司英特爾被股東們告了,結果其股價在很短的時間裡狂跌,一天就少了320億美元(人民幣大約2320億元)。

此事一傳開,全世界都在議論紛紛。要知道英特爾以前可是行業里的老大,如今這般,無疑令人唏噓。

然而,回顧英特爾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晶片市場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其競爭對手,如AMD、英偉達、三星電子和台積電等,均展現出了強勁的實力和市場占有率。

那麼,近年來英特爾究竟經歷了什麼,導致其從行業領先地位滑落至此呢?

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等人在加州創立了英特爾。

起初,英特爾以生產存儲器晶片為主,並迅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安迪·格魯夫的加入成為了英特爾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格魯夫以其偏執的工程師精神和卓越的管理能力,不僅提升了英特爾的製造能力,還力排眾議,推動英特爾完成了從存儲器到微處理器的戰略轉型。

在存儲器時代,英特爾憑藉其出色的設計和製造工藝,迅速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

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Intel 4004,開啟了計算機微處理器的新紀元。

隨後,英特爾不斷推出性能更強大的CPU產品,如8086、80286、80386等,逐步確立了其在CPU市場的領導地位。

1974年,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占據了約80%的市場份額,成為當之無愧的市場霸主。

其推出的多款存儲器產品,如型號「1103」的MOS,不僅實現了單位內存成本的大幅下降,還通過自建晶圓廠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供應,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市場中的地位。

然而,隨著日本半導體企業的崛起和技術的快速疊代,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逐漸感受到壓力。

1985年,格魯夫和摩爾決定放棄存儲器業務,轉而專注於微處理器(CPU)的研發和生產。這一戰略轉型不僅挽救了英特爾,還為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

在CPU領域,英特爾憑藉其一體化(IDM)模式,實現了設計與製造的完美結合,從而提供了高性價比的產品。

網圖

當時的英特爾,不僅在搞創新上牛氣沖天,連賣貨也玩得賊溜!

1991年,英特爾推出了超級有名的「Intel Inside」營銷計劃。

他們給電腦製造商們塞了點廣告費,讓英特爾的標誌像病毒一樣,迅速在消費者心裡紮根,變得家喻戶曉。

他們還搞定了IBM、微軟這些大佬,用他們的大客戶戰略和Inside營銷招數,和這些重量級夥伴手拉手,一起把計算機世界搞得熱火朝天。

此外,英特爾還積極開拓新的市場領域,如數據中心、物聯網、自動駕駛汽車等,不斷拓展其業務版圖。

到2000年時,英特爾的市值已攀升至令人矚目的3000億美元,穩居科技行業的領導地位,其在處理器領域的技術與市場優勢均處於無可撼動的領先地位。

而談及更為輝煌的時期,則不得不提2012年。

彼時,英特爾無疑成為了晶片領域的超級霸主,其市值不僅遠超台積電,達到後者的兩倍之多,與當時的英偉達相比,實現了十餘倍的顯著優勢。

可就在這一年,英特爾做出了一個讓他們後來直拍大腿的決定——對EUV技術說「不」。

這個錯失良機的決定,簡直就像是英特爾開始走下坡路的信號彈,讓他們的未來變得越來越坎坷。

當年,ASML的極紫外光EUV技術剛剛被證實為可行方案,急需大量資本注入以提升產能,這無疑是一次難得的彎道超車機會。

在接下來的融資環節,ASML可是賺足了眼球,台積電和三星電子都大手筆地投了錢,一個扔進去14億美金,另一個也砸了9.74億美金。

其實,英特爾之前是拍胸脯保證要投入41億美金的,但他們的CEO科再奇突然來了個急剎車,投資計劃就這樣被叫停。

就這樣,台積電用EUV技術一飛沖天,嗖嗖地就超過了英特爾,當英特爾試圖再次採用EUV技術時,卻發現已經錯失良機了。

話說回來,三星在晶片界的技術和應用也越來越牛,而英特爾好像有點原地踏步,想靠吃老本撐場面,但這招不太管用,因為市場變化得太快了。

縱觀英特爾過去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多次錯過了行業發展的風口。

追溯到2005年,那時的英特爾如日中天,作為全球晶片霸主,英特爾在蘋果的力邀下,正式成為其晶片供應商,這一合作開啟了長達15年的「蜜月期」。

那會兒,蘋果還是電腦界的超級玩家,而英特爾就像個肌肉男,用它那超級給力的x86處理器給蘋果電腦加了個大大的馬力,讓蘋果跑得飛快。

網圖

但可能是太驕傲了,英特爾在晶片製造上的進步越來越慢,特別是在7納米技術上,他們碰到了大難題,導致其產品性能越來越低。

另外,英特爾一直沒答應蘋果公司合作開發手機CPU的請求,這讓英特爾沒能及時加入移動網際網路硬體市場,錯失了分錢的機會。

與此同時,蘋果自己做的晶片也越來越牛,特別是A系列晶片在手機和平板上用得超好,這讓蘋果覺得,把這些晶片用在電腦上肯定也行。

2020年,蘋果發布了一個大新聞:他們推出了自家研發的超級晶片M1,決定要跟英特爾說拜拜,開始用自己設計的基於ARM架構的晶片。

蘋果雖然給老朋友留了兩年緩衝時間,但這一決定無疑給英特爾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自從蘋果這個大客戶跑路後,英特爾的PC晶片業務就像被踩了剎車一樣,增速慢得跟蝸牛似的。

但英特爾不想就這麼認輸,於是開始瘋狂砸錢,把寶都押在了數據中心和代工這兩個新戰場上,希望能找到新的金礦。

可現實太殘忍,英特爾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與此同時,AMD這個競爭對手一直緊追不放,讓英特爾的CPU市場份額像滑滑梯一樣一直往下掉。

此外,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浪潮,徹底顛覆了原有的遊戲規則的關鍵時刻,英特爾似乎再次展現出了其「倒霉體質」,完美地錯過了這一重要的發展機遇。

在當前人工智慧(AI)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巨頭正積極布局以在AI時代占據有利位置。

但對於曾經的晶片行業老大英特爾來說,雖然他們已經確定要把AI作為發展的重點,不過在晶片代工這塊,他們似乎沒怎麼從AI的好處中受益,反而一直虧錢。

英特爾最近公布的帳本顯示,他們做晶片的部門今年虧了70億美元,比去年的52億還多。

最近幾年,全球晶片市場就像坐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

因為技術更新得特別快,再加上各國政府都在使勁兒推動自己國家的晶片產業,新的晶片工廠和生產線一個接一個地冒出來,結果就是市場上的需求和供應突然不平衡了。

網圖

另外,大家買晶片的口味也變了,尤其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這些以前賣得很好的東西,現在賣得沒那麼快了,這又讓某些領域的生產過剩問題更嚴重。

在這樣的市場狀況下,英特爾代工生意越來越差,看起來挺難避免的。

同時,晶片製造工藝的日益複雜化對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英特爾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巨大,但在先進位程的研發和生產進度上,相較於競爭對手台積電和三星,仍存在滯後。

特別是當英特爾想要把晶片做得比10納米還要小的時候,他們遇到了技術上的攔路虎。

與此同時,AI時代正嗷嗷待哺地需要那些超級給力的計算晶片,英特爾這時候是四面楚歌,競爭對手們一個個都虎視眈眈。

網圖

英特爾在代工這塊兒起步晚了,之前還犯過不用極紫外光刻技術這種大錯,所以現在拉客戶的時候特別難,競爭太猛了。

另外,英偉達和AMD這些公司在圖形卡和AI專用加速器上做得風生水起,現在是AI晶片市場的大佬。

英特爾因為沒抓住這個技術優勢,現在在技術圈兒的領導地位丟了,市場上的地位也跟著受影響了。

目前,英特爾的營收主要依靠PC業務及數據中心和人工智慧事業部,這兩大部門貢獻了總營收的八成以上。

因此,這個矽谷中曾閃閃發光的「天之驕子」,能夠堅持至今才「暴雷」,也實屬不易了。

在當前的複雜環境與挑戰面前,英特爾現在正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急著尋找轉型和重振的新路子。

英特爾這次裁員,就像是壯士斷腕,但為了生存下去,得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AI晶片和GPU市場裡。

想像一下,未來AI的需求會像潮水一樣洶湧,GPU和AI晶片就像是計算世界的新心臟。

不管是咱們用的電腦,還是那些超級伺服器,都得圍著GPU和AI轉,它們會成為構建未來科技世界的關鍵。

雖然英特爾還推出了超級炫酷的IDM 2.0戰略,還瘋狂砸錢在人工智慧、雲計算、5G這些超級火的技術上,想用科技的力量來個華麗轉身,但要想再次稱霸,恐怕有點難。

畢竟,英特爾的經歷,也給其他競爭對手敲了警鐘,現在大家都在你追我趕。

至於將來誰能坐上行業老大的寶座,只有拭目以待了。

-END-

作者:柚白

編輯:一乙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bf14a7c151a4ba6044a480f8892da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