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國中嘆顛倒:蒲松齡為什麼要寫《羅剎海市》?

2023-07-31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顛倒國中嘆顛倒:蒲松齡為什麼要寫《羅剎海市》?

本 文 約 46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鍾

7月19日,沉寂多年的刀郎突然歸來,一首「羅剎海市」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陣陣的解構熱潮。

刀郎的這首《羅剎海市》,歌詞取材於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同名故事。那麼,蒲松齡的《羅剎海市》講的是什麼呢?

刀郎《羅剎海市》專輯封面

海外羅剎國與龍宮

《羅剎海市》跟《鏡花緣》一樣,講述了古人在海外遊歷的故事,表現了作者要在故鄉之外發現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人們的願望。

故事的主人公馬驥是商人之子,他生得風度翩翩,儀態優雅,是十里八鄉有名的俊後生。馬驥經常跟梨園弟子一起演戲,扮成錦帕纏頭的旦角,就像美女一樣。在刀郎的《羅剎海市》中也說:「打西邊來了一個小伙叫馬驥,美丰姿少倜儻,華夏的子弟。」

雖然馬驥喜歡歌舞,但並沒有耽誤文化課,十四歲時,他在郡中考取了秀才,很有名氣。然而,父親年老體衰,要求兒子子承父業,他對馬驥說:「數卷書,飢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兒可仍繼父賈。」馬驥沒有辦法,只得繼承父業,做起買賣來。

一次,馬驥跟人到海外經商,船被狂風吹走,經過幾天幾夜,一直飄到離中國兩萬六千里的一個地方——羅剎國。馬驥發現,羅剎國的人都長得奇形怪狀,且以丑為美,以丑選官。在這個顛倒美醜的地方,人們看見俊後生馬驥,都嚇得驚慌逃跑,唯恐避之不及。

1607年《山海輿地全圖》

馬驥來到一個貧窮的小村莊,這裡的村民長得還算不上醜陋。村民一開始都很恐懼,但經過一番交談後,發現馬驥貌似沒有吃人的嫌疑,便不打算逃跑。馬驥問村民,當地人為什麼會怕他。有個村民告訴他:「嘗聞祖父言,西去二萬六千里,有中國,其人民形象率詭異。」也就是說,在我們眼裡面目猙獰、形象醜陋的羅剎國人,看我們的時候也是同樣觀感。馬驥問村民們,為什麼他們會這麼窮,村民告訴他,羅剎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人的長相,而不是才能,那些體貌最美的能當上卿,差一點兒的當地方官,再差一點兒的也可以求得貴人的寵愛,能有殘羹冷炙來養活妻子兒女。而像他們這些人,剛生下來就被父母看作不祥之物,往往會被拋棄。那些僥倖沒有被拋棄的,也都是為了傳宗接代。

馬驥進入羅剎國都城後,街上的人都嚇得紛紛逃跑,唯恐這面目猙獰的人會吃人。馬驥看到羅剎國宰相,那人兩隻耳朵朝後長著,三個鼻孔,睫毛像帘子一樣蓋住了眼睛。又看到羅剎國大夫,都是披頭散髮、相貌猙獰的醜八怪。用刀郎的歌詞來說,就是——

那馬戶不知道他是一頭驢

那又鳥不知道他是一隻雞

豈有畫堂登豬狗

哪來鞋拔作如意

馬驥聽說有位執戟郎曾經出使國外,見過外面的人,應該不會怕他,便登門拜訪。執戟郎果然不怕他,還把他奉為貴賓。但執戟郎說,他雖然出使過很多國家,卻唯獨不曾到過馬驥的家鄉。執戟郎建議馬驥,把煤塗在臉上,扮作張飛,這樣看起來會英俊瀟洒,國王和大臣們就不會害怕他的長相了。

馬驥把煤塗在臉上,進宮面聖。國王和大臣們看到馬驥的樣子,覺得馬驥真是一位美男子,便盛情款待。馬驥還在酒席中即席起舞,為國王和大臣們唱家鄉的流行歌曲,也就是「靡靡之音」,國王聽得如痴如醉,異常興奮,當即任命馬驥為下大夫。

這說明什麼?羅剎國的人之所以以丑為美,是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外面世界的人,所以久而久之,才會以為長得面目猙獰、形象醜陋的人才是正常的人,長得英俊瀟洒或貌美如花的人反而不正常。然而,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一直存在心中的,人對美的喜歡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當羅剎國的國王和大臣們聽到馬驥唱的歌曲時,會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如果有大臣請國王評價馬驥的音樂,國王不會反問:「他有音樂嗎?你認為他那是音樂嗎?」國王更不會說馬驥「不具備審美觀點」。

也就是說,羅剎國並非真是一個完全顛倒黑白的國度,它只是受限於身處汪洋大海中一座孤島的地理環境中,在認知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而已。

不過,刀郎對於馬驥這種刻意扮丑、欺騙國王的行為是蔑視的:

可是那從來煤蛋兒生來就黑

不管你咋樣洗呀

那也是個髒東西

刀郎。來源/刀郎新疆十周年環球演唱會截圖

以上說的是「羅剎」的部分,下面來說」海市」。

馬驥被封官之後,備受國王恩寵,但他知道自己假扮「張飛」的事情肯定會敗露。為了避免殺身之禍,馬驥向國王請求辭官。國王沒有答應,他又要求短期休假,國王給了他三個月假,並賞賜了很多金銀珠寶。馬驥回到那個村子,把金銀財寶分給了村民,村民們感激不盡,告訴他海中有一個集市,這個集市「四海鮫人,集貨珠寶。四方十二國,均來貿易。中多神人遊戲」。馬驥被好奇心驅使,強烈要求去海市逛逛。

《海珍圖卷》。作者/(南宋)劉松年,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馬驥在海市中遇到一個高大帥氣的公子,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那公子本是龍王三太子,他帶著馬驥來到龍宮。龍王讓馬驥寫了一篇《海市賦》,馬驥揮筆寫成,文采飛揚。龍王喜悅之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馬驥。馬驥雖已經娶妻生子,但還是經不住誘惑,與公主成婚。不過,馬驥並沒有跟公主老實交代自己的家庭情況。

婚後三年,馬驥有些想家,公主表示理解,說你先回家,三年後我會把即將出生的孩子送過去。馬驥回家後,發現妻子已經改嫁。三年後,公主託人送來一對龍鳳雙胞胎,男孩叫福海,女孩叫龍官,自己卻沒有露面。此後,馬驥一人撫養兒女。至於馬驥後來怎麼樣了,故事中沒有說,只是提到馬驥回到故鄉後,遇到的現實是「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舉世一轍」,跟羅剎國也沒有什麼兩樣。

《羅剎海市》的創作背景

蒲松齡創作《羅剎海市》,有兩個背景。

一個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蒲家莊(今山東淄川)人,終年76歲。蒲松齡小時候家境比較寬裕,蒲氏四兄弟中數蒲松齡最為聰穎,且勤於攻讀,並得到時任山東學政、清初文壇大家施閏章的賞識。十九歲時,蒲松齡初應童子試,「即以縣、府、道三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文名籍籍諸生間」,可以說是少年得志,未來一片光明。

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此後的人生急轉直下。先是諸嫂不賢,家事不寧,蒲父被迫給四兄弟分家。這次分家很不公平,蒲松齡只分到少量糧食、二十畝薄田與幾間破舊老屋,而蒲松齡夫妻卻默然不爭。後是蒲松齡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直到72歲才成為貢生。因生活所迫,他一邊參加科舉考試,一邊設帳教學來養家餬口。31歲時,蒲松齡被同鄉、江蘇寶應縣知縣孫蕙聘為幕僚。然而,他沒幹多久便藉故還鄉,繼續當他的塾師。

蒲松齡故居。攝影/小孔叫木銘啊,來源/圖蟲創意

從世俗角度來看,蒲松齡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他在《羅剎海市》的結尾說道:「裝出一副虛假的面孔去迎合風俗,人情與鬼無異。有愛吃瘡痂癖好的人,天下哪裡都有。自覺屈意取悅小有慚愧的文章,人們說文章還不錯;自覺大為慚愧的文章,人們說文章特別好。如果公然作為一個鬚眉男子到都市遊玩,人們不被嚇跑的恐怕很少。那被封為陵陽侯的痴人卞和,將抱著價值連城的璧玉到哪裡去痛哭呢?唉,榮華富貴只能到蜃樓海市中去找了!」

在這裡,蒲松齡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他以馬驥假扮黑「張飛」換取羅剎國王恩寵,來諷刺現實世界中政治的黑暗,人們為了追名逐利往往不擇手段,以至於迷失自我。蒲松齡本人非常看不慣這種現象,他在寶應當幕僚期間,目睹當時貧富對立、權貴橫行,便寫了《挽船行》等詩篇予以揭露。加之他厭倦那種「無端代人歌哭」的無聊文字應酬,才辭去這份還算不錯的工作。

蒲松齡聊齋詞稿冊。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不過,蒲松齡對於人性並沒有徹底絕望,在他的筆下,馬驥沒有繼續戴著假面具,而是離開了羅剎國。馬驥的才華在龍宮得到認可並被龍王封為駙馬的奇遇,蒲松齡是藉此抒發了有朝一日自己的才華也能得到貴人發現的渴望和期盼。

第二個背景是文學創作的背景。《羅剎海市》的創作遵循了一種叫「海島婦人」的故事模型。這一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在《大唐西域記》里,玄奘記載了一個「海上羅剎女國」的佛教故事。

玄奘三藏像。作者/(日本)佚名,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傳說在南瞻部洲,有一個大商人叫僧伽,他有一個兒子叫僧伽羅。僧伽羅長大後子承父業,也成了商人。一次,僧伽羅帶領500個商人出海尋寶,船隊在海上遇到風浪,漂至寶洲。這個寶洲上有個城池叫大鐵城。大鐵城裡住著500個羅剎女。羅剎女們熱烈歡迎這些遠道而來的商人,並提出咱們正好都是500人,乾脆每個商人娶一名羅剎女。羅剎女個個膚白貌美,商人們欣然答應,僧伽羅則娶了羅剎女王。一年之後,商人與羅剎女們分別有了孩子,日子過得其樂融融。

然而,有一天,僧伽羅在無意中發現這些羅剎女們的真實身份竟然是吃人的厲鬼,便謀劃逃跑。他得知海濱有一匹天馬,天馬可以把他們帶離這裡。僧伽羅勸說商人們跟他一起逃走。他們找到天馬,請求天馬的幫助,天馬表示願意幫忙。就在天馬背著商人們飛上天時,商人們紛紛痛哭流涕,畢竟他們跟羅剎女們已經結為夫妻,而且還有了孩子,作為丈夫和父親,他們實在是不忍心離去。於是,商人們都從天馬上掉下去,只有僧伽羅一個人乘著天馬回到自己家中。

其他的羅剎女的丈夫都沒有選擇離開,唯有僧伽羅走了,這讓羅剎女王很沒有面子。她來到南瞻部洲,告訴僧伽自己是他的兒媳婦,可是僧伽羅不僅當著父親的面辱罵羅剎女王是厲鬼,還叫她立馬滾蛋。羅剎女王見打親情牌沒有效果,便去找國王哭訴。國王見她美艷動人,便提出既然僧伽羅不要她,他願意娶她為妻。結果,第二天,僧伽羅和大臣們都發現,國王、王后和宮女們都被羅剎女王吃個乾乾淨淨。

國不可一日無主,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僧伽羅成為新國王。僧伽羅上位後,改革內政,勵精圖治。後來,僧伽羅率領大軍渡海來到寶洲,向羅剎女們發起進攻,羅剎女們或死或逃。僧伽羅在寶洲建立起新的國家,這個國家以國王的名字命名,叫「僧伽羅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知的斯里蘭卡。

這個「海上羅剎女國」的故事在後世被反覆演繹,人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奇思妙想糅合進去,演變成一個又一個「海島婦人」類型的海島探險故事。尤其到了宋代,海洋貿易逐漸發達,人們對於海外世界的探索興趣與日俱增,「海島婦人」類的故事屢屢在宋人的筆記小說中出現。此後明清小說如《西遊記》《鏡花緣》與《聊齋志異》里的《羅剎海市》,都延續了這一故事類型。可以說,沒有玄奘記載的這個佛教傳說,便沒有後世蒲松齡創作的《羅剎海市》。

斗轉星移,刀郎的一首《羅剎海市》又激發了人們對歌詞的閱讀理解式分析,古人講求微言大義,今人在有限的文字篇幅探尋背後的故事,倒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參考資料:

1.玄奘《大唐西域記》

2.蒲松齡《聊齋志異》

3.司聃《大唐西域記與「海上羅剎女國」》,《中國青年報》,2018年5月4日

4.王邦維《僧伽羅與羅剎女:一個佛教的本生故事》,《文史知識》,2016年5月

5.林宗源《蒲松齡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END

作者 | 徐飛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古月 李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12317b4c85951ea157cc84afad7d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