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

2023-11-03     國家人文歷史

原標題:鄭和七次下西洋,為何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

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談及「海上絲綢之路」,論規模與知名度,非鄭和下西洋莫屬。由於鄭和的船隊在大海上十分壯觀,當時的人們把來自中國的船隊稱為「寶船」。可以說,中國「寶船」滿載和平、友誼和合作,向世界展現著大國真誠的文化互動與交流。

古里是中國古籍中的叫法,現在的通用名是卡利卡特或者科澤科德。它位於印度西海岸,從這裡往西,可以直航非洲和阿拉伯;往東,可以前往東南亞,古里既扼東西方海上交通之要道,自身又盛產香料,所以從很早的時候就是一座海上重鎮,獲得了「香料之城」的稱號。

在航海史上,古里有一個傳奇般的經歷,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兩個頂級的航海家都來到這裡,又最終都死在這裡。這兩個航海家,一個是達伽馬,另一個就是鄭和。

當船隊第一次來到古里時,鄭和年當鼎盛,意氣風發,在這裡刻石留念:「其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皡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二十多年後,鄭和最後一次來到古里,病死在這裡,明朝再也沒有派出新的船隊。

鄭和航海路線圖,圖中的「忽魯謨斯」就是今天的荷姆茲海峽,「滿剌加」就是今日的馬六甲

鄭和其人

鄭和的身世頗為悽慘。他原名馬三保,是雲南回族人。明軍滅元,南征雲南,他父親死於戰亂,十歲的鄭和也被捉去閹割。此後,鄭和因緣際會,進入燕王府,慢慢成了朱棣身邊的紅人。待燕王起兵,建文遜國,鄭和做了內官監太監。鄭和的相貌很武猛,據說他身長九尺,腰大十圍,行如虎步,聲音洪亮,紮上鬍子簡直就是張飛。永樂皇帝挑選船隊統帥的時候,這種威武的相貌似乎起了一點作用。

前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繪製的鄭和像

為什麼永樂皇帝不選擇一個官員擔此重任?下西洋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中國官僚體系對派船隊出海一直很厭惡,覺得這是好大喜功、靡費民力之舉。就性格而言,鄭和比普通官員更適合。由於留下的直接資料不多,我們難以確定鄭和的很多細節,但大致推測起來,鄭和對各種文化是抱有開放心態的。比如他是回族,也到清真寺祈禱,但同時又是佛教徒,法名「福善」,對修廟抄經格外起勁。等他遊歷各國時,雖然自己沒留下遊記,但他的手下卻寫了《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兩部筆記。這兩部書寫得頗有好奇心,能夠充分欣賞其他文化的優點,很少做道德批判。

永樂皇帝最終選擇了鄭和。1405年,鄭和的龐大船隊出發了。

船隊怎麼航行

現在船隻航行需要實時了解自己的經緯度。可是在鄭和那個時代,他們怎麼知道自己的經緯度呢?測緯度是有辦法的,這個比較簡單。北極星幾乎就在地球自轉軸的正上方(有微小的偏差),你只要測出它的仰角度數,就能夠判斷出自己所在緯度。

早在鄭和下西洋前,無論歐洲人、阿拉伯人,還是中國人,就都會測緯度了。他們用的具體工具有差異,就像歐洲人用航海星盤,中國人則用牽星板,但它們的基本原理是差不多的。鄭和的牽星板並不複雜,就是用一個木板放在跟眼睛水平的位置,眼睛和木板的距離固定,然後抬頭看星星。配套的木板是嚴格標準化的,一般是十二塊,分別稱為「一指」到「十二指」。如果還看得見星星,就換一個高點的木板,如果看不見了就換一個矮點的木板,直到木板的邊正好對著星星。從木板的高度當然就能推算出星星的仰角,從而知道自己的緯度。當然,鄭和並不需要真去用木板高度去算仰角,他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緯度的概念,但是他只需要記住現在的位置是幾「指」,對他來說就夠了。鄭和的《過洋牽星圖》里都是這樣的記載:「丁得把昔過洋看北辰星七指平水」,翻譯過來就是:我在丁得把昔這個地方,測北極星時用的是第七塊木板。

描繪鄭和下西洋場景的畫作,約作於1558年

但是經度就測不出來了。當時全世界的航海者都不會測經度。那怎麼航行呢?鄭和用的辦法是循「針路」而行,這個航海辦法並非他的首創,可能從宋代就有了。要解釋「針路」這個概念,可以先看一下《鄭和航海圖》里的記錄。比如下面這一段:「官嶼溜用庚酉針,一百五十更,船收木骨都束。」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庚酉針」比較好解釋。當時人在羅盤上用子丑寅卯這些字指示方位,所謂庚酉針,就是西偏南262度半。比較費解的是這個一百五十「更」。「更」本是時間單位,一晝夜是十更,一百五十更就是十五天。但這個沒有意義。今天風大,你往「庚酉針」方向開十五天到了,明天風小,我開十五天還在海里呢。所以這裡的「更」就不能是單純的時間,而必須加上一個前綴:在標準航速下,開一更天的時間。標準航速怎麼確定?說起來頗為簡陋,就是讓一個人站在船頭,向海里扔下一個木片,同時用一種固定的步速往船尾走。如果走到船尾的時候,木片也同時到達船尾,這就說明船是標準航速。如果木片還在船中間,就說明是半個標準航速。這時候船開兩更,才能對應針路上的一更。所以上邊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船從官嶼溜(現在的馬爾地夫)出發,往西偏南262度半方向開,在標準航速下開十五天可到木骨都束(現在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

鄭和船隊航行的基本原理就是這樣。但真執行起來,光是測量航速,就需要大量、頻繁的工作,而且帆船一旦被風吹得偏離航向,就需要重新計算、重新調整,其中不無風險。不過鄭和跟達伽馬有一點不同。達伽馬不知道自己前面會有什麼,而鄭和所走的航路基本上都是已知航路。他有前人的「針路」記錄,也可以僱傭華人或者阿拉伯人領航員,而且當時明朝的造船術又在達伽馬時代的葡萄牙人之上,所以鄭和面臨的風險,是小於達伽馬的。

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1460-1524)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壞血病。人如果長期吃不到新鮮蔬菜水果,體內缺少維生素C,就會得壞血病。這個問題特別讓歐洲航海家頭疼。還是以達伽馬為例,他的160個船員里,據說最終死於壞血病的高達100多人。但是鄭和船隊里似乎沒有關於壞血病的報道。這是為什麼呢?有人做出了種種解釋,比如鄭和帶了大量豆子,在船上發豆芽給船員吃。也有人說是跟中國船員習慣喝茶有關。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再追問一句,阿拉伯商人頻繁往來於非洲和印度,也走過鄭和的很多航線,但也沒聽說他們大量死於壞血病的。這些阿拉伯人也吃豆芽喝茶麼?飲食習慣的不同,可能確實是避免壞血病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一個因素,那就是達伽馬、麥哲倫他們中途無補給的連續航行時間更長。

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

從留下的記載看,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鄭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是經越南到東南亞,然後越馬六甲海峽到印度。在頭三次航海中,鄭和都是到了古里就止步。但到了後來,鄭和路線越熟,膽氣越壯,開始向伊朗、阿拉伯航行,甚至遠達東非。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分遣隊可能到了好望角,還有個美國作家甚至把鄭和送到了美洲。但是按照主流學者的意見,鄭和船隊最遠就是到了東非。

西方殖民船隊往往是富有高度攻擊性的,手段非常殘酷。相比之下,鄭和船隊則表現得相當文明。在東南亞和印度洋海域,鄭和沒有強大的對手。歐洲人還沒有出現,德里蘇丹國和帖木兒帝國則已衰落分裂,其他小國更不足為慮。可以說,鄭和統率的是一支無敵艦隊。但是鄭和卻沒有怎麼使用武力。七次航海中,只發生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戰鬥。一次是剿滅了某個華人海盜集團,一次是捲入了蘇門答臘的內亂,一次則是途徑錫蘭時,錫蘭王進攻船隊,結果被鄭和俘虜解送中國。按照《瀛涯勝覽》的記載,鄭和船隊所到之處完全是一片喜氣洋洋的局面,首領歡迎,商人滿意,群眾擁護。明朝從沒有像葡萄牙人那樣渴望占據海外領土,建立商業殖民地。他們沒有使用武力的需要。達伽馬形同無賴海盜,對比之下,鄭和則表現得像一個真正的紳士。

鄭和下西洋船隊圖

和以往的某些說法不同,鄭和船隊並非單純為了「宣國威于海外」,出洋做散財童子去了。他們也很熱心做交易,而且對價格也很敏感。比如他們在古里的時候,就和當地人討價還價長達一兩個月之久。鄭和用瓷器、絲綢之類的貨物換回了很多海外異珍,比如胡椒、蘇木、龍涎香、瑪瑙、珊瑚等等。他甚至還替皇帝弄到了幾頭長頸鹿,大家都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麒麟,永樂皇帝就留下來當麒麟養。

鄭和七次下西洋,向萬國展現了大明王朝的綜合實力。《明成祖實錄》中不乏「仰慕中國衣冠禮儀,乞冠帶還國」的記載,此後,多國國王親自率團來到明朝,增進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中指出:「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本文作者押沙龍,摘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6月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1eba0c1223f37688367d3b602285c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