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這個局面讓多少人束手無措!為此,就有了對立面的聲音:"哭了不理,不哭再理,讓他知道哭鬧也沒有用。"
用這個方法對付孩子的哭鬧很管用,可是,你知道代價有多大嗎?西方已經為此爭議了很多年,你還在盲從這個理念嗎?
(一) 飽受爭議的"哭聲免疫法"
要說清楚"哭了不理,不哭再理",就不得不提"哭聲免疫法",英文叫做"cry it out(CIO)"。具體內容這裡不多說,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維基百科或百度百科[1]。這裡只講一個視角,"行為和情感是兩碼事"。
CIO原本是針對嬰兒睡眠訓練。最重要的是,原本CIO並不是哭了不理,而是哭的時候也會給予安慰和陪伴。只不過,有些人在實行的時候走了樣,就演變出了這種極端的"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做法,而且從睡眠訓練擴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然而,這種做法一直飽受爭議,即便是兒科醫生,也有很多人反對它[1],因為它的代價是孩子心理的創傷。換句話說,行為上,我們得到了想要的結果,孩子乖乖聽話了,不哭不鬧了。可是,在心理上,在情感上,孩子受到的傷害沒有人在意。
其實,孩子自己在意,只不過,這些痛苦要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後,在心理諮詢室里,才有機會得到關注。所以,精神分析學派對此持明確的反對態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武志紅老師新浪博客的案例[2]。
(二) 心理學家的失敗案例
儘管受到精神分析學派的明確反對,但是仍有很多人贊成"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做法。他們所尋求的支持大多來自約翰·華生(John B. Watson)的心理學理念。
作為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約翰·華生對心理學的發展有自己的貢獻。可是,他在養育孩子方面,卻是一個失敗者。
華生的育兒理念認為,過多的情感關注會讓孩子更依賴,而不是更獨立。所以,他站到了親密育兒(Attachment Parenting)的對立面,強調父母的權威感,強調減少對孩子的情感關注。
可是,即便是約翰·華生自己,也在下面這兩件事上,無可辯駁地展現出這個理念的弊端。
首先,華生的兒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備受折磨。
華生有4個兒女。其中,一個兒子自殺了。華生的女兒也備受內心的折磨,幾度試圖自殺。他的另外一個兒子,無所事事,缺乏目標,年紀輕輕就被胃病奪去了生命。[3]
其次,華生在去世前,燒掉了他所有的尚未發表的手稿。這個行為或許也意味著,華生最終對自己的理論也開始心生懷疑。[3]
一個在自己身上都印證失敗的理念 ,你還在奉為宗旨嗎?這個理念得到的是什麼呢?不是孩子的成功,也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父母對生活的控制感,說一不二。
(三) 行為和情感是兩碼事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這裡面錯的不是孩子的哭鬧,而是父母的妥協。可是,"哭了不理,不哭再理",把妥協變成了冷漠,這就矯枉過正了。
對孩子來說,確實有些行為無法得到滿足。可是,行為上不得不拒絕孩子,並不代表在情緒上也需要拒絕孩子。相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什麼時候都應該被接納,也可以被接納。
有一次,我帶孩子去公園(美國),遇到一個女孩帶著三個孩子玩。其中一個是五六歲的姐姐,另外兩個是三歲左右的弟弟。這個照看孩子的女孩非常年輕,一看就是不是孩子媽媽。
弟弟跑去玩鞦韆,但是被姐姐搶先一步,弟弟很傷心,跑去女孩那裡哭。這個女孩什麼都沒有說,就是溫柔地抱著弟弟,讓他有個懷抱可以哭。幾分鐘以後,弟弟的情緒排解好了,又跑去玩其它的東西。
這個女孩這麼年輕,為什麼可以有這樣的情緒處理能力呢?我想,她從小也是被這樣溫柔對待著長大的吧。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我們都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愛的人,一個熱心而溫暖的人,可是,如果我們一再用"哭了不理,不哭再理"的冷暴力來對待他,他又如何能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呢?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極端做法,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就開始衰退了[3]。而"哭了不理,不哭再理",卻還在被一些人奉行。
當我們看到這些方法如此有效,能夠讓孩子越來越乖,這時候,我們可曾想過,乖的表象之下,是孩子一顆受傷的心,一顆不敢對父母報以期待的心,一顆孤獨的心......
[1] Ferber method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erber_method
[2] 武志紅,新浪博客,《幼兒園時遭遇哭聲免疫法——一個成年人的描述》.
[3] https://www.positive-parenting-ally.com/john-b-wats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