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教育,是代替孩子思考|心理學家教你引導孩子交往的關鍵

2019-07-29     聽天石講父母故事

如果你正在為孩子的交往問題而頭疼不已:鼓勵沒用,講道理不聽,屢教屢犯……這時候,你很有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在代替孩子思考,而不是教會孩子思考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Myrna B.Shure)博士,她為家長和老師們設計了一套方法,名為"我能解決問題"(I Can Problem Solve, 簡稱ICPS),專門針對這個教養難題,即,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和與人交往的技巧。

舒爾博士圍繞這套方法作所的研究,曾獲得4項美國國家級大獎。她講述這套方法的書籍,《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獲得了美國"家長的選擇"圖書獎。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經過了臨床證實,已經有成千上萬的孩子從中受益。

如果你正在困擾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那麼,這篇文章的內容應該是你所需要的。

(一) "我能解決問題"方法的核心思想

"我能解決問題",這個名字聽起來太拗口,下面就直接使用它的簡稱,ICPS。

我們舉個例子,來感受一下,什麼是ICPS方法。

假如,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搶玩具了,還打人。聽到老師告狀以後,我們會怎麼和孩子溝通?

媽媽:"你今天打人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小龍搶我玩具,我要,他不給我。"
媽媽:"那你也不能打人啊!打架不是好孩子。他要是再搶,你就去找老師,知道了嗎?"

這是我們常用的方法:講道理,"打架不是好孩子",以及告訴孩子解決方案,"找老師"。

然而,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同樣地,有一種有用叫"我媽覺得有用"

我們講給孩子的道理,怎麼才能進到孩子的腦子裡呢?我們告訴孩子的方法,孩子怎麼才能用起來呢?這些問題我們常常並沒有去想。

來看看,ICPS方法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

媽媽:"你今天打人了?"
孩子:"嗯。"
媽媽:"為什麼?"
孩子:"小龍搶我玩具,我要,他不給我。"
媽媽:"你用打的方法,小龍會有什麼感覺呢?"
孩子:"生氣。"
媽媽:"那有沒有什麼方法,既可以不讓小龍生氣,又可以拿回你的玩具呢?"

ICPS方法就是這樣,並不去直接告訴孩子什麼,而是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這本書的英文版題目為"Raising a thinking child",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養育一個會思考的孩子》。這個書名更能反應ICPS的核心特徵:教會孩子思考,比告訴他怎麼做,更為重要。

那麼,知道了這個核心思想,我們具體又要怎麼做呢?

(二) ICPS方法是怎麼起作用的?

舒爾博士在書中用了5章的篇幅來介紹ICPS方法的步驟。概括起來,就是以下的提問角度:

1. "發生了什麼事?"

2. "對方有什麼感受?你有什麼感受?"

3. "能不能想個不同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好讓你們兩個都不會這麼生氣(或者不會打人,等等)?"

4. "你覺著這個主意好不好?會有什麼可能的結果?"

5. (如果是個好主意)"去試試"

6. (如果不是個好主意)"那你能想出另外的辦法嗎?"

從上面這些提問中可以看出來,如果一個孩子能夠獨立運用ICPS方法的話,這個孩子其實就具有了體諒他人的能力,以及考慮後果的能力。這是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基礎。

然而,每個孩子的成長步調都不同。比如,有些男孩子要到8歲左右,邏輯思考能力才開始發展,才更容易考慮事情的後果。

但是,孩子們從3歲上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在面對人際交往了。

如果孩子的能力發展不到位,你告訴他的辦法再好,他也做不到。這些年孩子因為做不到而挨的打,可能真的是白挨了啊。

為此,針對低齡的孩子,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舒爾博士設計了一套字詞遊戲,來幫助孩子們強化交往所需的這些技能。比如:

"之前/之後"這類表達時間順序的詞彙;
"和/或者"、"一些/全部"這類表達邏輯關係的詞彙;
"開心/傷心"這類表達感受的詞彙;
"如果……那麼……"這類表達因果關係的詞彙,等等。

對於低齡的孩子,可以通過字詞遊戲來強化交往所需的基本能力。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通過ICPS中的啟發式提問,來幫助孩子認識到,行為有因果聯繫、人都有感受、解決日常人際問題不止有一種方法……

具備了這些思考能力之後,孩子就擁有了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能力。

所以,要教導孩子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不是告訴他道理和方法,而是幫助孩子不斷練習,從而真正具有交往所需的思考能力。而這,正是ICPS方法的主旨

通過對數千名孩子進行評估,舒爾博士發現,具有ICPS能力的孩子,更不容易沮喪,更少攻擊性,也更關心他人,更能交朋友。一些過分內向的孩子,學會了維護自己的權力,並變得更外向了。

(三) 父母們使用ICPS方法的要領

我們透過家庭教育中的人性規律來看,ICPS方法想要取得成功,需要父母做到以下3個要領。

第一個要領就是不發火,客觀地看待和理解孩子。

面對孩子的屢教不改,如果我們能明白,孩子其實還不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同時我們又看到了,可以通過ICPS方法來幫助孩子練習思考能力,那麼,發怒,也就不是必須的了。

這是ICPS能夠起作用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為父母提供了發怒之外的又一種選擇。

打個比方:一歲大的孩子,他並不知道媽媽上班了,晚上還會回來。他以為不見了就是沒有了。所以跟媽媽再見時,孩子會哭得撕心裂肺。這並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他的認知能力還不足以理解這個現象。

同樣地,對於交往能力差的孩子,他的邏輯認知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他還沒有感受到解決衝突不止一種方法,所以他失敗了就容易退縮,或者魯莽。

請不要認為孩子有問題,而是說,我們可以通過ICPS字詞遊戲的方式,來不斷地幫助孩子們熟悉這部分內容。

要知道,發火是最低效的教育方法,因為,人在強烈的情緒狀態下是沒有辦法思考的。

面對父母的怒火,孩子只顧得上去應付心裡的害怕了,或一言不發,或百般抵賴,或大哭跑開……不管哪種狀態,他都沒有心力去思考真正需要改變的地方。

使用ICPS方法的第二個要領,是要靈活地運用遊戲,使得遊戲符合孩子當下的狀態,引起孩子的興趣。

這些字詞遊戲,太難了則孩子不理解,太容易了則孩子沒興趣。如何讓孩子能夠興致勃勃,這是考驗父母的地方。

這是遊戲噢,不要又把它變成一項作業,要不然,我們的心臟又多了一個搭橋的機會啦。

舉個例子:練習"之前/之後"這組詞。

如果我們說,"我是在吃飯之前洗手,還是吃飯之後洗手",這就不夠有趣。

如果我們說,"我是在吃香蕉之前剝皮,還是吃香蕉之後剝皮",孩子就會覺得好玩得多。

使用ICPS方法的第三個要領,就是不評價孩子想出的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從人性的規律來講,父母的喜好會極大地干擾孩子的思考。

還是舉這個例子:孩子的玩具被小龍搶走了。如果孩子想出來的第一個辦法是"拿積木砸小龍",而被父母立刻否定了,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備受打擊,他就不願意繼續想了。

即使孩子想出來的方法過於異想天開,也不要著急否定他。我們可以通過繼續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如果這麼做,可能會帶來什麼結果呢?"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講,使用ICPS方法,就是在改變我們的底層思維——教孩子做"正確"的事,這個重要性,遠遠沒有教會孩子思考來得重要。

(四) 如果用不好ICPS,潛在的原因是什麼?

在做家庭教育指導師之前,我讀過很多的育兒書籍。那時候我常常很困惑:讀了不明白,明白了不會用,用了效果又不好。

現在我明白了,這是因為作者通常只講方法,而不會涉及其中的人性規律。

當我對人性的規律有了深入的理解,再去讀這些書籍,就非常通透了。

前面的內容,我為大家總結ICPS方法的核心思想、剖析它起作用的原因、指出實施中的要領,在這一節,則為大家分析潛在的導致ICPS方法失敗的癥結。

首先,是父母的怒火。

看到孩子又打人了,或者又受欺負了,我們就氣不打一處來,恨不得馬上揍他。這時候,我們自己的思考能力都不在線,更談不上啟發孩子思考了。

要知道,父母的怒火未必是由孩子直接導致的,還有我們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舉個小例子:

經常有媽媽問我,"我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火氣就蹭蹭地冒出來。我要怎麼教孩子,才能讓他不磨蹭?"

當我問到:"小時候,你有沒有因為磨蹭,而常常被你的父母教訓?"

十有八九,媽媽會說有。

童年經歷會讓媽媽覺得,"磨蹭,就意味著快要挨訓了"。所以,當媽媽一看到孩子磨蹭,她潛意識中的危機感就會被點燃,就想趕快改變孩子的行為,來解除潛意識的警報。

這時候,孩子的成長節奏就被媽媽打擾了,他就要承擔遠超過事情本身的巨大壓力。

放在教導孩子社交能力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這首詩感動了很多父母的心。可是,我們能不能真的讓孩子按照他的節奏來成長,要受到我們潛意識的極大影響。

其次,是父母按捺不住的講道理的衝動。

講道理是父母最喜歡用的教育方式了,沒有之一。

當聽到孩子說,"動手搶",我們就忍不住說,"你這樣做,小龍就不喜歡和你做朋友了。"

當聽到孩子說,"我不要了,讓他玩吧",我們就忍不住說,"你總是退讓,將來太容易被欺負。"

我們的道理再正確,有一點卻不可否認,那就是我們剝奪了孩子思考的機會。

面對父母給出的"要這樣,不要那樣"的方法,這時候,孩子面臨的是一道選擇題,"我是聽媽媽的?還是聽我自己的?"他往往不會去思考事情是怎麼回事,又要怎麼解決。

我們的心,往往太著急了,總是想要孩子更快地成熟起來,總是忍不住要把最理想的那個方法指給孩子看。

這樣做,其實是我們在代替孩子思考。而代替孩子思考,其結果就是,孩子自己沒有思考。

允許孩子自己吃飯,哪怕弄得到處都是,這樣孩子能更快地學會自己吃飯。

同樣地,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哪怕一兩次的效果不是最優,孩子卻是在實打實地增長社會交往能力。

紀伯倫在《孩子》這首詩中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而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只有我們像紀伯倫的詩中這樣尊重孩子的生命,我們才可能真正幫助到孩子。

當父母不發怒,不急著否定孩子,這時候,父母和孩子才能站在一條戰線上,父母才能成功地啟發孩子的思考。

運用ICPS方法,培養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尋找到的自己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候,雖然看起來走得搖搖晃晃,他卻在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最糟糕的教育,就是代替孩子思考。

在教導孩子人際交往這一點上,你知道要怎麼做了嗎?你準備好面對其中的挑戰了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2N3qPGwB8g2yegNDaq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