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十年來了!未來,千萬不要亂買房

2020-01-03     國民經略

文|凱風

2020,終於來了。

作為20年代的開端之年,這一年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首個百年目標,還是十三五規劃收官,都意味著2020年的與眾不同。

從1998到2020年,中國住房商品化,已經走過22年的歷程。經過長達20多年的上行周期,從狂飆突進到穩字當頭,房地產迎來了變局時刻。

未來五年,該如何買房?

01

不要跟政策對著干

中國樓市,是再典型不過的政策市。

沒有什麼比政策更有殺傷力,也沒有什麼比政策變化更能顯著影響樓市。政策的松或緊、穩與變,無論對於開發商還是購房者,都必須納入考慮,而且必須當成首要變量。

顯然,加息周期不要狂加槓桿,去槓桿周期更不能瘋狂All in。相反,降息周期自然不要無動於衷,加槓桿周期同樣不必過度謹慎。

記住,不要一成不變的樓市調控,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市場走勢。不要相信那些高唱「房價一直漲」的論調,也不必理會「房價崩盤論」之類的說辭。

樓市政策,服從於經濟需要。只要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樓市政策必然隨之發生變化。


無論是穩,還是壓,還是刺激,都要不斷追蹤最新的政策走勢。

政策,是第一變量,千萬不要小視。

02

認準真正的市場信號

樓市向來是一個炒作盛行的市場。

小道消息盛行,有些是混淆視聽擾亂預期,有些是蠱惑剛需入場,有些是試探政策口風。最常見的場景是,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被某些群體炒作成大反彈信號。出現一些收緊之聲,又被一些人視為房子從此不行的標誌。

這些情緒化的炒作,無助於我們對市場走勢的真正把握。

真正的市場信號是什麼?

其一,看宏觀大勢,樓市是逆周期性,與經濟形勢可謂相背而行。

樓市服務於經濟。經濟蒸蒸日上,或者從下行轉向企穩乃至繁榮,樓市自然不會輕易啟動,房地產作為最後的武器也不會輕易啟用。

相反,經濟一旦出現需要維穩的苗頭,房地產自然不宜過度收縮,但會否形成刺激模式,同樣要看所處的大環境。

其二,看政策表態。中國樓市是政策市,政策影響分量極其大,政策表態的變化,同樣可以看出轉向的信號。


是提「房住不炒」,是強調「六穩」,是明確定調「房不刺激」,還是表態「支持住房續期」,還是強調「去庫存」,抑或明言「支持居民合理加槓桿」,政策去向可謂千差萬別。

其三,要關注最為核心的調控政策。

樓市調控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鬆綁,要看的不是一些城市以搶人大戰之名瘋狂試探,也不是一些地方試圖繞開政策限制暗度陳倉,而要看最核心的政策,是否鬆動。


樓市裡,核心調控政策有三:一是限購,二是限貸,三是降息。


只要這三個核心調控政策不出現實質性鬆動,那麼樓市的刺激模式就不會啟動。

03

不要什麼房子都亂買

不要亂買房子,這可謂未來五年最誠懇的建議。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說不要買房賣房,而是說不要什麼房子都隨便買,不要看到房地產就想到去投資。

房子有很多,住宅、公寓、共有產權房、公租房、回遷房、小產權房,寫字樓、商鋪、車位、廠房,不一而足。

這些房子,性質不同,土地產權年限不同,交易稅費大相逕庭,市場活躍度千差萬別,回報周期差異巨大,至於安全邊際更是天壤之別。

那麼,該配置什麼樣的房子?

商品住宅顯然是第一位的,這是名副其實的房子。


70年產權,產權到期之後可自動續期,享有免個稅或增值稅優惠,政策最友好,市場面最廣,交易最活躍,安全邊際最高。

商鋪和寫字樓,要謹慎。


2018年-2019年一直處於下行態勢,且是量價齊跌,在過去四年這一輪上行周期中,更是嚴重跑輸住宅。



要知道,許多城市商鋪和寫字樓嚴重過剩,加上電商等網際網路業態的衝擊,以及經濟形勢的影響,想要選擇優質的商鋪和寫字樓投資並不容易。

公寓更要謹慎。


這兩年,已經發生過多起公寓維權事件,買來的公寓最終發現原來是「辦公性質」,不能住人;商家宣稱是公寓,最終發現連產權都沒有,只能「以租代售」。

這種陷阱層出不窮,根源在於公寓的合法性一直在變動之中,目前已有不少地方出台公寓禁令。加上公寓只有40年產權、稅費比住宅多一倍、流動性弱等因素,投資公寓更要全面權衡。

至於其他類型的房子,更要抱有一百分的謹慎。搞不清房子性質,就不要奢談投資。

04

流動性要放在第一位

過去買房,上漲空間有多大,無疑是第一位的。


未來買房,安全性和流動性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越了上漲空間。

安全性,不用解釋。流動性,顧名思義,指的是變現能力,兌付能力,持續撬動槓桿的能力,將資產變現為現金的能力。

任何資產,只要不能變現,就終究只是紙面財富。


房子失去了流動性,指的是有價無市,沒有交易,任何價格、任何浮盈都只是空中樓閣;指的是無人接盤,無論是對城市前景還是資產前景產生疑問,只要沒有人再來接盤,那麼原有的價格就難以為繼。

那麼,哪些房子缺乏流動性?

其一,政策處於灰色地帶、市場相對狹窄、成交限制過多的房子。

這包括商住公寓、小產權房、軍產房、車庫、非熱點城市的旅居地產、缺乏更新及改造可能的老舊小區,以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海外房產。

其二,年限過久的舊房,一般房齡超過25年以上。

這些舊房,如果在熱門拆遷區域,那麼未來還存在較大的拆遷收益預期。如果拆遷不易,連加裝電梯、加建停車場都困難重重,那麼無論是居住價值,還是投資價值都將大打折扣。

要注意的是,我國住宅的設計壽命一般為50年,許多80/90年代的老公房,真實的房齡上限未必能觸及這一門檻。而在貸款機制中,房齡超過30年,就很難獲得商業貸款,其流動性必然大打折扣。

其三,沒有二手市場的區域。


沒有二手市場,就沒有交易套現的可能。二手市場過於羸弱,新房想要進行變現,就會存在極大困難。

這裡包括大多數的縣城、大部分二三線城市的新區,以及一二線城市的遠郊區。

05

哪些城市的房子還值得買

一線城市自不用說,強二線城市同樣問題不大。

現在的問題是,三四線城市該如何選選擇?

用一線、二線、三四線這樣的概念,來對城市進行能級分層,一直都頗為流行,但這種分類會給人一種誤解,以為只有一二線城市才有前途,三四線城市一概失去前景。

顯然,在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日益成為發展主流的背景下,這種城市分層早已不合時宜。

如今,看一個城市的投資價值,不在於是一線城市還是二線城市,而要看所處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惠州雖然只是三四線城市,但由於處於深莞惠都市圈的核心圈層,其價值自然高過一般的三四線城市。


同理,江蘇崑山看起來不過只是一個縣級市,但由於毗鄰上海,直接享受上海大都市圈的溢出效應,其價值甚至超過一般的二線省會。

就此而言,從城市投資價值來看,可以分為三大圈層。

其一,國家級城市群的核心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是我國僅有的三大世界級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國內較為成熟的幾大城市群。

這些城市群里的三四線城市,尤其是與中心城市毗鄰的三四線城市,將會受到城市群輻射效應和一體化效應帶來的利好。

其二,中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區域。


都市圈,指的是1小時交通圈內的城市矩陣。



在中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輻射範圍之內的三四線區域,可以視作大城市的遠郊區,享受輻射效應。

其三,經濟發達、人口流入、產業自成一體的三四線城市。


這些城市,或許因為經濟體量過小,或許因為人口規模不大,或許因為地理區位不算突出,不能躋身傳統上的一二線城市之列,但由於自身底子較好,因此前景也值得期待。


這其中的代表,當屬與澳門毗鄰的珠海,依靠海景資源獨樹一幟的三亞,處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內的嘉興,以及自成經濟副中心的洛陽。

06

不要輕視橫盤的威力

房價不漲就是跌,這個常識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房子作為資產,作為占用六個錢包、承受長達20年甚至30年按揭貸款的大筆投資,每天都在產生成本。

對於房子來說,第一大成本是資金成本,這既包括貸款利息,也包括首付資金的潛在理財收益成本。

第二大成本,則是房子的折舊成本。新房一旦交付,就變成二手房,隨即就會產生折價,這是無形的「折舊損失」。除了無形折舊之外,還有有形的折舊,房子不斷老化,折舊成本不斷抬升。

第三大成本,則在於物業費、取暖費以及未來可能落地的房地產稅。這是買房的持有成本,只要房子在手,這些成本就難以繞開。

據李迅雷金融與投資統計,在一二線城市,持有房產的總成本高達6%-9%,而租金回報率約為2%。


這意味著,如果房價漲幅低於6%,那麼買房其實每年都在虧錢。

所以,未來五年的買房,不僅要將安全性和流動性放在首位,更要考慮到每年的持有成本,這些成本都將轉化為損失。

如果沒有一次又一次大漲來覆蓋,那麼這些成本將會成為許多人的難以承受之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k0QbW8BMH2_cNUgHa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