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功夫媽咪
截至2月10日24時,全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經突破了4萬例。
原本因為假期延長而高興壞了的孩子們,因為一直悶在家裡,每天接收著各種疫情相關的信息,也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
「昨天和家人在看關於疫情的新聞,6歲的兒子突然含淚轉頭問我說我們是不是都會生病?什麼時候輪到我們?真是嚇到我了,我要怎麼他解釋這場疫情,才能安撫他的情緒?」
「我女兒原來很活潑的,自從我們跟她科普了這次疫情,取消了原定春節出去旅遊的計劃後,她就變得悶悶不樂了,持續十幾天了,好擔心呀。」
……
很多大人都在時刻關心著疫情的發展,卻忽視了孩子在疫情之下的變化。
面對每天都在更新的情況,尤其是負面的消息,我們大人都有些難以消化,更何況是孩子呢。
非常時期,被困在家裡不能出門的孩子,他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心理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意識到災難或者危險即將發生的時候,會本能地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
過度的負面情緒,會讓人過度恐慌,從而表現出情緒或者行為上的異常。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細心觀察,如果孩子出現以下這些表現,要及時給予調整和幫助。
(1)變得粘人
原本開朗好動,每天話說個不停的小話癆,突然變得安靜起來;
天天嚷嚷著要出去玩的孩子,一說要戴口罩出去才安全,就拒絕外出了;
原本很獨立的孩子,變得非常粘人,大人走到哪都要跟在後面,不允許大人離開自己的視線;
……
這是孩子心情焦慮的表現。面對撲面而來的負面消息,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
(2)情緒異常
有的孩子感覺到害怕的時候,情緒會突變,脾氣變得暴躁,會無緣無故地發脾氣,甚至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孩子情緒的異常,是為了給自己勇氣,攻擊性的動作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力量,以戰勝內心的恐懼。
如果孩子近期亂發脾氣的話,千萬不要覺得他不懂事,一定要重視起來。
(3)能力「退化」
如果孩子內心的焦慮,沒有得到合理釋放的話,就會抑制孩子的能力,從而表現出能力的「退化」。
明明自己都會用筷子了,偏偏要大人喂才吃飯;
明明都分床了,突然又怕黑了,不敢自己一個睡覺;
……
又或者有的孩子會過度重複一件事情,比如一直洗手,來抵消自己的焦慮。
這些都在提示我們,孩子的情緒出現了波動。
我們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同時,也要照顧好孩子的情緒。
孩子不安和焦慮,不只是對病毒的恐懼,更多的是受到網絡或者大人的負面信息或情緒的影響。
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防護的同時,避免焦慮,和孩子一起渡過這個非常時期。
(1)大人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觀察世界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父母的情緒和行為,如果父母的情緒掉進了無助和恐懼之中,那麼孩子也會變得不知所措。
我們該如何保持情緒的穩定,不陷入恐懼中呢?
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南寧心理醫院)心理諮詢與治療門診副主任蔣春雷在此前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給出過建議:
通過正規渠道了解疾病的準確、權威信息以及相關防控知識,不信謠,不傳謠;
控制每天查看疫情相關信息的時間,尤其在睡前一小時避免查看;
多關注正面消息,比如治癒人數越來越多,正能量的事情;
通過聽音樂、追劇等娛樂方式,放鬆心情。
父母情緒穩定了,孩子才會有安全感。
(2)真實而簡潔地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
雖然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樣,但我們在給孩子傳遞消息的時候,要把握同一個原則,真實而簡潔。
目前,事情已經擴大到了無法迴避的階段,真實地告訴孩子,對他來說更好。
我們告訴孩子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孩子因為幻想而產生焦慮,所以不要給孩子提供太多的信息,那樣他會更加不知所措。
心理專家建議,此類事件要等到孩子7歲之後才能跟他探討。
所以,7歲之前的孩子,年齡越小,跟他說明情況時就要越簡單。
7歲之後的孩子,也要有選擇地給他接觸信息,儘量不要讓孩子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自己瀏覽新聞,可以選擇一些正能量的消息給孩子看,這樣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3)給孩子合適的科普
給孩子進行適當的科普,讓孩子了解病毒,知道正確的防護方法,也是消除孩子內心焦慮的有效辦法。
對於青少年兒童,推薦家長們和孩子一起觀看回形針PaperClip製作的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裡面非常詳細並全面地介紹了新冠病毒。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用繪本給孩子進行科普,效果則會更好。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幾本和病菌、細菌相關的繪本。
適讀年齡:3-6歲
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適合低齡小朋友閱讀的醫學科普繪本。
通過講述紅色細菌小怪物的身體冒險之旅,幫助孩子認識疾病和生理過程,掌握人體知識,還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適讀年齡:3-6歲
這本書的視角很獨特,是用病毒小子威利的口吻和孩子講述,病毒是怎麼進入我們的身體,然後讓我們患病的。
對小朋友來說,它還是一本難得比較全面的病毒小百科,病毒的生物屬性、傳播途徑、預防手段、潛伏期、疫苗研究等等都有所涉及。
適讀年齡:3-6歲
精選了6大類與日常息息相關的細菌,從嘴巴開始,一直到腸子。讓孩子了解細菌都在幹什麼,擺脫對細菌的恐懼,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防範意識。
(4)化悲傷為行動
還記得那個增肥救父的小男孩路子寬嗎?他在2月10日的時候向武漢捐出1000元,他的爸爸說,這是3個孩子的壓歲錢。
無獨有偶,貴州銅仁有60名小學生都拿出自己的壓歲錢給武漢捐款,總共捐了12400元。其中的一位家長說,孩子在知道了疫情嚴重性之後,主動表達了想要捐款的想法。
讓孩子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的心情也可會變化。
比如: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做義賣活動;收集口罩等物資,送給有需要的人;為不幸感染的患者祈福……
積極的行動,能夠讓孩子從無助變成感覺自己有所作為,也就充滿了信心。
功夫媽咪說:
有些傷,看不見,不代表就不存在。
當一個孩子變得心煩意亂、不安恐慌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這一場疫情的受害者。
支持他,安慰他,傾聽和理解他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溫暖,他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應對逆境。
困難當前,我們一起加油!武漢加油!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