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深肥宅奶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和你們說啊,我家孩子可懂事了,從來不讓我操心,我喜歡她什麼樣她都知道,而且總能討我和她爸喜歡,我真是太滿足啦!」
午休的時候我的林大姐又在和大夥「吹噓」她家的寶貝女兒。
不過也難怪,人家的女兒確實是乖巧懂事,之前來過公司一次,確實是個小機靈鬼,很會討人歡心,又給我們倒水又給我們問好的,惹得同事們一頓的誇獎和喜愛,所以我對這個額外懂事的小姑娘不由得多投注了些精力去觀察,想了解下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優秀呢?可是當我發現這個小姑娘忙活完後一個人坐在那裡的時候,卻顯得異常安靜與落寞,讓人不免也有些憐愛,和她剛才的那「動如脫兔」的樣子一點都不像。
於是我開始陷入了深思,我覺得孩子這種表現並不容家長們去忽視。
我們可以看到林姐家的乖乖女,懂事的簡直不得了,而且有著超越著同齡人的成熟與穩重,同時又很懂得討其他人歡心,如果這是孩子的本能或者自然狀態還好,可是當我們發現孩子總是刻意去「討好」他人的時候,就應該考慮到孩子是不是有一些相關聯的人格障礙了,且林姐家寶貝女兒的表現其實有著關於「討好型人格障礙」的很大傾向。
我們日常總能接觸到「討好」這個詞彙,印象中覺得這個詞並非是相對意義的褒義詞,但是卻也不能說它就是絕對意義上的貶義詞。
有的時候我們會把懂得如何討好他人去看做一項能力,而有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清楚到總是能做到討好他人的人不僅需要著極大的承受能力,而且心理也面臨著極大的壓抑。
「討好型人格障礙」,即為當事者不斷地以犧牲自我的利益或者感受為前提而去迎合他人,最終造成的內心矛盾,痛苦和壓抑的現象。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會擁有這種特質,這種人通常非常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也希望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和欣賞,總是怕壞了和氣,造成尷尬的局面,所以才不斷地「負重前行」。
這類人也通常被我們成為現實中的老好人,可是這種「老好人」其實內心並不快樂,反而很鬱悶,尤其是有這種特質的孩子,他們所承受的遠遠比大人要多得多,因此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這樣的傾向,或者表現的過於完美時,先不要急著高興,而要去衡量一下孩子是否患有這樣的心理疾病,如果有,我們一定要趁早「根治」,畢竟它對孩子的毒害還是很大的。
對於《無聲告白》這本書,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其中主要就是描述家庭教育的相關情節,故事的中心圍繞的也是一個年齡不大但是卻異常懂事,能無限討爸爸媽媽歡心的小女孩莉迪亞,當然,也是作為家裡的掌上明珠,相對於她的哥哥和妹妹來講,她永遠是最優秀的,不僅長得漂亮,學習成績還很優異,平時又是那麼的貼心和懂事,成為了支撐這個家庭繼續運轉下去的希望。
可是幾乎所有其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也更沒有意識到莉迪亞其實一直活的都非常累,她也永遠活在大家都期待里,並且不斷地在耗費自己所有的精力來回應著她的爸爸媽媽,然後自己承受住了所有的壓力和苦悶,而最終再也忍受不住選擇投河自盡,但是更讓人感覺難以置信的是,自盡對於莉迪亞來說卻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解脫,從今以後她能輕鬆了。
01.內心的壓抑,性格的低落
當孩子長時間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斷的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時,孩子首先在心理上就會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並且這些壓力的不斷累計,最終可能讓孩子變得崩潰,然後因為不斷地在壓制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所以他們永遠不能釋放真實的自我,長時間下來一定就會對自己的性格產生吸嗜,自然就低落了。
02.對生活失去期待和希望
因為孩子一直在為別人活著,所以他們失去了自我,並且一直也沒有達到自己的意願,所以他們並不會開心。
就像是《無聲告白》里的莉迪亞一樣,後來家人在她的日記里讀到,其實她一直這樣做是很累的,因為她知道她表現的好一點,媽媽就會為此開心,儘管自己不願意做那些,但還是強迫著自己去完成。
所以可以理解到無形之中她家庭的精神建設都已經落在了這樣一個小孩子身上,因此她會累會無奈會痛苦,進而對生活失去希望,才有了輕生的念頭。
而如果孩子懂得去拒絕別人的期待和要求的話,孩子就不會活的那麼累了,而且對他們的生活也會有更多正面的影響。
01.鼓勵孩子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不悅
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直去接受其他人的任何訴求,這樣既會顯得廉價還會讓自己壓力倍增,同時自己又不會開心。
所以說為了避免以上不良事件的發生,家長就必須要教會孩子學會拒絕別人,即構建自己的心理防線,而拒絕別人的第一步就是要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與不悅,只有把這些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了,才能夠既讓自己心裡舒坦,又能夠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信號。
例如說你的孩子和你說他的同學非要讓他每天放學後去看附近的舉辦的演出,而孩子不喜歡又怕寫不完作業,可是無奈於怕同學不高興或者和自己有情緒,於是就勉強答應了,可是自己日漸的不開心且難受。
這個時候你就要鼓勵孩子勇敢的和對方說:「對不起,我不喜歡,我不想繼續和你晚上過去了。」
說不定對方還會理解你的感受而不會埋怨你呢,畢竟你們是好朋友對嗎?
02.支持孩子先站在自己的立場行事
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他人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第一步,而凡事不能光說不練,我們除了言語上的溝通,還要有行為上的實踐,並不是說表達完就可以了。
接下來你要幫助孩子站在他自己的立場去行事,也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從而將自己的立場表達的酣暢淋漓,不要去考慮別人太多的眼光和感受,畢竟你最終要為自己而活,你也不是任何人都附屬品。
例如說寶貝的朋友放假的時候總會拉著他去自己喜歡的興趣班去學習,他喜歡這個機器人的興趣班,孩子卻喜歡書法的這個班,這個時候你就需要鼓勵且開導孩子果斷地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而不要一直被籠罩在朋友的意念和思維之下,然後和朋友說清粗之後,每天就去開開心心地學自己喜歡的東西。
所以家長應該更加注重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要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看做他們的懂事,這種懂事只會不斷地傷害他們,並不會真正的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且孩子也根本不會開心。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的孩子才會是快樂的孩子。
今日互動:家長們都是怎麼教會孩子拒絕的呢?歡迎評論分享。
————————
為了孩子,我們一切以愛出發,發現育兒難題,解決育兒難題,奶爸和家長一起陪伴孩子共同成長。
關注【資深肥宅奶爸】,為你的育兒道路保駕護航,輕鬆獲取新鮮育兒資訊,盡在資深肥宅奶爸。歡迎諮詢哦!